APP下载

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

2018-04-03陈宝剑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日语应用型日本

陈宝剑

(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中国 北京 100089;2.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0.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单一化的日语人才已经无法真正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日语人才已经由单一的语言型向应用型转变。同时,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给日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探索以应用型日语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日语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拓宽日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出更为全面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1.现状与问题:淮北师范大学日语人才培养的反思

目前,在日语人才极度缺乏的安徽省,有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黄山学院、合肥学院、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三联学院等12所本科院校获批开设了日语专业。这12所本科高校分散在安徽省各地,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的日语人才。但是,这些培育安徽省日语人才的重点高校却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反映出诸多问题。以淮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

首先,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对基础日语过度偏重,周学时为8学时,而听力、口语会话课程仅仅开设4个学期,且每学期周学时仅为2学时。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再如,相比语言类课程,文学和文化类课程设置不足。语言学类开设了“日语语法”“日语词汇学”“日语语言学”“古典语法”等诸多课程,而文学类仅有一门必修课“日本文学史”和一门选修课“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化类仅有两门选修课“日本概况”和“日本文化”。文学、文化类课程在日语专业中应有的地位一直受到削弱,是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的一种体现。

其次,课程间纵向和横向关联性较弱。目前日语专业各专业课的教学还是“各自为营”、“各自为政”,只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相互之间在教学方面的沟通较少,教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何把各门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相关课程横向关联,以及纵向课程顺利衔接,从而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得到均衡提高,是日语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2 教学方法

首先,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学。在日语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注重了语言的表面语义,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文化辨识能力缺乏教育,教师也仅仅把与日本社会文化相关的简单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包括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民俗礼仪、生活习惯等广义文化知识的传授,导致日语专业的学生对日本社会文化的了解比较片面,大多限于对日本传统文化或传统艺术的了解,缺乏对整体日本社会文化的了解和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认识。

其次,教学方法相对枯燥单调,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种单向化单一化的教学方法,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还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思辨能力的发展。

2.应用型:淮北师范大学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淮北师范大学日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为了在大学四年里系统地完成日语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基本的日语语言素质和语言修养,为了能全面培养适应社会未来走向和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日语人才,应该不断地向兄弟院校学习经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为合理的修订和完善。教学内容上涵盖听、说、读、写、译,开设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视听说、日语口语、笔译、口译、日本文学概论、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化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使学生掌握日语语言、文学、历史、社会文化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这是实现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人才能力和知识素质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笔者相信,在对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之后,日语专业在新的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必定会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语言运用技能、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形势下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2.2 开设实训课程,实现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双重培养目标

日语专业教师应根据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革教学模式,课堂授课除了进行基本的语法讲解外,更多采用仿真口语训练、情景对话、模拟课堂和指导学生课下实践等强化类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实现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双重培养目标。另外,还应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课外竞赛活动,如日文卡拉OK大赛、日文书法比赛、日文演讲大赛、日语配音大赛等,不仅会提高学生日语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实训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口笔译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日语专业学生在以后就业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2.3 探索和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

围绕日语专业的发展规划、学生的毕业发展方向等积极探索和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日语专业作为外语专业,与日本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办学是日语教育国际化道路的必经之路,也是长足发展的特色之路,日语专业积极推行“国内+国际”的国际化教育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和提升日语专业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素养,通过输出日语专业学生到日本进行研修、派遣教师进行访学交流、融合日本先进教育理念等措施,力图构建一套适合日语专业自身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支持下,日语专业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学校交换生项目,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下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熟悉日本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日语专业学生可以前往日本神户国际语言学院、长崎短期大学、北九州YMCA学院三所友好学校学习,学校承认学分,还可以安排在对方学校进行毕业论文、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日语专业已有十多名同学进行出国交流,有多名同学被早稻田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神户大学等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有多名同学已经在日本公司就职。通过对外交流,拓宽了日语专业学生的发展前景,利于学生进一步深造。

除以上模式,我们还应该探索新的交流模式,比如“1+3”、“2+2”及短期互访,开放和扩大派遣留学生规模,同时增加短期研修生互访与科研合作。此外,还应该积极广泛地开展以人才交流为基础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通过邀请日本及国内高校专家学者以影视、文学、动画、艺术等现代文化为主题举办讲座、演讲,加深专业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多层面认识。

2.4 加快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构建“专业+就业”的新模式

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是学生学习的最终归宿,因此,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恰好满足了学生的实践需要。学生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既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更是大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的融合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其关键是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学校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无疑,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则是高校改变办学模式,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日语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日语语言基础扎实、表达能力强,既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又有较强的适应性的应用型日语专门人才。同时,利用实习实践基地反馈的信息促进日语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校内教学与校外基地实践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教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构建“专业+就业”的新模式是日语专业今后不断探索的新路。同时,对于日语教育的长足发展和学生的就业前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笔者相信以上方案的实施,必然会对日语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推进日语专业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结语

通过调整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社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知识水平,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日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加深人们对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的认知和重视,并能切实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对于淮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完善和改进,也希望对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帮助或借鉴。

猜你喜欢

日语应用型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探寻日本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黄金时代》日本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