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践行主体研究
2018-04-03周扬
周 扬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其完成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发展。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既包括教育者的引领和培育活动,也包括受教育者的认同和践行活动。所以,既要坚持教育者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尊重和重视受教育者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和交互主体性,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践行主体建设。
一、“主体际说”对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一般而言,“主体”一词多用于哲学领域,通常是指在一项实践活动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事物。伴随着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主体”一词在教育学领域也被广泛使用。
当前,对于到底谁是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学术界主要有四种主流观点 [1](P190-191):
第一种观点是单一主体论。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一个主体,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显然,单一主体论只是强调了教育活动双方某一方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第二种观点是双主体论。这种观点将教育过程划分为“教”和“学”两个子过程,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两个不同过程中分别承担主体和客体的角色。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说,教育者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形式等,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作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接受者,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学习效果的好和坏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自觉程度和勤奋程度,教育者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客体。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它将教育过程机械地划分为两个子过程,将教育这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忽视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双向互动过程,不能简单地用主体和客体来区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他们看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比主客体关系更加高级的非对象性互动关系,是一种绝对平等的社会关系。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教育牵涉的范围和因素十分广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系,只强调其非对象性关系是不够的。
第四种观点继承了双向互动理论的合理因素,强调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活动,且双方都是这一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一定的中介相联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主体际交往关系,而起中介作用的就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作业、辅助教具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语言动作等。教育者通过中介传递指导信息,而受教育者则通过中介接收信息并向教育者反馈结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最终实现受教育者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的综合提升。这种观点突出了教育活动主体之间多样化的互动与合作,具有更强的合理性。
(一)教育活动中的“主体际”关系
如前所述,教育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活动,不能用简单的主客体关系来界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联系起来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活动,在相互沟通和合作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形成了主体际关系。这主要是由教育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目的来看。人类普通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在主体占有客体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劳动改造客体、消耗客体以适应自身需要的活动,这种活动以牺牲客体为代价,以满足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教育活动则不同,教育活动虽然也是教育者改造受教育者的活动,但并不以教育者占有受教育者为前提,也不以牺牲受教育者为代价来实现教育者自身的发展,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活动来改造受教育者,最终实现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从过程来看。在人类普通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客体与主体之间没有互动,客体只是被动地接受主体的改造。但教育过程则要复杂得多,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教育活动中同时存在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这两个活动并不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中介联系起来的有机互动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第三,从双方关系来看。在人类普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均衡。其中人类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物质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只不过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的工具;人类可以独立于某个客观事物而存在且自身不受到影响。而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包含着多重关系,其中既有物质层面的关系,也包括人格层面、知识层面、主体际层面等多种关系。首先,从人格层面来讲,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且谁也离不开谁,只有他们共同合作、有机统一,教育活动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其次,从知识层面来讲,一般情况下,教育者在年龄上要长于受教育者,他们的人生经历、社会经验、所受的教育、知识结构要比受教育者更加丰富和完善,在这一点上受教育者相比教育者又是存在差距、不平等的。从主体际关系来讲,教育者通过教学活动与受教育者结成主体际交往关系,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进而实现其自身价值。同时,受教育者并不是教育者的附庸,而是把教育者看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当作自己学习生活上的领路人。所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育活动也不是简单的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而是不同主体之间互动交流、共同合作的主体际关系。
(二)“主体际说”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
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虽然在内容、形式、方法上与其他教育活动不尽相同,但它和其他具体的教育活动一样,都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同时又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应该与一般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保持一致,即二者是一种主体际关系,只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中介会更加具体。
在当前引领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宣传画、小视频、多媒体幻灯片等为载体,通过讲授、展示和亲身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感化。另一方面, 受教育者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自由意志的个体,其在接受教育时并非完全被动,他(她)拥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他(她)能认识到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自觉地参与和接受教育者的培育和引导,同时他(她)还能对教育者传递的思想道德信息进行筛选,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自发地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受教育者还具有创造性,能够在这项活动过程中摸索和创造出新形式、新方法。并且,受教育者还能进行自我教育,这是其他任何实践活动都不可能具有的特点。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充分体现了受教育者在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的主体性。
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这一活动的主体,二者在互动和交流中形成主体际关系。从教育者主体出发,只有发挥其主体性特征,他(她)才能更为积极、能动地进行引导和培育。从受教育者主体出发,如果其主体性特征得到发挥,他(她)不仅能主动地接受教育,而且还会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进而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着人格平等的原则密切互动、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在此基础上达成充分默契,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为此,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主体即教育者主体建设,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即受教育者主体建设,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心中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自身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主体及其建设
在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者承担着引导者的角色,将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并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使受教育者认同这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最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的引导和培育作用,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主体建设。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主体的特点
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主体建设,必须首先明确该主体即教育者的特点。首先,他们都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其次,主体的活动具有现实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综合性。现实性是指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过程中要把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个性发展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和具体方案,帮助他们做到知行合一。“长期性和艰巨性是指,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的是大学生的工作,大学生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要想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要下大决心,费大功夫。综合性是指引领与培育主体工作的复杂性,他们既要从事治疗大学生‘思想疾病’的活动,又要从事培养他们‘思想技能’和‘行为技能’的活动。”[2](P6)最后,要想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主体应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比如坚定的政治立场、成熟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广的知识结构、一贯的全局意识、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善于组织协调的能力和富于开拓创新的能力等。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培育主体建设路径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主体建设,是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3](p98)所谓引领和培育主体建设,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培育工作的目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主体即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培育主体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实效意识,全面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实现引领和培育主体价值的工作过程。
当前,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就是要解决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补上短板。加强主体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具体工作中,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重要主体,采取可行性强、效率高的建设措施。
第一,要加强基础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书本知识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职责。要抓好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和政策制定等关键环节,系统性地优化和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
第二,要加强骨干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引领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者”主体中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对于加强引领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工作,维护高校稳定,进而把引领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全局入手,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主体及其建设
在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教育者主体建设,使教育者做好引领和培育工作,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大学生自学自教,推进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建设,尊重大学生群体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地位。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及特点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是指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活动中,通过自觉活动不断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具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价值观的可塑性。首先,从年龄上看,大学生群体中的绝大多数都刚刚成年,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这时,外部因素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还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其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素质群体,他们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这两点决定了教育者可以对大学生正确引导,使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第二个特点是思想素质的个体差异性。这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不同而带来的必然结果,也决定了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培育必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第三个特点是强大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相对宽松的教学模式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大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使得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通过自我教育使自身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主体建设路径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主体建设,是指在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入手,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的,旨在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进而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活动。
前文中提到大学生群体具有价值观的可塑性、思想素质的个体差异性,以及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三个突出特点,这就决定了要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建设,一方面需要教育者的积极引导,同时大学生必须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二者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建设,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大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培育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大学生虽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主体,但是由于他们涉世未深,思想还不够成熟,知识准备又不足,这些决定了他们必须接受教育者的帮助,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差异性,按照“有区别的共同进步原则”,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教育者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坚持基础性目标与先进性目标的统一。进入大学,在年龄上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标准,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心理年龄还远未达标,想问题、做事情容易走极端和以自我为中心,大局意识淡薄。针对这样的情况,教育者必须制定基础性的培育目标,从学生的思想入手,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引导他们树立全局观念和集体意识。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批思想先进、素质过硬的进步分子。对于这部分学生,基础性的培育目标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展要求,对于他们的培养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武断方法,而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既要考虑社会发展要求,又要尊重先进分子的思想实际和性格特点,制定先进性培育目标,让他们的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个人的优势和潜质也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础性目标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引领工作的推动力,先进性目标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引领工作的牵引力。既要以基础性目标夯实培育基础,又要以先进性目标引领培育方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中。”[3](P99)
第二,当代大学生要想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的主体,就必须树立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念,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要做到知行合一、脚踏实地。
首先,身为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阶段管理更加宽松,学生的自由度更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就像是一个半开放的社会,身在其中的大学生会经历各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其思想和价值观也会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思想观念问题有大有小、有好有坏,既有政治立场上的原则性问题,也有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为人处世的是非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要擦亮眼睛,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其次,大学生要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坚持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每天都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大学生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从教育者身上汲取养分,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细心体察,大胆实践,顺应时代潮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进步,同时,还要坚持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人不仅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且能够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人类改造自己的重要方式就是自我教育。大学生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用自身所学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行自我教育,积极地将这种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最后,大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脚踏实地。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才能得到检验和不断发展。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大学生的行动。一方面,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注重将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内化,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还应该做到知行合一,在实际生活中,用这种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中,引领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才能充分体现。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的成功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关键,对大学生的教育首先是思想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摒弃基础教育阶段“填鸭式说教”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大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者主体和大学生主体能够紧密配合、亲密互动,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培育环境,最终使大学生在深切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认同它、接受它,将它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把它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最高准则。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吴京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3]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