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我的人生故事》汉译本的翻译质量评估
2018-04-03李楠
李 楠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运城 044000)
根据麦卡莱斯特、纽马克等著名学者关于翻译批评和翻译评估的论述,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批评研究的核心,对于整个翻译学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德国学者瑟琳娜·莱斯在1971年首次提出了第一个以语言功能为基础的翻译批评体系。之后,朱莉安豪斯又进一步研究,针对不同的语篇进行分析,创立了全新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然而,她们的理论总体而言还不够详细具体,可操作性也不够强。我国翻译研究者司显柱在这些学者的理论基础上,加入了具体的实践操作步骤,从而创建了一个更具可操作性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该模式现已成为许多学者进行翻译质量评估的依据之一。本文将运用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我的人生故事》节选片段的中文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最终对译文的翻译质量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一、在功能语言学基础之上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与分析
西方翻译批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维尔斯在《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一书中提及了翻译批评在当下的发展情况,实现客观化面临的现实困难,论述了翻译批评的核心对象,推动翻译批评往客观化的方向发展。在《翻译教程》一书中,纽马克具体说明了有关翻译批评的若干问题,例如翻译批评的内容、和批评操作步骤,其思想对于后人如何建立翻译批评体系有着诸多的启示作用。贝尔曼又继续研究文学文本类型,对文学翻译批评模式创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德国学者莱斯1971年发表了著作《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书中对语篇类型进行了细分,主要分为四种文本类型,针对不同语篇的特性,在翻译策略和评判标准上也有针对性的论述。莱斯的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
另一位德国女学者豪斯在1976年发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论文。豪斯主要论述了“意义”的三个方面、不同语篇类型所具有的不同语篇功能、从八个语境维度入手评判译文在语言功能上与原文是否对等。豪斯的翻译评价模式理论性较强,参数体系较完整,加入了一些定量方法,可操作性较强。
我国学者在翻译批评领域也做了各种持之以恒的研究。胡壮麟运用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的实质和标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论述。冯志杰和冯改平主要确定了对译文质量进行模糊评判。但相对于西方较系统、全面的翻译批评体系,总体来说,还是偏直觉、印象,不够系统性,实践操作性不强。
(二)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司显柱批判吸收了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创建了全新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更具操作性。该模式首先对原文语篇进行语域分析,分析语域的三大要素(语场、语旨、语式)对语言措辞的影响;然后对原文和译文语篇中的小句进行分析(语言系统符号),找出它们的概念及人际意义,从而判断译文对原文的偏离状况;第三步,从宏观层面出发,对这些偏离状况重新判断,并对第二步所发现的偏离个案进行统计修订;最后针对不同的语篇类型,判定概念、人际意义偏离对译文质量的具体影响状况,得出一个客观的译文质量评价。司显柱认为该模式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
二、《我的人生故事》节选片段汉译本翻译质量评估
(一)原文语篇的语域分析
按照功能语法理论,“语域是由多种情景特征—特别是指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Eggins 1994:52)
1.语场
语场是有关言语活动的内容,表明“发生了什么”。《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体散文名篇,主要讲述了作者作为一名盲聋人与命运抗争取得巨大成就的传奇人生,书中也着力描述了恩师莎莉文对作者一生的无私帮助。从语篇类型的角度看,像《我的人生故事》这样的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是人际意义上的教化功能。通过对包括语言评价、语气和情态等系统的操纵,实现这一功能。本文所探讨的节选片段主要描写了作者因为自身残疾而一直郁郁寡欢的心境以及在迎接新老师到来时的各种心理活动。
2.语旨
语旨指参加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所有语篇类型中,最为复杂的当属文学作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作品中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我的人生故事》中交际行为的主要参与者就是作者和她的老师莎莉文,文章片段中的作者还是个儿童,因为盲聋导致她内心痛苦抑郁。而即将登场的莎莉文老师用她的爱心、专业的教导帮助作者逐渐走出阴霾,迎接新生活。所以从文章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主要描绘了一名盲聋儿童在爱心教师的帮助下,整个人生状态从痛苦挣扎向积极乐观转变的过程。
3.语式
语式指语言在具体言语交际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在日常用语的基础之上总结而成,所以一般更具感染力。散文这种文学体裁从语式的角度看混合语体居多。《我的人生故事》主要是以口语体为主,书面体语言为辅,作者用自然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她与莎莉文老师之间的师徒情深以及自身拼搏奋斗的故事。
(二)译文意义/功能的偏离
1.概念意义的偏离
语言的概念意义一般由三个要素组成,分别是“参加者”、“行为过程”和“伴随情形”。 (司显柱 2007:145)因此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要关注译文小句在概念意义上的偏离状况,看它们在表达上述三个语义成分的词语、结构方面是否正确传递出原文对应部分所要表达的意义。对译文小句在转化过程中类型的改变进行分析,找出扩大意义、错译等内容,最终找出译文共有3处概念意义偏离情况。
(1)原文:Anger and bitterness had preyed upon me continually for weeks and a deep languor had succeeded this passionate struggle.
译文:愤怒和苦痛已经折磨我有一段时间,这种经历过后,我感到心力交瘁。
原文中“for weeks”表示“几个星期”,译文用了“有一段时间”,后者比前者更口语化,而且更具情景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当时内心那种痛苦的情绪。原文中 “a deep languor had succeeded this passionate struggle”表示“一种深深的苦闷之情成功战胜了这种激烈的斗争”,译者译为“这种经历过后,我感到心力交瘁。显然运用改变意义的策略,让整个译文读起来更加顺畅,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特别是用到了“心力交瘁”这样的词语表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作者对人生失去信念的绝望之情。
(2)原文:Have you ever been at sea in a dense fog…
译文:朋友,你是否曾在茫茫大雾的情况下,还在海面上航行…
原文中主语用的是“you”,译文用的是“朋友”,语言更具感染力,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所要描述的那种在大海中无力迷茫的感觉。
2.人际意义的偏离
人际意义的偏离主要表现在语气、情态、评价系统。对整个译文进行认真分析后,找出了2个人际意义偏离的实例。
(1)原文: Have you ever been at sea in a dense fog,when it seemed as if a tangible white darkness shut you in,and the great ship,tense and anxious,groped her way toward the shore with plummet and sounding-line,and you waited with beating heart for something to happen?
译文:朋友,你是否曾在茫茫大雾的情况下,还在海面上航行? 如同一层可以触摸到的白色黑暗将你包围,大船凭借着测深锤和探深绳,紧张忧虑地在大海中探索着上岸的道路。
原文中整个句子用的是疑问句句式,译文中将长句处理为两个句子。第一个小句先将作者的观点抛出,与读者进行对话—“你是否有过这种体验?”。第二句将这种“体验”用陈述句句式描述出来“如同…”,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有气势,语气发生了偏离,实现了人际意义。
(2)原文:”Light!Give me light! ” was the wordless cry of my soul,and the light of love shone on me in that very hour.
译文:“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我在心灵深处无声地呼喊。刚好在此时,爱的光明照耀到我的身上。
原文中“Light!Give me light!”译为“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首先,将“光明”叠词翻译,加强语气,语言整体更有气势,一个“快”字更是生动地刻画了作者那种迫切想要改变人生命运的焦急之情。
三、结论
按照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我的人生故事》节选片段进行分析,发现语篇中的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的偏离,经过论述可以得出都是正偏离。总体而言,这篇译文的翻译质量还是非常高的。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针对概念意义的偏离和人际意义的偏离,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到底如何区分二者之间的界限,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对比其他模式,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操作实践性方面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
[1]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司显柱.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文本翻译质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5.
[3]胡彬瑶.对《背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评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8-110.
[4]周阳光,夏婷婷.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阿Q正传》英译本的翻译质量评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8),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