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2018-04-03赵励轩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材生态教学模式

赵励轩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漳州 363105)

生态翻译学由清华外语系教授一行学者所提出,理论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并结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部分学说与原理,以形成跨学科整体性翻译模式。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英语知识,还需储备足够的英语词汇。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进行翻译教学,可有效将翻译课程独立构建,全面培养学生听说、阅读、写作、翻译能力,亦能提升学生翻译职业水平。因此,构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翻译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及作用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

生态翻译学具有三个理论基础,分别是存在性、客观性与可持续性,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生态翻译学的逻辑依据。而此三者提出的逻辑思路则是,将“关联序链”作为翻译活动的启示与指向,并将翻译活动与自然界的关联与共同作为翻译进程的重要目标。其中翻译活动则为翻译生态,自然界则为自然生态。整个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非系统到系统的发展过程。生态翻译则注重从原文中的生态结构入手,进行特色性翻译。

(二)生态翻译学的作用

1.提升翻译人员综合素养

翻译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翻译素养,主要指其在特定的文化习俗、文化背景下进行创造性的求解翻译。翻译过程需要译者具有自主的意识,并将其赋予实践。也就是说,结合不同文化,做出特定的翻译是翻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而在生态翻译学理论下,学生在学习翻译课程时,会自己合作选取优秀译文进行讨论,而在此环节,学生会接触到评价、阅读、理解等问题。因此,会寻找各类资料,刻苦钻研语言问题,并在讨论中形成知识链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亦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决策认知能力,并利用思辨能力使其形成策略性翻译素养。

2.激发翻译人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而在生态翻译学理论下,开展英语课堂翻译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利用生态环境激发其翻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给予学生对材料的自主选择权,使其全身心参与到翻译活动中,发挥其创造力。并使其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对翻译文本做出细致、有效的分析与解释。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现状

(一)师生配比不当

生态翻译学强调生态的群聚性,主要由于群聚程度对群体效能的发挥有决定性的影响。阿里氏原则则根据群体效能提出最适密度原则,不适当的数量密度会对活动的效能带来不利影响。而一些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师资数量有限,翻译课堂教学大多以大班授课为主,学生有时数量会多达上百人。在开展针对化教学活动时,会具有一定的阻碍。但翻译课程实践性较强,如果学生实践机会较少,或基本没有,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

(二)课程设置不当

生态翻译学遵循生态位法则,也就是说院校在设置课程时需展现出本校的办学特色,适应不同的需求。但大多院校在设置翻译课程时,皆将其与英语课程混为一谈,没有进行恰当的能量分配,也没有依据自身办学特色设置针对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过于大众化,没有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开展针对化术语翻译课程,培养的学生不具备针对性翻译技能。此外,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接受翻译知识时会受到影响。

(三)教学环境不当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教学环境应是一种多元化环境体系,对教学内容可起到制约与调控的作用。因此,需要院校结合当地特色以及翻译人才的缺失范围,开展实践性课程,设置针对化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在毕业时可有效适应就业环境,并具备专业的就业水平。但大多院校都没有及时为学生设置生态教学环境,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时,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与学生就业需求有很大的出入。虽在课堂上,学生表现优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展现出能力的缺失,对学生心理也会带来影响。

(四)教学模式不当

当前英语翻译课堂正处于改革适应阶段,因此出现教学模式不当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教材与课程设置的不平衡、教学过程单调枯燥等问题。首先,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的深度、广度及教学方法都与专业化翻译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虽然以英语四六级为首的英语等级考试逐步改革,针对翻译部分进行调整,但依然无法解决教学中翻译教学资源设置的平衡问题。在教学时很少涉及到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同时忽视翻译练习环节,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

其次,翻译教学课时较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缺乏翻译的讲解与练习,仅注重语法、句型等内容的翻译与造句练习。同时,教师还缺乏翻译知识的讲解,仅要求学生完成句子结构的翻译,并将其作为教学任务,而对于学生为主体的增译、改写、减译等策略的技巧并未全面讲解,全凭例句展现,学生无法有效理解。此外,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教学内容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对翻译教学失去兴趣,最终导致翻译教学效率停滞不前。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翻译教学设计理念

(一)整体与关联

生态翻译学主要依据生态环境中生物主体的依存关系,为翻译课堂的教学模式开拓了新的构建视野。生态翻译学认为,以往的翻译教学体系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在进行翻译训练时也往往缺失针对化技巧。因此,学生在学习或翻译时应结合生态翻译环境,做出动态选择,使翻译技能有效适应生态环境,例如翻译文本的背景、文化、读者、原作者的思想等方面的互相联动。因此,教师在设置翻译课程时,既需安排语言技能提升模块,还需加强学生对相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宗教等内容的了解与认知,使翻译各系统间具备关联性与整体性。

(二)动态与平衡

翻译系统较为复杂,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与自然具有相关性、同构性与关联性。因此,翻译活动中主体、客体与翻译背景与外部生态环境皆需具有作用、影响、依赖的动态平衡。在翻译课堂构建中,教师则需转变角色,成为引导者,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使教与学形成动态平衡,教师与学生也能在这一生态环境下进行动态交流与平等互动,从而增强翻译课堂的民主性、平等性与交互性。

(三)多样与统一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追求多样与统一的规律,也就意味着需要同时关注翻译各主客体之间的个性与共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保障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创设可实现多样化与统一的构建目标,促使课堂环境平等且和谐。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需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翻译思路、翻译技巧与翻译策略进行宏观的引导。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翻译教学模式

(一)构建和谐的翻译课堂教学环境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主体的发展因素最重要的是翻译生态环境。因此,一方面,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皆需得到注意。教师在教学时,需借助现代化技术水平,对网络中教学资源进行筛选,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其可在此环境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为此,教师需对学生、资源、网络等交互性进行重点关注,保障师生互动具有平衡性。此外,教师还需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与学生特点,调整自身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由表现其真实的反应。最终,保障翻译课堂教学环境和谐、平等,教师与学生也能取得动态平衡的关系。

(二)促进翻译教学系统的整体关联

在翻译教学实施中,需要保证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因此,需要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翻译任务也应看作一个整体,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应明确理解翻译整体的关联性,从而针对翻译内容准确理解,正确翻译。首先,需要确定翻译教学材料,以推进翻译任务教学的实施。选材主要指在生态翻译学环境下,实现翻译任务,从译词到译文都需准确掌握。这便需要对译词与句子、段落等分开讲授,凸显翻译活动的整体性特点。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选择翻译材料时需格外注意,此时大多学生仅针对单句或短语进行过翻译活动,因此,需结合学生水平、课文内容等,将材料进行整理,要求内容包含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内容。学生在充分掌握翻译段落的方法后,逐步由教师进行过渡讲解,融入文化、政治、经济等内容,分专题夯实学生的翻译背景知识。教师给定的翻译任务需由学生自行完成,完成后才可根据课堂要求进行讨论,以此监督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还需着重对翻译技巧进行传授,大部分学生对文化、经济类内容不够了解,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文学、历史等方面也不够了解,其语言功底较弱,在翻译时易出现表达不畅的现象。因此,教师可将翻译技巧的讲解融入翻译实践环节,并结合学生短板内容,开设拓展训练,促使翻译教学系统的整体关联。

(三)定位特色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若想要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合理构建,教学环境是根本,教学目标定位则是基础。因此,需要将教学生态环境里所有要素放入目标定位考虑范围中。例如师资队伍建设、课堂硬件设施建设、区域性市场需求了解等。同时,教师还需将教学目标制定好,结合教学评价、教学实施基础等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虽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较为复杂,但其也具有统一性,学生在翻译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因此,教师可结合理论实践、基于出演能力、拓展需求、辅助翻译等模块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制定。理论、实践结合可从认知层面促使学生了解翻译过程,并使其开拓眼界。语言运用能力则是学生翻译能力的基础,有效提升学生双语能力,防止出现母语负迁移的情况。拓展需求与辅助翻译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针对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获取翻译知识的资源,并自主筛选与甄别,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翻译水平。

(四)创新教育理念,重构课堂教学设计

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学生在翻译过程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处于不同文化的交互点,同时也是不同语言的连接点,学生即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传统翻译课堂教学没有注重实践性、参与性等教学要素,仍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感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将翻译课堂转化为实践工作模拟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至翻译活动中,接受不同翻译内容与任务,从而实现对翻译课堂教学设计重构。首先,教师需引导学生选择翻译材料,直接进行翻译练习。因为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若分开讲解句子、词汇等将无法实现翻译活动的整体性发展。在选择文本时,要尽量选择生活中常用的材料,使翻译过程可与生活外部环境相融合。还需考虑文本选择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给多样化类型的文本。

其次,教师需使学生了解翻译中的角色任务。教师可将学生按角色分为小组,并给予针对化任务。例如,在翻译商务英语时,可将学生分为项目经理、校对考核等组别,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师进行引导与协助。在译文产生后,学生也可分角色介绍任务完成情况,并对译文翻译过程进行说明。如思考方式、问题解决、翻译策略等。教师则需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结合语料库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指正。此外,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讨论的方式总结译文产生过程,并结合生态翻译学的语言、文化、交际等维度分析原语与目的与之间的文化、语法等差异。要求每组学生时常互换角色,以提升学生的双语能力与翻译技术,使其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还需做好档案建设,将课堂资料进行保存,并记录每节课的课堂情景,对每组的表现情况做出总结,并记录在案。以备课后复习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五)构建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教材

1.以人为本,加强教材与学生的联系

翻译教材需为学生服务,因此一本优秀的教材需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时会充分利用教材,从而主动获取教材内容,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如果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就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形成知识的替换与更新。因此,从教材编写上看,将学生的生活与所处环境作为教材起点,选取真实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明确的指出翻译过程所需的职业素养、翻译技巧等,同时还要展现出翻译课堂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2.相互作用,加强教材与学科知识的联系

对于教材内容的设置,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传统翻译教材主要将语言学作为基础内容,着重讲解两种语言的变化技巧,大多翻译材料均来源于文化作品等。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此类教材无法适应教学体系的发展。因此,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看,教材内容应该综合化发展,将课程内容以完整的生态系统展现出来。将理论知识、翻译技巧、翻译素材、翻译知识等内容有机融合,翻译素材需要涵盖各类学科,从而提升翻译教材的启发性价值。

3.动态平衡,加强教材的阐释性作用

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下,翻译教材的内容需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运用描写性的方式讲解翻译知识。因此,教材的内容需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教师还需转变翻译观念,将翻译教学融入生态环境层面进行讨论。例如可对翻译项目的操作进程进行描写,而后设计翻译问题与任务,让学生在参考翻译标准的条件下进行翻译实践,同时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翻译状况的应对策略。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时能不断与教材相融合,从而通过书本知识了解翻译甚至是生活的重点,从而促进自我成长。

(六)完善翻译课堂考评体系

注重翻译学习过程以及学生主体取向的考评是生态翻译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翻译水平需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因此,教师需鼓励学生在翻译阶段做出适应性选择。教师可设计评价体系,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进步,并评估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鉴于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还需从学生练习完成、学期学习情况、能力提升等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设置针对化解决方式,提升其学习水平。例如利用激励机制、事后追惩等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其学习兴趣。同时还需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培养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能力。此外,教师还需结合学生反馈与翻译学习结果进行评估,从而不断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结语

构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翻译教学模式,需要秉承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多样统一的教学理念,从而构建和谐的翻译课堂教学环境,利用特色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需创新教育理念,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重构教学设计。最后利用完善的翻译课堂考评体系,了解学生学情,并具有针对性的学生技能提升机制,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翻译水平的教学目标。

[1]王剑娜.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5(06):60-63.

[2]舒晓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14(02):75-79.

[3]赵雁风,宋晓凯.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课堂改革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87-88.

猜你喜欢

教材生态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生态养生”娱晚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