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文化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2018-04-03田蕾
田 蕾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46)
随着我国“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如何强化大学生素质、提升其创业能力成为国内高等教育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社会中人”,人的心理、行为深受其所在地域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当代中国青年。依托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但能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的融合,更有利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进步和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发展。
一、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创业教育的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便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直至本世纪初始才逐渐被国内教育界提起重视。到今天,随着高等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变得广受瞩目并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创业教育课程,并积极组织创业讲座、创业规划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业教育活动。但是,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面临着各种严峻的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是创业教育意识的欠缺。很多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附属品,不重视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导致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效果。同样由于认识不到位,不少高校欠缺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冒险精神缺乏,导致创业活动非常少见。此外,很多家庭和学生个人对创业活动也存有偏见,认为创业不体面,只有找不到好工作的人才会选择创业。落后的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其次,创业教育首先提出于西方世界,国外围绕创业教育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多于国内。由于研究不足、经验欠缺,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沿用国外相关理论体系。由于国内外国情的差异,国外创业教育理论很难完全适用于我国高等教育。同时,不少院校错误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相关理论的灌输,因而重知识轻指导,致使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实际指导价值受到限制。
最后,教师资源的匮乏也影响到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国内高校中有创业经验或者相关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多数相关教师都只有创业理论知识,不少院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师,创业教育工作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负责。教师资源的缺乏不仅限制了相关理论的发展,也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成效。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创业教育价值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是人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行为、思想体系的总称,它存在于人的深层心理机制中,直接影响着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包罗万象且内涵深刻,它是传统文明的代表,也是现代文化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依托传统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促使创业教育深入人心的绝佳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众多古代文明和古代文化形态中少有的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文化形式,其适应力之强大足以证明其影响之深远。传统文化以突出的多样性著称,多种文化的有机组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之整体,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并蓄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广博的容量和深厚的底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以及遭受到怎样的外来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海纳百川的姿态。正是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和启发意义。
(二)传统文化的创业教育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透露出深刻的创业自信和突出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重义轻利、童叟无欺”、“天人合一,崇尚和合”,这些传统文化观念中无不透射出积极奋进的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意识。这些精神不但催人向上,更加勉励年轻人主动接受挑战、应对挫折。其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业道德。“仁、义、礼、治、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理念,其中“信”尤其强调为人做事的诚信原则,这一原则不但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范式,更是人创立、经营个人事业时的基本要求,将这一要求加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必然有助于学生创业道德的形成与强化。最后,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上重视和强调创业的有序竞争。商业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商业伦理体系,“见利思义”、“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是传统文化对商业活动的基本利义要求,在创业教育中融入这种“轻利益、重仁义”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淡然看待成败、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事业观,对优化创业秩序、提升大学生创业热情有积极影响。
三、依托传统文化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依托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没有创业意识,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业活动;没有创业精神,学生就难以长期有效地将创业活动坚持下去。可见创业精神是创业实践的有效推动力。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尤为注意,不能将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建立是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要通过长期、系统的培育来引导大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逐步树立起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元素,将这些优质元素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更能够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有机结合。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自强奋发精神、勤勉诚信精神及怀疑实践精神,这些精神是大学生创业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与创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对大学生意识的建立及创业精神的崛起大有裨益。
(二)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发展学生的秩序观与道德观
秩序观和道德观是大学生参与和适应创业市场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也是保证社会经济高效、有序发展的基本前提。所以,在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之外,高校还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秩序观和道德观。精神自律是道德规范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将道德规范转变为自律意识才能够有效规范自身在创业活动中的行为。强调秩序观和道德观应当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特点。高校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以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人,以“和谐合一”的传统秩序观涵育人。结合典型的历史人物及事件,以文化讲座、阅读大赛、有奖征文、诚信教育活动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们在活动中熟悉创业道德规范、理解创业精神内涵,鼓励他们以仁人君子为楷模,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以期在创业活动中做到公正公平、心正意诚,在成就自身事业的同时传递道德力量。传统文化重义轻利,强调个人对社会整体的贡献,这与今天的时代精神不谋而合。熟悉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自觉抵御不良社会风气,形成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有效免疫,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借助传统文化平台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要进行创业教育,首先要在大学校园环境中营造适当的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是创业活动及其形式、内涵、氛围的总称,是创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提升创业素质的重要推动力。以校园文化环境为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和创业教育的感染力,对强化大学生知识水平、创业能力大有裨益。高校管理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及其与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融合互渗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名人论坛、创业大赛、人文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建立创业自信。此外,要敢于利用现代化的条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手法,在积极运用校园网、校报、校内宣传栏等工具进行创业教育和传统文化宣传的同时要借助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推广创业政策、分享传统文化故事、介绍创业知识和创业事迹,让学生浸润在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中,在产生创业兴趣的同时提升创业能力。
(四)以传统文化为引领构建创业教育新模式
就目前来说,创业教育在国内高等教育中还处于边缘学科,一直游离于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不够成熟,没有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精髓来探索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致使传统文化没有在创业教育中发挥最大效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对此,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特别是创新课程设置理念,在自身人才培养体系的框架内重新思考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一方面,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将创业教育融入学分制课程体系,建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业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创业教育中学习到创业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方法。再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出创业视频公开课,深度满足广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适用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实情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同时,要提升教师队伍的创业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创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建设,为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创业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也间接影响着我国就业市场的整体态势甚至国内经济的未来发展。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创业教育实效的一个良好契机。如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则是创业教育开展的一个难点。高校应放眼长远,加紧研究实践,将创业教育视为一项需长抓不懈的工作。
[1]李月娥,刘伟,晁玉方.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68-73.
[2]左军,张荣兴,于钦明,冷德生,车志远,杨玉赫.中医药院校依托传统文化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3):55-56.
[3]曹红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8):39-41.
[4]滕悦.基于传统文化维度下高校工程类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3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