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
2018-04-03
(亳州学院中药学院 安徽 亳州 236800)
0.前言
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已然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已经催生出职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就业难等系列社会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高教界就逐渐形成了一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潮流。我国也已清楚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社会所需并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成为了行业协会和教育部门共同的目标。为培养这类新时期的高级技术人才,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大学转型便是出路。
1.当前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变化,从只重学历发展到内涵丰富的多方位要求,已经是当前职场选才的气候环境。可以将这些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素养需求,即道德素养、能力素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素养。
道德素养包括了思想品质、诚实守信和职业道德等多层面的内容。道德修养是人才的灵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人才评价的首要条件。一个人若没有道德就不能称之人才了。因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往往决定了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三观又直接影响了一个人做事的热情度与专注度、信用度与敬业度等。因此,人才必须具备良好道德素养这一首要条件。
能力素养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应变转移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一个国家是不能没有创新力的,科技创新力就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推动力。然而,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必须要以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前提条件。因此,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难能可贵,他们能见常人之所不见,能发现人之所不能发现的奥秘。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网络经济时代,时代需要创新,国家需要创新,决定了创新能力对于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性。同时,在这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信息发达多变时代,一个人还需具有团结协作力和非凡的转移应变力,以便更高效地产出成果,以及为满足顺应环境需要,在必要时进行自我调整适应或自我更新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指的是,一个人才还需要有自己的所专所长来胜任某个岗位工作。他/她必然具备有关岗位的丰富专业知识,并掌握岗位所需的相关技能,知晓怎么做,并能以良好的专业水准去做好它。这就要求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实践能力。现在人们已经懂得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我国近些年来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并以项目支持引导创办应用型大学。这包括引导和支持部分老牌本科高校、部分升本较早的新建本科高校以及部分其他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转型培养高级层面的应用型人才。
2.高等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
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大环境。创办应用型大学,在初期需要得到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并建立起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为此,国家出台了系列应用办学的政策文件: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其中提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这就隐含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概念;2010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发展任务,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注重内涵式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提到了创新能力。其中,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增强社会服务力。对职业教育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1】9号)[3]、《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教发司【2013】178号)[4]等有关文件都有明确指示,新设本科学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应用办学定位,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2014年,国务院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5],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16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547号)[6],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十三五"期间拟投入50亿元,支持100所左右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全面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7年12月,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为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又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7],这个《意见》中更是对重要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责任到具体单位;还有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8]的通知等等。
上述系列文件的颁布及各种项目的启动工作,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对高教改革工作的重视和推动部分高校应用转型的坚定决心,同时也反衬出新时代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渴求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指明了应用办学和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方向,必须走产教融合的办学育人道路。
3.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途径
按照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文件指示精神,绝大多数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就是归属为应用型大学中的教学服务型大学。这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君[9]在2007年首先提出来的新概念,他给这类大学的定义是“以本科教学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服务活动,形成全方位为地方服务的体系。”这种分类归属被很多地方本科高校都采用,并得到各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围绕这一学校定位概念,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与当地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的合作工作。
3.1 融入地方产业,筹建特色学科专业
既然教学服务型应用大学是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就应该主动融入到地方产业中去做考察调研,了解地方的支柱产业及其对人才所需的状况,并调研关键岗位及其岗位素养所需等,从而为创办学科专业做好最充分的调研论证。通过这种途径确立的学科专业才会更具地方特色,其培养的人才也才会更好地满足地方需求和更好地为地方服务。
亳州学院是2015年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从筹办之初便是紧密围绕着亳州十大主产业在做学科和专业建设,目前,我校已经现有本科专业15个,其中紧绕地方产业比较有特色的专业有中药学、制药工程、文化产业管理、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运动康复等,尤其是新近成立的中药学院,更是正在围绕亳州中药之都的居首产业——现代中药,在做融入地方产业的前瞻性规划与建设。
3.2 深入典范企业,统筹技术技能所需
在确立特色学科专业后,就要深入相关典范企业中,对专业岗位所需的技术与技能以及企业的技术难题等作周全细致地调研,并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商人才培养模式和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方案,以便在培养学生时有所针对和侧重。我校的中药学院就与当地知名企业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亳州沪谯药业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并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这样校企共同育人的模式更能使“育人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就业链”做到无缝对接。
3.3 校企资源共享,项目促进共赢发展
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学校与企业间还可以形成多方面的合作关系,双方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可以共享,互聘人员兼职工作,校企间还可以合作申报一些省级或国家级大项目,对于企业的部分技术难题,也可以与学校相关科研人员达成横向合作意向寻求解决,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一道建设一些区域性特色平台。至目前,我校通过这种形式已经与多家企业达成有横向课题项目,合作在建平台也有7个,参与企业申报到国家级课题1项,我校中药学院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成效尤为突出。这种通过资源共享并达成项目的合作形式,不愧为双方互惠互利共赢求发展的校企合作好途径。
4.总结
在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大力需要各级各类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既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方略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于学校而言,产教融合意味着变学生从单一学习模式到多元学习模式,从有限发展空间到无限发展空间,从理论与实践分离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教育的重大转变,由此将带给学校将是从教育组织方式、教育方式、管理结构到编程结构等的系列变化,这会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已经给与各相关单位以明确分工,作为承担这些任务的各单位主体,应该尽快进入角色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会建立起怎样一个全新机制将需求与供给完美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