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史学的传承与创新
——评《王树楠史学研究》*
2018-04-03王盛恩
王盛恩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新乡453007)
清末民初是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结与嬗变时期,它既是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清理与总结,又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发生转型时期,因而体现出传承创新总结与嬗变的阶段特征,中国传统史学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史学在遇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在由传统走向近代过程中,此时大部分受过正统儒家思想教育的传统知识分子,也在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学术的转型及自身经历与经验的转变,尽管他们的政治立场与思想倾向是保守的,有些人甚至还站到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边缘或对立面,但他们对中国传统学术的那种深情地文化自信、坚定执着地学术坚守与积极主动地前后相继薪火相传,这是后人应该特别注意并予以引起重视的,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及著述成果进行深入剖析,在同情之原则下理解他们,结合时代背景正确评价分析历史人物及其准确定位,是我们应有的负责任态度。
刘芹博士的《王树楠史学研究》即是探讨传统史学转型时期史家、史料及史学成果的一本较好论著,以王树楠为代表深入分析中国传统史学发展、转型及创新具有典型性,通过深入分析王树楠史学成果,有利于我们树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传统史学研究的新视野
王树楠(1851~1936),河北省新城人,字晋卿,号陶庐老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方志名家、文学家,终年86岁。光绪丙戌进士,曾历任四川、甘肃等省地方县令和甘肃平庆、兰州诸道,后为新疆候补道、新疆布政使。辛亥革命后,曾任省议会议员、众议员、约法会议委员、参政院参政等职。1914年以后曾任清史馆总纂、国史馆协修、编纂处总纂等职,参与民国初年《清史稿》编纂等文化实践活动。
人物评价是历史学研究的一项任务,如何评价与定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在人物评价标准问题上一直是史学史上大家比较关注重视的问题。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征是,一般都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担当意识,他们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无论身处穷达与贫贱富贵,都会在国家、社会、民族之间,以学术为利器,在经世致用的实学理念之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身处江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经济民生现实。王树楠应该说是这种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因为身处民国时期而拥有深深的遗民情结,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知识分子基因传承下来,深深地影响作为史家王树楠的思想观念。传统史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影响,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吕祖谦,张京华.近思录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9.]](P287-288)的儒家淑世情结为己任。王树楠以史学编纂著述作为目标,通过大量撰述来完成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与社会当担重任。他学识底蕴厚实,涉猎较广,在经史子集都有著述传世。个人撰述有光绪至民国年间刻本《陶庐丛刻》,还有有散落在同时代较多文献资料上面的文章,以及大量没有刊行的手稿。
全书的结构前有绪论评述了学术界对王树楠史学研究的学术成果综述,后有附录为作者详细列举了王树楠的学术年谱,以及王树楠与清遗民的学术交游图。中间主体内容七章共分为三部分,一是王树楠生平及师友交游介绍,本书主要通过研究分析清末民国时期王树楠个人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友朋人文环境及学术氛围,这是对王树楠思想观念及其史学成果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作者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具体分析评价社会时代环境与历史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对王树楠史学内容的分析,王树楠史学成果著述有,天下之史的《彼得兴俄记》《欧洲族类源流略》《欧洲战事本末》《希腊春秋》《希腊学案》欧洲史学著述,国家之史的清史稿编纂及《武汉战纪》等当代史著,地方史志著有《畿辅通志》《新疆图志》《冀县志》《新城县志》《河北通志稿》《东三省盐法新志》等,还包括他为时人撰写的大量个人及家族的人物传记史料。三是对王树楠史学编纂观念和史学观念及认识的分析,史学编纂主要是从王树楠史学著述编纂的目的、史学认识、世界意识等史学认识及史学编纂特点,分析了王树楠史学著述的思想观念有忧患意识、变易观与进化论、尊君尊中华观、遗民情结以及富国攘夷观念等,其次是结语中对王树楠史学做了概述与提升,[刘芹.王树楠史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P311-318)王树楠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其爱国意识时时地渗透在史学著述之中,王树楠史学著述体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王树楠史学仍然属于传统史学范畴,他注重于传统史学功能,具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色和世界意识。他一生著述等身,据时人统计大约有53种680余卷,为后人留下了近千万字的史料,[谢道弘.陶庐全书书目考[M].民国二十五(1936)年刊行。]为后世学人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传统史学研究的新探索
本书可以作为对传统史学进行深入研究的一种新探索,主要特色之一是作者对王树楠史学的建构、内容及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挖掘,是对王树楠为代表的传统史家及其史学成果的梳理与总结,作者认为王树楠的编纂方法、史学理念等都属于对传统史学的发展与传承,仍然是对传统史学范畴内的规范性编纂。在编纂特点上,王树楠撰写史学著述依然还是采用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体、学案体等传统史书编纂体裁。在行文中采用春秋笔法,暗含褒贬,以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价值取向等,撰史目的仍然还是把存史、教化、资政作为重要内容,编纂著述仍然以鉴戒意识为主要功能,利用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德对社会民众进行思想教化,对为政者重在励精图治的劝勉垂训,充分利用史学社会功能以此完成政治社会化任务。
但王树楠在史学方面还是多有创新,如在方志学著述中他对方志体例的创新,表现其一为《新疆实业志》两卷,其中森林、渔业两门是由王树楠创写的体例,门人钟广生撰写而成,体现出方志学著述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与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相吻合,体现出社会思潮发展与时代相接轨的特点。《新疆图志》的学术地位和史料价值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学术界对这一体例创新论述较多,也是较为深入透彻,再有王树楠在《新疆图志》中提及自己创立新体例,但由他人接续完成,因而不掠人之美,在其著述中仅仅提及,因而本书则主要是突出王树楠总纂方志中的另一创新,即王树楠在修志中首创的《地慝篇》体例,作为志书对本地区天灾、人祸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志乘以地为纲,……所谓地图、地事、地物、地俗、地慝,皆以地冠之,实为今志乘之权舆”。修志时以地为纲,将人、物、事纳入其下,达到“诏地事,道地慝,辨地物,知地俗,以应地求”之目的。王树楠所撰方志编写结构一般分为地图、地事、地物、地俗、地慝五部分,地图篇下列舆图、疆域、河道、村区,地事篇分列建置、赋役、学校,地物篇分为选举、人物、金石、物产,地俗篇分为礼俗和方言,地慝篇分为天灾和人祸,这样就将整个社会错综复杂的人文与自然纳入整体框架之中,方志编纂中充分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刘芹.王树楠史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P147-200)
本书作者对史家的个体微观形式考察,主要研究史家、史学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还应该扩大视野,从群体视角,研究整个群体与时代、国家社会的互动关系。对民国时期传统史家及传统史学的梳理与总结是一个新课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在博弈过程中,传统史学是如何向近代史学史发展转型的,对于传统史学中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与弘扬,传统史家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发展转型过程中所处的学术地位及作用,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宏观地提升,对近代史家的社会史、文化史等多方面考察,而从另一方面具体分析近代史家在此时期内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认知态度,学人交往等社会关系等内容,都打开了一二较为宽阔的视角。于作者而言,《王树楠史学研究》刚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以研究清末民初的传统史家为切入点,作者为此还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民国时期清遗民史家群体研究”(14BZS003),主要就是研究传统知识分子史家在民国时期的各种史学实践、史学思想理念、史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等内容,这正是作者后期课题中的主要内容。
三、传统史学研究的新见解
本书对王树楠为代表的传统史学进行探讨,基本上是对王树楠史学及成果的研究,从研究的深度、广度与宽度而言,其研究成果是比较系统的,也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对王树楠的史学方面研究是为一本能成功之作,作为一项对清末民国史家王树楠史学研究的学术研究成果,其理论特色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书一大特色是史家思想观念的深入探讨,其中包括王树楠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忠君爱国、尊王攘夷、遗民情结等思想观念,这些理念深深地影响并蕴含在王树楠史学著述之中。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本书对王树楠遗民情结及遗民史学的重视与编纂,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本书作者比较突出地深入分析王树楠文史著述中的清遗民理念及其史学成果,其分析评价比较中肯到位。作者同时指出,王树楠遗民史学及理念是传统的,这基于他们对中国传统的遗民文化传承基础上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是努力走向民主共和的时代,王树楠站在坚守忠君忠清的保守政治立场上,成为新时代的旧人、遗老遗民,处于被社会边缘化境地。这体现在王树楠站在忠清立场上,对辛亥革命中对清王朝及原有旧臣的褒扬性评价上,体现出其清遗民的政治立场与遗民情结。在学术理念、文化自信的坚守与传承原则下,王树楠一生勤苦耕耘,将清遗民情结付诸于史料的整理与挖掘及清史稿编纂等史学实践之中,嘉惠于后人,其成果又是值得肯定的,在对王树楠史学成果分析中,我们看到的是王树楠等传统士人在清末民国社会转型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学术的文化自信,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坚守其文化信仰的知识分子传统。
其次是王树楠史学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他一生既具有开阔的世界意识,又具有具有强烈、浓厚、坚决的爱国意识。史学往往是社会现实和社会存在的回应与体现。王树楠的世界意识在其著述中充分体现出来,这通过王树楠在欧洲史学著述中展现出来的,集中表现在王树楠能够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的开阔视野,以撰写欧洲史著作为中国社会转型变革发展的借鉴。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王树楠的爱国实践更值得褒扬,1928年因为反对日本人侵略山东济南,王树楠同其他委员集体退出日本人的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以示抗议日本侵华,这都是王树楠爱国的表现。同时王树楠在著述中的爱国反清略意识也鲜明地体现出来,如王树楠在《新疆图志》中《国界志》《山脉志》中对国家主权意识的重视,对中国西北东北边疆危机的清醒认识,对清政府在外交实践中的屈辱与被动的深刻分析;清史稿中对清王朝失天下原因的分析,对中国贡藩体系下藩属国权利的丧失探讨等,都进行了细致详实认真严谨的探讨。在其年谱中,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中国与各国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清朝贡藩体系的瓦解及藩属国的分离,沙俄对中国东北及西北新疆的侵略等历史事实,体现出王树楠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刘芹.王树楠史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P232-233)他通过著述中体现出来的反侵略意识,同时也提出了抵制外来侵略的外交策略。在思想上,王树楠的欧洲史著和《新疆图志》从理论上提出我国西北地区塞防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注意俄英对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侵略动向,认为沙俄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在策略上,王树楠主张以夷制夷,联英、日以制俄,在西北利用英国牵制沙俄的对华侵略,在东北利用日本抵制沙俄侵略。在经济上,王树楠主张在新疆实行一系列社会改革,从经济上富国强兵抵制沙俄侵略。
王树楠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传统知识分子,著述较多,因而从其著述为切入点,对其深入研究与分析,是必要的并值得肯定的。总之,尽管书中还有可以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之处,但整部著作主题鲜明突出,语言流畅,逻辑结构严谨,观点新颖,论证有据,可读性较强,是一部成功的史学史专业研究的学术专著。
[1]朱熹,吕祖谦,张京华.近思录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9.
[2]刘芹.王树楠史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3]谢道弘.陶庐全书书目考[M].民国二十五(1936)年刊行。
[4]刘芹.王树楠史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5]刘芹.王树楠史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