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性别研究从“工具”变为目的
——关于“女性学”学科建制的思考

2018-04-03林存秀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妇女工具学院

林存秀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女性学建设专题研究·

把性别研究从“工具”变为目的
——关于“女性学”学科建制的思考

林存秀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妇女与性别研究往往被纳入各个传统学科,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和视角存在,无法创设出自身的理论和突破学科限制,也无力深入社会现实中的妇女和性别议题,真正实现“为妇女”而研究。设立独立的妇女/性别学科,或许是避免被边缘化的出路。但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具有批判性和颠覆性的妇女研究和教学,都会面临许多的困难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土化的女性学学科建制如何发展,我们可以进行设想。

学科建制;“为女性”;女性学教学;本土化

妇女/性别问题包括研究和教学两个方面,自1980年代以来,国内妇女学界引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大学的各个传统学科领域分支出了关于女性的研究/教学。学者们往往把妇女/性别研究当作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或者是一个新视角,填补或者丰富了传统学科的研究内容,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妇女学/社会性别学。它如果一直依附于传统的学科,就永远摆脱不了“添加史”的地位,也无法挖掘和面对真正的妇女问题。此外,妇女/性别、两性平等的教学,也必须在高校和初高等学校中得到加强和普及。

目前,国内设置“女性学系”并且招收本科生的学校,有中华女子学院和湖南女子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成立于2001年,湖南女子学院的女性学专业在2011年获批,并于2012年招收首届本科生。近年来,围绕学科建设,两个学校召开了与妇女/性别学建设相关的会议进行探讨。

山东女子学院没有女性学系。2017年,学校决定进行设立女性学专业的学科论证,把其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因此,女性学教研室教师走访了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和湖南女子学院的女性学专业,就设立女性学本科专业的可行性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论证。简言之,女性研究要发展和生存,必须建设自己的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的学科,即使是在女子学院这样有利的环境中,仍然有慢慢被边缘化的趋势。

一、女性/性别学学科的沿革

“女性学”是一个沿袭下来的叫法,此名字不一定恰切。如果从中国女性运动发展史来说,叫作“妇女学”未尝不可。或者是对于西方引入的概念“gender”的翻译,叫作“社会性别学”或者是“性别研究”。中华女子学院的女性学系前身,即是1984年的中国妇女干部管理学院“妇女运动系”。2009年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获批北京市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同年女性学专业被教育部列入本科一批次招生。本文也延续这个叫法,即“女性学”/女性学系。

就女性学的研究内容来说,西方妇女学的发展深受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妇女研究的发展有社会运动的背景和基础。早期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激荡下,出现了妇女解放思潮。例如玛丽·沃尔夫斯通(Mary Wollstonecraft)的《女权辩护》(AVindicationoftheRightsofWomen),作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作,振聋发聩地指出女性独立和女性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0世纪,出现了三波妇女运动的浪潮。第一波是20世纪前20年的争取参政权运动。这次运动首轫于英国,英国的工人阶级女性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和命运,在和平诉求得不到承认的情况下,上街砸毁橱窗,制造爆炸,甚至是付出流血和牺牲的代价,此后各个国家的妇女陆续取得了投票权。第二波是1950年代以美国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女性的迷思》(TheFeminineMytique)为代表的女权主义运动,妇女运动者致力于争取在宪法上的平等地位,在职业上的均等机会及在性方面的自由。尤其是在女子大学里,培养了一批关心妇女运动的知识分子。妇女社会运动的发展,也促使了学术研究新领域的开创。19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主义思潮也更加多元化。可见,西方的妇女/性别研究,是建立在蓬勃的社会运动基础上的。尤其是在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中,和黑人的民权运动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妇女理论的创发,反过来又具有指导社会实践的意义。妇女研究的发展,也促生了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这就是Women’s Studies,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

相比而言,中国的妇女运动,正如学者早已指出的,一开始就被纳入民族解放的洪流中。这一方面是妇女问题可以借助民族国家的解放而解决,另一方面,主流的声音也往往掩盖了很多的性别顽疾。和西方以社会运动为基础相比,中国妇女研究的主要动力来自社会变迁过程中学术界及其妇女服务界对妇女本身及其两性角色转变的回应。妇女运动和研究可追溯到鸦片战争前后,那时的中国知识界已经对中国的妇女地位加以反省,提出妇女教育、废除缠足等主张,此后女校也开始纷纷建立。民国之后,出现了一批总论性的著作,例如1913年徐天啸的《神州女子新史》,1937年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同时,在妇女教育、职业、婚姻家庭、女性与政治关系等各个面向都有所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男女平等被写入了宪法,妇女运动和国家建设结合在一起。1985年在中国妇女研究史上是值得记录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分别设立了妇女研究机构。尤其是’95世妇会以来,在很多大学出现了性别研究中心。杜芳琴教授在文章中指出,截止到1999年12月,在中国1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成立妇女研究中心(含筹备中)的共36家。但这些研究中心处于“四无”状况,即无编制、无经费、无设施、无时间[1]。很多机构有名无实,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所以,妇女/性别研究的发展前途,必须走出一条学科建制的道路,发展出跨学科而又区别于传统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

二、女性学学科建制的必要性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原则,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很多落后的性别观念仍然留存。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自由主义经济和思想扩展弥漫到全球,妇女/性别问题出现了很多新的形态。同时,妇女作为弱势群体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女性亦要承担生育、抚养和照顾的角色。妇女/性别学就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建设“为妇女”的学科,培养更多具有性别意识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成为普及性别教育的一个愿景。

女性学的建设及女性学学科建制的提出,也是合乎当前政治方针及世界潮流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上,作了《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共建共享美好世界》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不懈的努力,这为女性学和性别研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话语支持和合法性。国际上,联合国也在极力倡导和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1979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并定期评估各缔约国的性别平等指数。每4年,各缔约国向联合国妇女署提交“影子报告”(ShadowReport),到2010年,已经是第8次审查报告。

山东女子学院作为全国3所本科女子院校之一,如何获得更好的生源和支持,如何彰显作为一个女子院校的特色,女性学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目前有女性学教研室,隶属于社会与法学院,主要负责全校的公共课,“女性学导论”是公共必选课程,在大一新生中开设。但是仅仅有一个虚体设制的教研室,在发展女性/性别研究和教学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不利于女性和性别研究理论的系统和深化。没有自己专业的学生,来自各个学科的学生仅仅把“女性学导论”作为通识课来理解,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尤其是大班授课,不能达到研讨和教学相长的目的。授课内容也流于对一些社会热点的关注,学生不会有理论上的建树。

其次,教材的深化受到制约。就女性学教材来说,其内容广泛,博而不精、不深。以山东女子学院的《女性学导论》为例,先是女性学理论的简单介绍,之后便是女性与历史,女性与媒体,女性与健康、暴力、婚姻家庭,浮光掠影,内容驳杂,不系统。这使得教学非常困难,例如在“女性主义理论”这一章节,只有两个课时,根本无法把众多的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的历史讲清楚。而只能讲解“社会性别”这一理论,这容易使社会性别理论被误解成就是女性主义理论。

再次,难以形成一个专门且长期从事女性和性别研究的团队。没有专业,使得研究者往往要依托别的学科专业,把性别研究当成“副业”。难以汇聚众多能持之以恒进行探索的研究者。尤其是申报女性学的课题只能依托在其他的学科之下,例如社会学、教育学或者是历史学。依托于其他学科的归类,很粗暴地消解了女性学的跨学科特征,而这正是女性/性别研究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最后,没有自己的学科专业,就得不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就没有资金来进行妇女和性别研究的建设。没有资金建立实验室,添置设备,召开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议,支持教师和学生外出学习,女性学就会渐渐被边缘化。

从以上的情况看,必须要推动女性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且纳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推动教育部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中设立女性学专业,并将性别研究课程纳入非女子院校的通识课中。

三、本土化的女性学学科建制设想

一个学科的设置,首先要考虑的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出路。

就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能力而言,女性/性别研究的起源,就在于其批判性。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系主任魏开琼教授介绍说,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包括其批判性的思维、社会性别的视角、社会组织和协调、宏观的管理能力,及其调查研究的能力。妇女研究问题并不是来自于妇女本身,而是来自于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学界对妇女的歧视。妇女研究的出现,本身就是边缘向中心的挑战。根据回访,参加工作的学生,受益于之前的训练,表现出很强的调研、协调能力和领导力。美国有数十所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女子院校,都有专门针对女性成才的培养目标。例如1837年建校的蔓荷莲女子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在阐释“为什么坚持女子院校”这个问题上,指出“学校旨在提升女性的领导力”。21世纪,仍然继续致力于让学生们打破界限和束缚,勇往直前。

从课程的设置上来说,中华女子学院和湖南女子学院开设的课程基本相似,跨学科的特征都特别明显。专业必修课涉及的范围包括社会学、哲学、妇女史、法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婚姻家庭、调查和研究方法。中华女子学院的课程设置还重视学生阅读英文原著和英语读写能力。该校的女性学系,除了固定的专业老师,还请其他学科专业的老师以及北京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妇女和性别研究领域专家进行授课。

西方妇女学从跨学科的妇女学中心发展到建立独立的系科,走过30年历程,虽仍面临着体制建设的挑战,但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湖南商学院性别研究中心主任骆晓戈教授介绍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妇女研究系的情况:该系成立于1973年,为了研究课程设置,组建了一个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妇女研究系招收本科生50名,50名学生各有各的选课单,除了完成妇女研究专业的学位必修课,还需要选其他院系的课程。妇女研究系还为学校其他专业学生提供辅修学位。就拿人口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选修妇女研究系的专业课,可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帮助。美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与中国不大一样,但是也有可以借鉴之处。尤其是当前,高等院校进行学分制改革,性别与妇女学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除了本专业的必修课之外,学生也可在其他院系选课并得到学分。学生也可以申请双学位,这样就给他们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另外,也可以越过本科这个环节,直接设立社会女性学学科的硕士点。就美国而言,目前美国有接近700所大学开设妇女研究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10余所大学的妇女研究系可以授予博士学位,上文提到的马里兰大学的妇女研究系就是其一。硕士点的设置也是与女性学系的培养目标一致的。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其着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的思考能力、深邃的社会洞察力、良好的写作能力、社会工作协作和组织能力,都有助于其将来从事比较深层次的研究和工作。

四、“为女性”的教学和研究

总之,我们应把女性/性别学建设成为独立的、一流的学科专业,针对女性的问题而研究,培养具有性别平等意识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而不仅仅把女性研究作为一个视角和方法。

本文行文中一直把妇女/性别研究并列,至于是把重心放在妇女还是性别研究上,也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此外,还存在引入理论和本土化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妇女学”或性别学,和“性别学的中国化”应该有所区别[2](P274)。但两者也不是截然分开,中国的妇女和性别研究要植根于中国文化,吸取国外已有研究的养分,才能发展出自己本土化的特色。正如学者张妙清指出的,要发展中国特色的妇女研究,必须考量两个重要课题:一是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二是考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妇女生活的影响[2](导言P9)。就这一点而言,女性学可以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并且结合各地的文化特色展开妇女研究和实践。

[ 1 ] 杜芳琴.三十年回眸:妇女/性别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在中国大陆的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11.

[ 2 ] 张妙清,叶汉明. 性别学与妇女研究——华人社会的探索[M]. 台北:稻香出版社,1997.

FromPerspectivetoPurpose:OntheDisciplinizationofWomen’sStudies

LIN Cunxiu

(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 Jinan 250300, China )

Women’s Studies used to be looked as a useful approach or perspective, becoming a frill of 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As a result, its privileges as an interdiscipline have been deconstructed, which makes it impossible to solve the gender issues in reality and truly research “for women”. The Disciplinization of women’s studies might be the way out to avoid its fate of being marginalized. However, women’s studies are also confronted with lots of difficulty because its criticalness. How can we shape women’s studies into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We need to imagine wildly.

disciplinization; for women; gender education; localization

G642.3

A

1008-6838(2018)01-0043-04

2017-11-03

林存秀(1979—),女,山东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妇女/性别研究。

(责任编辑 王 灵)

猜你喜欢

妇女工具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当代妇女的工作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