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理论渊源及内容探析

2018-04-03苏瑞莹黄美凤

山东工会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法治历史文化

苏瑞莹,黄美凤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引言

一个国家的明天,取决于青年。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后辈。“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P167)无论是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年代,还是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建设年代,抑或是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改革新时代,可以说,历史的书写从不曾离开过青年的热血、责任和奉献。正是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把自己的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历经艰难险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基础之上,书写了无数的辉煌。

当前,“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是萦绕在我们时代上空的最强音符,将当代大学生所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对青年一代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同时也更深刻地阐明了当代大学生所应该承担的时代责任。可以说,作为一支不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同时也关系到我们是否能继承和发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辛苦建立起来的伟大基业。

正是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在秉承和发扬高度重视青年、关注青年教育工作的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立足于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和青年力量的发展壮大,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在不同场合针对青年、青年工作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时代性的新思想、新论断,对青年特点、青年地位与作用、青年教育、青年成长成才等方面作了精辟、深刻的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深刻鲜明地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发展方向以及价值取向等重大问题,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继承和创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从而为新时期进一步做好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二、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

任何一种伟大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和总结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创立而成的。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继承党的前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教育工作思想,以及在充分地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内蕴着的青年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教育理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针对青年以及青年教育工作问题进行过专门而系统的论述,但他们在领导国际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也与青年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对青年的健康成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在他们各个时期的著作以及通信中也散见着不少认识、理解青年的见解以及观点,包含着丰富的关于青年以及青年教育工作的思想。

在关于青年的地位与作用方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扬弃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抽象意义上论述青年的观点,始终从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出发去审视青年,把对青年的社会价值、历史地位以及发展前景的认识与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推动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深刻地阐明了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青年所处的重要地位、青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青年如何服务于阶级解放需要,如何更好地肩负起时代使命等一系列问题。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以及通信中,时常可见他们对青年的地位与作用的深刻论述:青年是国际无产阶级大军“突击队”的一部分、是革命武装的“核心和真正力量”、是党最多的“补充人员”,在社会进步、武装革命和党的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而这一重要地位也决定着青年具有推动革命发展进步、为民族造福的巨大作用。

在关于青年的发展问题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教育人、解放人的最高目标。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地指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必须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绝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3](P359)。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教育人、解放人的最高目标,而以优秀的道德素养为基础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必要基础。正如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所写:“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目标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历史称赞他们为最幸福的人。”[4](P7)

此外,在关于青年的职业选择方面,马克思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个人的自我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然要消灭另一方;事实上,人类的天性生成应该是这样的:只有当人们为了同时代的人的完善、为了同时代的人的幸福而工作的时候,那么,他自己也才能达到完善[5](P70)。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假如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或许这个人在不远的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一位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或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但是,这样的人绝不可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因此,在马克思看来,青年在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时,最根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在于其所选择的职业是否有利于增进人类的福祉,是否有助于实现自我的完善。因为,如果青年人选择的职业是为了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就算承受再大的重负,也不会被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到了那时,青年人所感受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而应该是一种幸福,而这种幸福将属于千万人[5](P70)。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

对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问题,我们党的前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我国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符合时代特征的希望和要求,从而奠定了我国青年教育工作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比如说,在关于青年的地位与作用方面,毛泽东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6](P161);邓小平指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急先锋”[7](P95);江泽民强调,“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8](P488);胡锦涛指出,“青年充满朝气、富有理想,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人类的未来”[9],等等。从以上的所有这些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关心、爱护和重视青年的成长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政党极为关注的话题。

在关于青年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于1952年向全国青年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1953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所应该实行的教育方针,不仅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还应该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把党的事业需要和青年成长特点相结合,提出要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思想是邓小平青年教育观的核心内容,为我党确立了新时期教育、培养青年的目标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的发展。江泽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提出了“四有”新人的目标模式,所谓“四有”新人目标模式是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面对新的国情和世情,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江泽民人才培养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个新一代”,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以及“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正是在继承党的前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教育工作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其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教育理论,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理念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仁义正直,知荣明耻”的道德观,“以和为贵”的集体观和人际观,“修身养性,君子慎独”的自律精神,“治国平天下”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一系列做人、立身、行事的教育观念和规范等,不仅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的教育理念也就成为习近平青年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这些丰富的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确立顽强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理念的形成。可以说,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三、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在多种社会价值观共存的今天,对当代青年来说当他们不知道要“如何读懂一部有关自身教育的指导书籍时”,当他们不知道从什么角度认识理解这本“书籍”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当代青年而言真可谓助益良多。其针对新形势下我国青年及青年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和把握“青年的使命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年、如何做好青年工作”等时代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认真梳理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所蕴含的主要内容就成为新时期青年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一)注重青年“地位观”教育

“青年”的本质和特性是什么?这不仅是开展青年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青年以及青年教育理论新发展的根本逻辑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新高度,多次提出其对青年的观点和认识,科学评价了青年的地位和作用。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0]。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深刻地告诉我们,只有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会有前途,民族也才会有希望[11]。他要求青年群体应具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青年群体自身所特有的活力和能力与积极务实和甘于奉献的积极态度结合起来,不断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从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12]

(二)注重青年“目标观”教育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定功”,理想与信念对于国家、民族、政党、个人的作用都非常重大。“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10]

那么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应确立一种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即“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为此,“中国梦”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而作为党带领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应该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一种人生信念[13]。因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即使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也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千千万万的青年将全过程参与其中。为此,对于广大的青年学生而言,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因为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1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语,深刻阐明了用“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激发起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的重要性。

(三)注重青年“价值观”教育

无论是对于命运的把握,还是对于责任的担当,都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引领。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提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2]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大德,是个人之德、国家之德以及社会之德的统一。小到个人,没有德性就难以处世立世;而大到国家和社会,假如没有德性,那么,这个国家就会众叛亲离,这个社会就会腐败堕落。而作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青年一代,可以说,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以及意志品质、思想境界如何,毫无疑问与该国的兴盛、与该时代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联。“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2],而且“由于青年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也使他们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14]。基于此,习近平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2]“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地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2]广大青年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成长成才,才能真正地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活出人生意义,活出人生精彩。

(四)注重青年“文化观”教育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以及任何一个民族而言,假如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本国家、本民族思想文化这一灵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若丢掉根本、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文化血脉,那么民族振兴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因为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也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推陈出新。而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

我们知道,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国家和民族于水火,中国共产党勇敢担负起历史重任,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并建立了新中国。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直接来源。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而回望历史,历经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成为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也正是因为其始终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也就是说其“根”其“魂”一直延绵至今。基于此,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场合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出发,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反复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5](P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6]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上,他要求必须继承和发扬“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17]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他提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8]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9]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时,他强调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20]

以上所有这些论述,都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而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必然要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在继承中积极创新,从而为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1],“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2],“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23]……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在青少年教育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五)注重青年“历史观”教育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与盛衰兴亡的生动记录,历史既是人类总结过去的记录,也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未来的向导。而历史观正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不仅包含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包含着人们对现实的价值判断以及对未来指引作用的认同。而重视历史与历史研究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以贯之的态度,“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24](P520)。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毛泽东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25](P5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历史的大视野出发,就历史是什么、历史的重要性、如何对待历史以及怎样学习历史等几个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而形成了具有历史担当意识的历史思维方法。“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6]。他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27],“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27],“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27]那么,学习历史我们要从中获得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17]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教育思想中,注重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指出,作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青年学生,由于他们在对待历史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只重在对历史孤立的记忆,而对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认识缺乏内在逻辑的把握,从而往往不是把正确的历史结论看成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事实和真理,而仅仅是把正确的历史结论看成是一种宣传性的口号;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人为吸引眼球而对历史史实进行随意地裁剪,甚至恶搞,从而干扰了青年学生们的理性认知。这样,在青年学生当中所形成的错误历史观就极其容易消解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动摇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甚至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出现道德滑坡、文明沦丧等现象,从而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这对正确认识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28]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为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去引导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明确了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六)注重青年“法治观”教育

法治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作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一把“利器”,法律在社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民之轨,莫如法”,“法治大厦的挺立,既需要法律制度的钢筋龙骨支撑,也需要法治意识的坚实外壳护卫”[29]。我们知道,当今的中国,正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但法治中国的实现,不仅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保障,而且更是需要依靠具有法治知识、法治情感和法治行为能力的公民。而作为公民中的重要成员,当代大学生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为此,坚持以“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为导向,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法治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就显得尤为必要。从总体上讲,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思维,因为从小学到高中,通过各种渠道,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各种现代媒体的法律知识的传播等,当代大学生事实上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相对来说还比较淡薄,有时甚至会作出一些违反法律的事情,践踏法律的权威等。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时,应该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分析、查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加大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教育的力度,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进而推进全民法治观念和意识的提升。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对一代代青年接力奋斗实现中国梦提出了重大战略要求。这样一个承载历史、贯穿当下、引领未来的伟大新时代,必然召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直面新时代,青年教育无疑对中国的未来与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因此,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在新形势下把握青年脉搏,引领青年发展,做好青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青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胡锦涛寄语中印两国青年:谱写中印友好新篇章[EB/OL]http://news.sohu.com/20061122/n246537898.shtml,2006-11-22.

[10]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11]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N].人民日报,2013-12-06.

[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1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4]古帅,吴林龙.毛泽东青年学生教育的主要观点及现实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15(1).

[15]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6]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1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18]转引自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N].光明日报,2014-07-07.

[1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0]转引自李敏.文化自信与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述[J].黑龙江史志,2015(11).

[21]张烁.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 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N].人民日报,2013-03-02.

[22]习近平.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4-07-09 (15).

[23]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21(2).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6]转引自曲青山.正确认识历史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4).

[2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G13/160675 97.htm1,2011-09-02.

[28]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共党史研究,2010(8).

[29]岳彬.树立法治意识建设法治社会[N].甘肃日报,2014-11-24 (2).

猜你喜欢

法治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谁远谁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