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街》看辛克莱·刘易斯反叛精神的矛盾性
2018-04-03崔永杰
崔永杰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驻马店 463000)
一、辛克莱刘易斯简介
(一)辛克莱·刘易斯生平
1885年,辛克莱·刘易斯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索克中心镇,童年是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的,受到了无数的嘲讽与嘲笑。1914年,辛克莱·刘易斯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唱片小说《我们的雷恩先生》问世,并引起了众多读者的一致好评,使他走上专业写作之路。随后,辛克莱·刘易斯又相继出版了《大街》、《巴比特》等作品。其中,《巴比特》更是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克莱·刘易斯一生有过两次婚姻,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1949年离开家乡来到意大利后,其生活落魄,在两年后由于心脏病突发逝世。
(二)辛克莱·刘易斯创作生涯
辛克莱·刘易斯的文学创作生涯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创作初期,其主要集中在1910-1920年,在这一段时间内,虽然辛克莱·刘易斯的作品赢得了一定的赞誉,但仍然是沿袭旧习,辛克莱·刘易斯自己也曾经批评过自己在这段时期内写出的作品;第二,巅峰期1920-1930年。这期间辛克莱·刘易斯的作品质量得到了飞速提升,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也正是在巅峰期内,辛克莱·刘易斯确立了自己在美国文坛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更是以1920年的《大街》一举成名,并在1930年凭借《巴比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在1930年之后,辛克莱·刘易斯的写作水准再也没有更近一层,直到1951年死之前,辛克莱·刘易斯一直在恢复自身的写作水平,但最终他也没能恢复到巅峰时期的状态,结束了他自己的一生。
二、《大街》概述
(一)《大街》故事简介
《大街》以作者的家乡索克镇为原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一位活泼开朗、充满罗曼蒂克情调的城市女子卡罗尔嫁到小镇上,成为一名务实保守的乡村医生肯尼科特太太后的故事。她嫁到的城市是美国中西部生活富裕但气氛沉闷的小城市——戈镇,她不甘心作为家庭主妇平庸无奇的过完一生,立志要对戈镇进行改革。起初她满怀热情,企图“改造”这个受传统保守势力束缚的小镇,但遇到巨大的阻力,特别是以戈镇愚民市侩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排斥,他们坚决反对一切改革,甚至不惜做出很多不堪的事情,使用造谣、抵抗等手段来对付罗卡尔。更要命的是,她的丈夫也对她的举动不以为然,即使对她有所支持,也显得很随便毫无诚意。久而久之,她的思想与小镇的现实格格不入,以至被迫离开小镇去华盛顿找工作,并在华盛顿找到了问题的郁结,真正的敌人不是简单的几个人,而是那些陈规陋习,于是她最终又回到小镇上,继续面对她无法改变的旧传统势力。
(二)《大街》现实意义
《大街》为读者描绘了富有特色的中西部大草原,并将小镇中人物形象鲜明的居民活灵活现的体现出来。
《大街》中包含着浓郁的地方风情,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文化氛围完美的体现了出来,因此,许多文学评论家都认为,《大街》是描绘美国地方风情的小说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更伟大意义在于,他勇敢地戳穿“美国梦”,他摒弃了以往高雅、浪漫的俗套,着手刻画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彻底粉碎了美国小镇生活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印象。因此,《大街》之中既包含了对浪漫风情的向往,都尖锐的指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体现出了反叛世俗的思想感情。这种作品与辛克莱·刘易斯本身的写作风格有极大的不同,相比之前所写的作品更加伟大,虽然在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曾经提到过美国小镇风情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但只有辛克莱·刘易斯细致的对其深层含义进行了剖析。这部作品以极其详尽的笔触描绘了"家庭、教会、商业、党派、农村和优越的白种人"的种种暴虐。刘易斯指出所有美国中部的神只都是虚假的,崇拜它们就是精神的死亡。
在刘易斯之前还没有人像他那样,通过妙趣横生的譬喻,细致地解剖美国20年代初的社会教条化、实利主义、文化局限、狭隘保守等,让人们看到现实的另一面,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成为辛克莱·刘易斯的成名之作。
三、从《大街》看辛克莱·刘易斯反叛精神的矛盾性
(一)现实与梦幻之间
《大街》中的女主角卡罗尔是一个既活泼又浪漫热情的女孩,她一心主张改革,希望自己能对戈镇做些什么,而她的丈夫威尔·肯尼科特却是一个实在的男人,踏实肯干,平庸无奇,主张一切事情循序渐进,这两个人很明显的一个是幻想家,一个是实干家。本来还有别的男人向卡罗尔求婚,卡罗尔也并非不喜欢他,但是卡罗尔不甘心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在贤妻良母的生活中度过一生,因此,她拒绝了之前的求婚,而是选择了乡村医生肯尼科特,与他一起来到了小城市——戈镇。两个人结婚之后,卡罗尔也没有像其他已婚妇女一样老实在家相夫教子,而是勇于与众不同,打开一道新世界的大门,积极的做出不一样的事情,即使开始时候她也不太清楚到底该怎样做,但是后来路线就更加清晰了,她也按照最开始的“学以致用,造福社会”的目标在努力,她在心里期盼着丈夫的认同与帮助,但显然,丈夫并没有这样做,他更希望卡罗尔像其他妻子一样安分守己,尽一个妻子的义务,而他自己也将丈夫的义务完成的很好,却让卡罗尔觉得毫无尊严,甚至有“自己有一个屋子能呆一会而就好了”的想法,也对卡罗尔后来的出走起着影响作用。
作者辛克莱·刘易斯对于现实和梦幻之间的矛盾在女主和丈夫身上体现的很明确,也许很多人会反感女主的不顾一切与好高骛远,但却佩服她的勇气与决心,会不喜欢肯尼科特的妥协无能,但同样对他的踏实肯干称赞,究竟这种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谁对谁错,作者也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来。当时的美国社会是20世纪20年代,正是女性逐渐摆脱原来生活,走向改革与革命的时期,她们想过一些不一样的生活,追求平等独立自由,反抗家庭的束缚,尝试着走出家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同时,社会对这件事情还有着很大的争议,已为人妻已为人母的女性是否有资格出去找工作,而更多的问题是社会上并没有很多工作适合她们去做,很多女性也不想过这样的生活,还是把结婚生子当成自己人生的落脚点和避风港,这种思想也让作者迷茫,到底该怎样处理现实和梦幻之间的关系,女性到底应不应该独立,都是当时时代的敏感话题。
(二)反叛世俗和墨守成规之间
《大街》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就是反叛世俗与墨守成规之间的矛盾,卡罗尔随着丈夫来到戈镇,本来信心满满,但是她却遭遇到了很可怕的东西,被作者叫做“乡村病毒,”这种病毒要求每一个来到戈镇的人都必须遵守戈镇的规矩,只有从内到外认同这种规矩的存在,才能真正成为戈镇的一员,与戈镇人民过一样的生活方式,融入集体,否则就会被赶出戈镇,这样的生活偏执固执、墨守成规、沉闷无聊,但是每个人都不愿意去改变什么,甚至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安全感,曾有一名叫波洛克的律师,也对这种情况不认同,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屈服于现状。保守势力与卡罗尔格格不入,二者之间矛盾非常深,让卡罗尔对戈镇非常失望,急着想改革,却屡屡以失败告终。
美国当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经济快速增长期,作者看到的是无数美国小城镇的现状,保守狭义,人民都愚昧无知,知识分子也大多软弱,整个社会教条化极为严重,每个城镇之间都大同小异,好像哪个要是与众不同,就会受到无数批判,所有的戒律和道德都被束缚化,价值标准和思想品质都很落后,人民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能随心所欲的娱乐,只能安于现状。作者对这样的情况极度的否定和批判,可是也想不到任何可行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让作者十分郁闷与难受,这样的矛盾是整个社会的一颗毒瘤,必须彻底拔出。
(三)批判与热爱之间
《大街》中每当卡罗尔的幻想破灭时,都能让人想起戈镇的景色之优美,特别是冬天的时候,人们经常去外面嬉戏,每当卡罗尔为华盛顿人的虚伪心灰意冷时,又会回想到戈镇人民的朴实与勤恳,小说中有很多处对戈镇美景的描写,让女主角的心路历程变得更加矛盾与立体,对家乡现状的担忧和对家乡无尽的热爱是同时存在的。
作者也是如此,尽管他对美国的现状非常忧心,一直是一个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但是他同时也深爱自己的祖国,深爱自己的家乡,尽管他通过女主角来批判家乡的问题,却又经常不自觉的为家乡进行解释和庇护,不允许女主角侮辱自己的家乡。也通过很多次对家乡美景的描写,凸显了对祖国的热爱,如果不是真的爱自己的祖国,写不出那么优美的句子,小说上档之后,美国社会还有很多人批判作者不爱国,将祖国不好的一面显示出来,但其实正是因为热爱,作者才会将矛盾心理显示的如此明显,将批判与热爱无法有机的融合。
结语:
《大街》是一部矛盾交织的作品,无论是现实与梦幻之间,还是反叛世俗与墨守成规之间亦或是批判与热爱之间的矛盾,都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现状深深的忧愁和力不从心,他一心想改革,却不知道到底怎样去改革,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也让当时的美国社会为之震动。可以说,《大街》不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美国社会,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辛克莱·刘易斯的矛盾与想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1]杨海鸥.从修辞叙事角度看《大街》之隐含作者的叙事伦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高虹,李学术.从《大街》看辛克莱·刘易斯创作的矛盾心理[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11-23.
[3]阮美英.辛克莱·刘易斯《大街》中的反叛精神[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01):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