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叙事德育视角的高校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2018-04-03谢爱莲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教育

谢爱莲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4)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体验与个体化差异,导致高校德育教育过于空泛,并且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由于德育是理论集合体与双向指示过程,其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解决高校德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叙事德育的视角下,对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德育模式涵义与特征

(一)德育模式的涵义

目前,对德育模式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强调德育与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的学者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还有学者则把其归入方法范畴等等。本文基于德育思想、德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德育模式”的操作性定义,在道德教育与实践基础上,为完成德育目标与任务而形成的德育结构理论框架及道德教育实践性活动程序与方式[1]。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二)德育模式的特征

德育模式属于一种教育模式,它与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德育教育内容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其主要表现在内容侧重点不同、运行周期长及运用的范围比较广,具体内容如下:

1.内容侧重点不同

德育模式隶属于教育模式,而教学模式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模式不仅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还要传授知识。比如对“知”在内的“情”、“行”等要素的侧重培养,从而全面促进学生品德的良好发展。

2.运行周期长

教学模式与德育模式运行周期不同,其中,德育模式运行周期比教学模式运行周期长。这是由于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知识内容的传授,其培养技能的重复率比较高,任务形式比较单一,而德育模式运行的主要任务学生进行知、行等品德要素的培养,它的任务运行相比教复杂,一个周期下来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

3.运用范围比较广

对于教学模式与德育模式,其运用的范围不同,德育模式运行范围比教学模式运行范围广[2]。这是由于教学模式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其相关因素小;而德育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可控性及社会性,加上其过程多端性,各种品德的形成具有实践性、反复性等,因此,德育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育的限制,涉及学校、家庭等各个领域,其运行范围比较广。

二、现阶段高校德育模式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部门与高校领导对其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加上高校德育教育实效不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未形成,使高校德育教育与社会形式发展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我们了解现阶段高校德育模式实施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高效的德育模式构建提供一定的条件与依据。基于德育教育视角下,其实施过程中问题有高校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德育方法比较僵化、德育教育者较孤立、家庭教育缺失与社会教育负面影响,以下呈现的是具体的内容:

(一)高校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主要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使传统德育呈现滞后性,导致高校思想教育与时代发展相脱节,教育对象思想变化就比较滞后。首先,从高校德育教育理论课程来说,其内容具有重复倾向,在实践过程中多以政治为核心展开教育,导致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现状产生脱节,并且与时代发展结合不够,只重视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效果自然比较差。其次,从高校其他课程来说,德育教育课程效果与其他课程受到质疑,甚至产生抵消倾向情况[3]。例如,高校扩招下,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部分高校为了推动学生就业,才设置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然而在实际过程中高校存在急功近利,甚至是投机取巧的行为,导致德育教育效果被抵消或抹煞。最后,由于德育实施环节中具有诸多要素,从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来说,其各要素之间缺乏合理搭配、相互渗透、衔接及互补,加上缺乏一体化教育内容与整体性的协调,使教育处于表面化。

(二)高校德育方法比较僵化

对于高校德育的方法,长期以来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忽视对学生的现实需求与正确引导,这不仅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会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厌烦的心理,严重违背了德育教育目的,导致学生对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一种巨大的反差。近几年,虽然部分高校对德育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方法上进行探索与改革,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其教育模式还是处于传统方式,忽视了学生内在需求,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因而教育效果甚微[4]。另外,受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德育教育沿用脱离实际的“填鸭式”教学,只是依靠书本知识与有效的课堂教学,这引起学生的不满与抵制,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更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

(三)高校德育教育者比较孤立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学校的思想政治老师、辅导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存在德育“专职化”的情况。高校德育教育专职化,主要是为了加强德育的教育工作,然而,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中,相关的工作都压在了德育工作者的身上,而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只是处于特定的时间与场合中,从而导致德育管理与教育步调不一致,最终产生脱离情况。另外,管理人员与德育教育各行其是,没有与教学管理相呼应,加上对非专门德育工作者应尽的道德教育责任的忽视,导致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处于孤立的局面,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

(四)家庭教育缺失与社会教育负面影响

目前,高校学习氛围自由,学生摆脱了家庭束缚的心理,受到社会新事物的不断熏陶与接纳,使父母在其心目中的教育不再那么权威,这大大减弱了教育的影响力。另外,家长对子女管理有所懈怠,家长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方面,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疏忽,加上其与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沟通不足,把教育全权交给了高校,造成家长缺席对子女的德育相关教育。对于社会教育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思想比较开放,容易受社会层面主动性及多样性矛盾的影响,使学生品德的养成受到了严重的冲击[5]。例如,有些电影、电视等媒体,用极不健康的思想内容吸引观众,冲击了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德育教育效果,这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同时,还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基于叙事德育视角下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

对于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构建,基于叙事德育视角下,根据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学校为主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力量,共同致力于德育目标,形成良好的德育效果,而构建高校德育模式,主要表现在建设高校全员德育体制、叙事化改造课堂教学模式、叙事化优化师生关系及建立高校、家庭及社会一体化的合作平台,以下呈现的是具体的内容:

(一)建设高校全员德育体制

为了解决高校德育存在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需要建立高校全员德育体制。首先,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其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探索与激发全身的授课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变化;可通过系统化学习有关德育教育的理论内容,以扎实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可努力掌握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能够系统解决学生思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可提高牺牲的综合能力,比如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德育活动的开展[6]。其次,实行导师制管理,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德育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完善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从而将无形的道德价值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增强高校德育效果。最后,实现德育的全员化。基于学生主体下,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的各个工作中,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育网络,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一些高校通过树立文化名人的雕像,形成高校的文化标志,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融入到高校的德育过程中。

(二)叙事化改造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打破传统的方法,需要基于叙事德育视角下,以叙事化改造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对德育课堂进行故事化改造,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德育故事的感悟,体会其中蕴含的价值,以此对自身的人生意义有所顿悟[7]。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老师通过故事展开对学生爱国思想的教育,使学生更能体会到爱国的真正意义。其次,开发“知情意行”多通道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故事与人生实践作为德育的内容,通过叙事化的思路,为德育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故事的分享,达到内心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充分了解了学生需求,以此优化德育内容,使德育效果在“知情意行”多通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最优化。

(三)叙事化优化师生关系

为了打破德育教育工作者孤立的状态,需要优化师生关系。首先,可以采用德育实践策略,以活动的方式,将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示范引导的功能,实现价值共建。例如,以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与老师角色互换,体悟并反思内容,并采取实际行动。其次,搭建师生之间交融桥梁,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真实的相互叙事,搭建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的桥梁,促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使学生愿意来到课堂进行学习,共同讨论所遇到的难题,促进学生内心构建道德的美好世界,使更多的人重视德育的重要性。

(四)建立高校、家庭与社会一体化合作平台

为解决家庭教育缺失与社会教育负面影响,需要建立高校、家庭与社会一体化合作平台。首先,建立高校与家庭的联系制度,建立多元化、现代化的沟通渠道,是家长能随时了解子女的内心及思想变化[8]。其次,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方法及观念,增加与高校协调性。使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配合高校形成教育合力。最后,建立高校与社区的合作网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场所,调动社会各力量参与教育,以此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为德育教育起到推动作用,使高校实现自我认识到自我实践。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对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基于叙事德育的视角下,分析了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际需求,以建设高校全员德育体制、叙事化改造课堂教学模式、叙事化优化师生关系及建立高校、家庭及社会一体化的合作平台构建高校德育模式,这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德育教育起到推动作用,满足了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董雪,王娟.关于网络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577-578.

[2]郭菁菁.地方高校德育新模式构建的途径与思路[J].当代经济,2015,(26):106-107.

[3]于晓骁.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韩冬.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模式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14,(31):166-167.

[5]于洪燕.“大学之道”:现代大德育模式构建的内源支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136-137.

[6]陈文畑.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德育模式的调整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09):121-123+140.

[7]宋珺.浅论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35-39.

[8]孙鹏燕.论高校德育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203-204.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