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教育分析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思路
2018-04-03林国振
林国振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慕课教育是基于高等教育的一种虚拟场所教育形式,其于21世纪在美国被大兴应用,迄今为止注册人数已经超过百万人口。2012年,慕课教育形式正式被引进中国,且在高等教育学生群体中反响良好。在此趋势下,国内外已有多家高校实现对慕课的拓展应用,甚至有意将慕课形式作为主学分课程加入到大学常规教学项目中。而大肆采用慕课教育的高等院校内,不乏清华、北大、中山大学等高等学府,这无异于是对慕课教育形式的充分肯定。高校教育管理者本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原则和目的,有必要在新教育趋势和现代化社会的双重推动下,以慕课教育思路为主,探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内容。
一、简述“慕课教育”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一)发展过程
慕课的初级形态实际上距今已经有一段距离,其最早是在1962年左右,由Douglas Engelbart博士的研究计划中被率先提出。该研究计划的首要内容并非针对扩散教育理论,而是专对在“个人计算机”和“共享网络”的联系上。而后在2007年由David Wiley率先开展互联网开放教育,同时邀请全球各个教育研究人员加入这种新教育形式的研究中。又过一年,位于加拿大的George Siemens学者也加入网络教学中。有了两门具备实际价值的科目作为铺垫,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新教学模式正式被投入教育形式创新浪潮中,目前正不断被全球各地的各个高等学府改革应用。
直至2011年,“慕课教育”的实际模式终于成型。同时网络教育在线平台的媒介迅速被美国学生吸收,获得了极为成功的教学效果。同年便有多家投资方对网络平台予以技术和资金上的长期支持,平台内所包含的课程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达到了百种之多。2012年,慕课教育形式正式被纽约时报刊登,标题定为“慕课元年”。迄今为止,慕课教育平台仍然在不断更新,而慕课教育模式所包含的开放、自由的理论思想,也仍旧在被全球各大高校所采用。
(二)课程特点
“慕课教育”只是基于中国直译艺术的一个名称体现,而将直译参考的英文分解便可得出 “慕课教育”的课程特点。“MOOC”中“M”代表规模结构,前面的“O”代表开放教育,后面的“O”代表网络在线,而最后的“C”则代表课程分类及内容。故从其名称定义上看可简单分析慕课特点。
1.规模无限制
慕课基于网络,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节奏基本都以教师为主体,慕课所在的服务器也拥有综合维修特性。只要观看者周边具备固定的显示设备和稳定的网络便能随时收看,故在20万人次下,慕课教育基本不存在其他规模上的限制性。
2.开放教育
慕课平台不存在校内网或地区之间的限制,网页注册也不存在技术或学术能度上的门槛。只要网络畅通,即可随时观看。
3.课程周边技能丰富
在慕课教育平台中,除了基础的课程观看板块外,课程周边还拥有在线讨论、教室工具、无限分享等延伸内容。充分满足了常规课堂中学生对于当堂课程内容的交流需求,同时学生也能够以自己的喜好为主,提前订阅教师或个别文化板块的课程。
4.讨论多过讲授教育
慕课虽然基于虚拟平台,但对于教育的完整性也十分看重。课程开始前教育方会下发一些基础资料以供学生参考所用,课程中期会要求学生进行定向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同时学生的参与内容基本可构成完善的学习结构,如此便能够将“慕课教育”原本的教学优先转变为学生主动。
(三)差异探论
1.学生方面
以中国传统教育为例,中国的课堂中通常以教师教授为主导内容,学生作为辅助板块。从课堂利用度和学生接受程度来看存在一定的弱项因素。而慕课采用学生完全主动的形式,学生可通过兴趣使然选择不同的文化学习和交流板块,如此便能有效规避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阻碍情绪,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最优,进而也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2.学习方面
教育界认为,传统教育的优势在于学生可在课程进行时与教育者进行直接交流。而针对该点,慕课平台也能通过在线教师的点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和一对一交流形式。同时对一些在学术权威上有要求的学生群体,平台也提供协调性的专家定期网上研讨会。
3.过程监控方面
在许多校方安排的在线课程中,学生都会对学习形式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即认为慕课没有教师直接监控。但实际上,慕课平台采用了与当代技术相符的监控系统,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查验,例如课程完成进度、课堂作业完成进度、课堂讨论内容等,真正完成与学生实际学习进度的交流接轨。
4.教学工具方面
在传统教学中因课堂时间和教法的限制,教师很难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较多的趣味性教学工具。而在慕课课程内,教师拥有极多的编排时间,同时减少了课堂交流和反应的时间,教师也就拥有更多的趣味教育时间。即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引用资源等,在增加课堂辅助用具的同时间接提升教育效果。
二、当前国内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的落后点
(一)观念层面中的落差点
时代变更带动了当代学生的核心思想,而教育行业虽然在原则理论上十分稳定,但考虑到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主要目标,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都应该在时代变动的号召下随时转变管理思路,如此才能在变动环境下将管理效果调至最优。
但就目前国内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综合思路而言,管理者明显仍将管理重点放置在校内教育资源的编排上,不愿意接受基于互联网思想的新文化教育形式。教育管理者能力范围内的校内资源包含教师、教室等固定内容,而一旦管理者过于专对校内资源就会令校内教学资源的压力加大,从表面上看是为学生设立了完整且有程度性的教学内容,但教师如果课程过多就必然会影响其教学效果。令课程编排反而得不偿失。
(二)体制内容中的落差点
应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点,高校内部的教育模式基本已经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关联影响。但国内高校管理体制的编排常存在过于参考国外制度的问题。国外教育体制的确拥有其可取之处,但若要将其应用在现代中国的宏观教育体系中,还需要各个高校的管理人员对制度本身和国内高校所适应的基本规则进行协调。
现如今许多知名高校已经在制度磨合的过程中找到了体制改革的突破点,但却在体制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协调和贯彻方面的问题。例如资源管理分配和监管实施的权责未明确、教学虚拟环境和实体之间的协调始终未能提上日程等。
(三)团队人员综合素质中的落差点
管理团队的核心动点在于人,换句话说,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性是决定管理成果的重要指标。而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者却普遍没有接受现代化思想的充分教育,这是由于高校内部的惯性监管系统所致。多数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重点都围绕在学生身上,基本没有时间去参与进修,使得管理者的思想长期停留在过去。同时校方在监管管理者工作时也几乎只考察考勤、学生成绩、挂科率等常规项目,使得管理者在调节压力下根本无法顾及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改革。
三、改革思路探论
(一)将观念改革作为切入点
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意识到慕课形式对现代教育的启发性特征,尽早将传统教育中的环境固定、形式固定等固化思想破除。其次要注重收集教学主体的真实意见。在高校结构中,教学主体指的是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者应真正将意见收集做到实处,采用问卷调查、课堂收集、例会搜集等形式,务必要将每一位师生对课程改革、高校教育结构建设的真实见解和看法上报至管理层作为参考。同时要尽可能与国内具有慕课特征的网络教育平台关联,通过采集不同专业学生对网课的学习需求,来调节网课课程内容的选定。在落实网课的确定任务时,管理方可与校方进行协商探讨,争取将慕课教学模式融入到高效教育学分制度中。而在落实阶段管理方也可与师生阶层进行协同商议,互相监督。一旦管理方没能在规定时间阶段内落实网课时间和人员限定编排,或课程进程中出现非学生操作的失误时,学生有权向校方举报管理阶层的责任问题。一旦管理者存在对慕课教育方面的负面观念并于公共环境宣讲时,学生也有权利上报校方对直接责任人进行重修和岗位再教育处理。
(二)加强管理体制的协调
慕课教育从实体上降低了校内资源的利用度,教师课程和教室的使用会逐渐降低排率,这便意味着管理方需要顺势对体制内部进行协调更改。在体制改革期间,管理方要明确所在高校的专业特征和学生思维特征,要尽可能将慕课教育这种新思路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首先,要明确网课的协调设定是建立在全校基础还是专业分支上,再经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争取在最少购买的前提下,将区域内可学习的学生量数及学习效果提升至最优;其次,管理方要协调好课堂课程和网课的交接准备,尽量要协调教师提升对课堂课程的趣味性,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落差降到最低。
(三)充分落实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固定权责配置
校方要及时更新管理团队的阶段目标和行进思路,不但要沿着国家给定的教育方向和方针政策行进,也要在现代化教育更新的综合环境下及时增强自身能力素质。对此校方应及时与外界教育群体进行联络,定期安排教育管理团队参加教研例会等学术性场合。同时面向校内慕课教育的层面,校方也要尽可能与管理团队协商,尽快编订相应管理条例并落实监管责任制度。争取利用对管理模式的加强,贯彻慕课教育所倡导的自由开放教育理念。
[1]许小桐.基于慕课视角的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5.
[2]纪常鲲,纪常虹,邓云清.国外慕课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01)
[3]王登翰.论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
[4]孙成.基于慕课的省高校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改革实证研究与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6,(23).
[5]丁明涛,滕佳昆,颜竟.基于慕课背景下的高校“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