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的背反与人性认识的误区
——关于电影《钢琴课》的主题探讨
2018-04-03王澄霞
王澄霞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2)
·女性文学研究·
现代文明的背反与人性认识的误区
——关于电影《钢琴课》的主题探讨
王澄霞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2)
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奖影片《钢琴课》中的女主人公艾达身上压抑已久的性本能,在白人男子贝恩的多次要挟乃至性侵犯中被唤醒、被激发,随后并支配和主导着艾达决绝地离开丈夫而跟贝恩走到一起。编导如此肯定和推崇性本能的神力,某种程度上是将人还原成了动物。而观众对这一类影视文学作品的热捧和误读,其实也是混淆了本能和爱情。这从一个角度反映出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种“二律背反”现象,即人类在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积极成果的同时,又时时试图突破来自社会规范的限制束缚。面对现代文明的这种缺憾,人类必须全面了解自身,用科学和理性引导自身的精神生活。同时,社会要尽力创造满足人类正常性爱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使个人幸福与社会文明协调同步共同发展。
性本能;爱情;现代文明;二律背反
刻画两性之间的真挚爱情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题材,影视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但是何谓爱情何谓本能,却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清晰区分,本文试以获得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及多项奥斯卡奖项的电影《钢琴课》为例细加甄别,以期对人性、对性本能、对爱情这些概念有个明澈的论断,同时对现代文明中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和考量。
一
电影《钢琴课》描写了19世纪中后期苏格兰女子艾达的婚恋经历,而她的经历都与一架钢琴有关。
艾达在童年时突然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从此她与钢琴为伴,在弹奏中尽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钢琴成了她生命的另一种体现。艾达虽然身形娇小且不能言语,但她性格倔强富有主见,甚至带着一点冒险精神,包括对待个人的婚姻。在家人的介绍下,丧偶的艾达与远在新西兰拓荒置业的白人男子斯图尔特开始了由通信而谈婚论嫁的过程。斯图尔特信中“神爱哑的,我为什么不可以”所流露的真挚情感打动了她。艾达相信她与斯图尔特可以越过语言的障碍开始灵魂的交流。怀着这份自信与期待,她带着九岁的女儿以及那架不离左右的钢琴,一起飘洋过海跋涉远嫁新西兰,来到一个当年尚待开化的落后地区,与那个未曾谋面的斯图尔特开始新的家庭生活。
抵达目的地后的艾达逐渐发现,她与斯图尔特在思想认识、生活方式上其实完全是两种人。斯图尔特从未试图真正去了解艾达,也从未真正走进她的精神世界,这从他俩对待钢琴的不同态度上就可清晰看出。
初次见面的斯图尔特居然不愿再多花一笔费用,雇人将艾达带来的钢琴从海边抬回住处。因为对专注开垦、一心唯田产是务的斯图尔特而言,钢琴实在可有可无,他犯不着为这种纯属点缀式的物件支付不必要的开销。艾达对斯图尔特遗弃钢琴的行为无比愤怒以至强烈抗议,但是对方无动于衷。身处异乡的艾达既不能靠言语与斯图尔特简单沟通,又失去了钢琴这个精神伙伴,她万般苦闷,只能在桌子上刻画琴键排遣寂寞,这个举动还被斯图尔特解读成她的精神出了问题。
更让艾达忍无可忍的是,斯图尔特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还擅自做主将钢琴卖给了当地的另一位白人拓殖者贝恩。后来当贝恩将钢琴送还给艾达时,斯图尔特还误以为是艾达向贝恩索要的结果,虑及他已经到手的土地又将流失,所以他气急败坏地对艾达横加指责。斯图尔特只是要找个家庭主妇和事业帮手,他心心念念的是增加土地积累财富,当他发现艾达并非理想主妇,还跟送还钢琴的贝恩有染时,一向冷静的斯图尔特理智骤失,他挥斧砍下了艾达的一根手指。
斯图尔特与艾达的精神隔膜一步步将艾达推向了另一个男人贝恩。
虽然贝恩也是一位来自欧洲的白人,但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内在修养来看,都与斯图尔特无法相提并论。财力上他与斯图尔特相比不能望其项背;更相形见绌的是,贝恩不仅是个文盲,而且长相粗豪满脸纹饰,穿着打扮与当地土著一般无二,毫无半点儒雅气息。贝恩在两性关系上还比较随便,他虽然未婚,但是身边总不乏土著女人。当贝恩发现艾达对钢琴非同一般的迷恋之后,他决定贴钱将钢琴从海边一路泥泞搬到自己家里。然后他就打着学弹钢琴的幌子,在艾达上门教学的时候肆意要挟。贝恩强行要求抚摸、亲吻、裸体拥抱、要钻到艾达的裙子底下、要与她发生性关系……艾达无比愤怒但又难以抗拒弹琴的诱惑,所以她设法与贝恩讨价还价达成交易,那就是视两人每次亲密的程度和性质,不断赎回1根、2根乃至10根数量不等的琴键,艾达就以这种性交易的方式,将钢琴琴键全数赎回。
令人讶异的是,随着以肉体换琴键的一次次交易,艾达居然逐渐被这个先前要挟她、猥亵她甚至逼奸她的男人贝恩所深深折服,并不可遏止地迷上了他。即便艾达后来独立拥有了纯粹属于她自己的钢琴,可以不被搅扰地在自己家里安心弹奏,却因为缺少了贝恩的撩逗和骚扰,她居然丧失了弹琴的热情和兴趣。为此,艾达冒着流离失所的风险,宁愿被发现真相后的丈夫囚禁、甚至被丈夫砍掉手指也决不妥协,仍然决绝地要与贝恩在一起。最后艾达如愿以偿,与贝恩一起离开这处蛮荒之地来到另一城市开始新的生活。
二
平心而论,艾达与贝恩的结合无疑首先源于性本能,而非出于爱情。艾达身上压抑已久的性本能,就是在贝恩无赖式的一次次性骚扰、性侵犯中被唤醒被激发,当然,在性本能一次次得到宣泄和满足的过程中,她对贝恩也慢慢地滋生出一定的爱,先有性而后有爱。得到释放的性本能无比强大地冲决一切,支配和主导着艾达义无反顾地要跟贝恩走到一起。
艾达的生存处境充满压抑。艾达幼时因为何种原因丧失语言功能,电影未作交代。但成年后艾达的生活非常压抑,丈夫早亡而女儿才五六岁;后来她仅凭信件往来就万里迢迢远嫁异乡,与素昧平生的斯图尔特开始一段婚姻,这种婚姻方式充满冒险。她们母女触目所见的不是一些纹身遍体的土著居民,泥泞狭窄的山间小道,就是广袤无垠的土地和森林,跟艾达先前生活的幽静阔大的花园宅第相比,当下环境之简陋和原始也令她倍感抑郁。
艾达最大的压抑无疑来自她的丈夫斯图尔特。斯图尔特相貌堂堂,知书达理,为人正派,但他唯独对开垦土地积聚钱财情有独钟,除此以外他心无旁骛,甚至不愿多出一笔运费,将艾达飘洋过海一路艰辛带来的钢琴由海边搬回住处。在感情上也未见他与艾达如何频繁沟通亲密交流,在他看来,只要为艾达母女提供稳定的生活就已足够。因此,失语的艾达除了女儿能用手势跟她交流而外,简直再无第二个人可以谈心。所有这些都令艾达无比痛苦。
在当年新西兰这个尚待开发的蛮荒之地,想要如斯图尔特一样找到一位白人女子做老婆,绝非易事。艾达因为丧夫且带着一个女儿,而且还有丧失语言能力的后天缺陷,才会远嫁至此。斯图尔特有文化,有修养,有实力,可他的情商实在不高,他漠视艾达对钢琴的深厚情感,更疏于体察艾达的内心世界,这给了贝恩以可乘之机。
对艾达的精神痛苦,目不识丁的光棍贝恩可谓洞若观火。贝恩抓住这一时机,不惜血本先用土地跟斯图尔特置换钢琴,然后再花钱请人将钢琴从海边搬回自己住处。此时贝恩俨然成了一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拥有了吸引艾达上门的杀手锏,他以自己要学弹钢琴为幌子,把视弹琴为唯一寄托的艾达招上门,其后贝恩就伺机要挟逼迫,提出各种附加条件,潜台词就是“要弹钢琴,可以!但一切都得听我的,由我说了算!”贝恩对艾达强行抚摸、亲吻,要求与她裸体拥抱,甚至强行与她发生性关系……为了能够弹琴,艾达只得与之讨价还价,于是,被贝恩抚摸一下,艾达就能换回1根琴键;陪他上床做爱就可换回10根琴键。买卖双方各取所需,毫无平等和感情可言。对艾达而言,这桩交易充满屈辱。事实上,影片也充分表现了艾达一开始对贝恩这类行径有的只是厌恶愤怒和鄙夷;贝恩挟着钢琴拥有者的身份,趁火打劫以强凌弱,纯属不折不扣的流氓无赖行径。
令人诧异的是,时间一长,无赖贝恩带有暴力倾向的骚扰和强奸,居然唤醒了艾达久被压抑的性本能,令她获得了在现任丈夫斯图尔特那儿很少体验过的性愉悦性满足。而这种性本能一旦被唤醒,其力量就无比强大所向披靡,足以冲决一切,所以,当贝恩将钢琴归还给艾达,艾达可以摆脱骚扰、无所羁绊地自由弹奏时,她却感到了索然寡味怅然若失——因为缺少了贝恩的性骚扰,她快感尽失。因此,艾达后来会不由自主地跑到贝恩家,主动表白对他的渴念;她甚至拆下了琴键,在上面写下绵绵情话,将之作为信物送给贝恩。此时的艾达已经完全被贝恩带给她的情欲快感所主宰。当斯图尔特试图阻止她与贝恩见面时,弱小的艾达始终坚决抵抗。斯图尔特囚禁她,甚至砍下她的手指,艾达也没有因此罢休,仍然执意离家出走,冒雨前往贝恩家,直至昏倒在地。艾达无声的决绝姿态,令斯图尔特只得绝望地放手。事实上,就在艾达为贝恩要死要活之际,贝恩正拥着一个土著女人酣睡。艾达最终还是与贝恩一起离开了这片让她爱恨交织的土地,来到另一个城市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影片展示了性本能的力量无比强大无坚不摧,它还令艾达长期丧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以神奇恢复。艾达童年时突然丧失了语言能力,并且找不到原因。与贝恩走到一起却逐渐恢复了她的语言能力,这也充分证明贝恩给她带来的性爱的力量,已经彻底地解除了她先前的身心压抑。就在他俩为了新生活又一次乘船飘洋过海之时,艾达被绳索羁绊与钢琴一同坠入大海,她毫不犹豫彻底挣脱了缠绕着她脚踝的绳索——捆绑着钢琴的绳索,奋力游向小船。这一组镜头充满象征意味,意在表明艾达在拥有了贝恩以后,钢琴在她的生活中已经无足轻重了,甚至成了赘物,因此毫不犹豫地任其坠入海底。
再来看看影片编导的价值倾向。片中的斯图尔特称得上是一位绅士。他有文化有修养,持身严谨,勤奋精进。他亲眼目睹妻子与贝恩在光天化日下偷情,他完全可以破门而入捉奸在床,但他还是努力克制着巨大的屈辱和痛苦,不愿当众出丑,而是等待艾达回家后再作处理。其后他也始终没有对艾达恶语相向,只是限制了艾达母女的行动自由;不久他就原谅了艾达并恢复其自由。斯图尔特最终是被艾达背地里将爱情信物送给贝恩的举动彻底激怒,他失去理智砍下了艾达的一根手指。他绝望地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留住艾达,于是主动上门与贝恩就艾达母女的去留问题达成协议。
影片编导让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斯图尔特最终人财两空,而让一身痞气的无赖贝恩天遂人愿,轻轻松松人财两得。文雅体面的绅士彻底败给了无赖兼流氓。性本能的力量如此强大,不仅可以让一个本属受害者的艾达对施暴者贝恩难以割舍非他莫嫁,甚至还通过性活动让流氓无赖拥有了治愈失语症这等神力。这些情节都充分证明,《钢琴课》一片的编导对贝恩的行径和艾达的选择,完全是持肯定乃至赞赏态度的。
三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对个体的支配力量无处不在,这确实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惊人发现。弗洛伊德的研究者们甚至将他与哥白尼相提并论,“有些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理性的绝对统治地位便动摇了”[1](P2)。以此彰显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学的划时代意义。在文学创作领域,弗洛伊德理论的忠实追随者遍布世界各地,如著名作家茨威格、纳博科夫和米兰·昆德拉都曾公开宣称自己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弗洛伊德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如果不了解精神分析学的内容,简直无法把握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1](P9)。受此影响,当代表现人类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影视作品同样不胜枚举。在这些影片中,本能主宰一切,理性退居其次,男女之间首先都是发乎性本能的需求和吸引,然后在频繁的性接触中逐渐滋生爱,先性后爱,性产生爱。
电影《钢琴教师》①根据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兹·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1983年半自传式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相比而言女作家的自传体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于展现一种个人心灵的‘主体性’”[2]。故事叙述一位四十多岁的钢琴女教授艾丽嘉,在控制欲极强的母亲的严格看管之下,动辄得咎,欲望长期被压抑,以致艾丽嘉心理扭曲行为乖张。她外表严厉冷峻,内心却暗潮汹涌,只能藉私下观看A片、偷窥他人性交甚至以自虐等变态行径来获得宣泄和满足,直到有一天一个活力四射的男学生沃尔特闯进她的生活。艾丽嘉自以为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然而花样美男终于厌倦了被艾丽嘉操纵和掌控,愤而爆发,两人关系走向终结。
电影《五十度灰》②主要表现的是英俊又霸道的年轻总裁格雷先生、一位SM(虐恋)的狂热爱好者,看上了平民出身的纯真女大学生。总裁开出丰厚条件与她签订条约,让她成为自己的性奴。片中有许多镜头表现这位霸道总裁花样百出的性凌虐。当然,影片结局是这位女大学生最终无法忍受年轻总裁变本加厉的性虐待,退还了对方赠予的豪华跑车,决绝地离他而去。
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根据刘恒小说《伏羲伏羲》改编的电影《菊豆》,就是中国大陆这类表现人类原始本能的代表影片。性无能的杨金山将妻子折磨死后,又花了一袋大洋买了一个比自己整整小了30岁的年轻女子王菊豆来传宗接代。侄子杨天青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可叔父只知道剥削侄子的劳动力,丝毫不考虑他的个人问题。苦闷难耐的杨天青只能通过偷窥叔婶的床事、婶婶上厕所来满足自己的性饥渴。为性本能所驱使,16岁的侄子与20岁的婶子之间发生逆伦之事。为了避人耳目,两人常常在荒僻脏乱的地窖或废弃的坑洞内寻求一席之欢。该部影片充斥着丑陋、阴暗、变态,影片仅有的一点所谓对封建礼教摧残人性的控诉,都被这种扭曲变态的动物般的本能展示彻底淹没了。
如果说《菊豆》表现的还是中国20世纪中叶蒙昧的乡村(如片中主人公居然将肥皂还当作避孕神药),但为何到了21世纪的表现都市白领男女情感生活的《钢琴教师》和《五十度灰》中,编导对性本能的展示还如此热衷呢?这似乎也印证了弗洛伊德“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抑制本能的基础之上,恰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克制、压抑或其他手段)要以强烈的本能得不到满足为前提条件,这是不能忽视的。”[3](P91)编导对现代社会两性关系中那些受本能驱使的人和事赞赏备至,似乎“我们称之为文明的东西要对我们的不幸负主要责任,如果我们放弃文明,退回到原始状态,我们会更幸福”[3](P81-82)。
不可否认,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种所谓的“二律背反”的现象,即现代文明不断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准,但与此同时,现代文明所必然伴随的社会规范也在不断限制着人类的原始天性,因此,人类在充分享受着日渐丰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时时感到个人的原始欲望包括性本能在内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感受到社会规范对人类自身的束缚和限制。事实上,就是性本能的积极倡导者弗洛伊德,后来也修正了他的观点,提出了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即从本我中升华产生自我,从自我中升华产生超我,这一不断升华的过程,就是人的本性由自然的生理习性上升到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最终达到社会化的过程。
回到电影《钢琴课》。编导如此肯定和推崇性本能的神力,某种程度上是将人还原成了动物。而观众对这一类影片的热捧和误读,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本能和爱情,这一现象折射出的文化心态令人深思。
所以,面对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二律背反”现象这一文明的缺憾,唯一可行的是,用科学和理性引导人类精神生活,使人类在全面了解自身本性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性本能升华。同时,社会要尽力创造满足人类正常性爱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使个人幸福与社会文明协调同步、共同发展。
注释:
① 电影《钢琴教师》,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由德国、波兰、法国、奥地利联合制片,2001年出品。
② 电影《五十度灰》,导演萨姆·泰勒-约翰逊,美国环球影业公司出品。 2015年情人节档期上线的《五十度灰》,根据中国“一财网”《〈五十度灰〉欲望的穹顶下没有雾霾》(2015-03-05,11:13:44)一文报道,截止该报道刊发的时间为止,制作成本约4千万的《五十度灰》在全球已经获得5亿美金票房,海外票房榜连续三周冠军。
[ 1 ]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张唤民,陈伟奇,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 2 ] 翟瑞青.童年经验和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2.
[ 3 ] [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M].何桂全,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AntinomyinModernCivilizationandtheMisunderstandingofHumanNature:AThematicExplorationoftheFilmThePiano
WANG Chengxia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Ada was the heroine of the filmThePianowhich won the forty-sixth Cannes Golden Palm Award, whose pent up sexual desire was awakened and excited by a white man named Baines with repeated sexual assault.Then this desireled and dominated Ada to leave her husband and stay together with Baines. The film’s director praised sexual instincthighly which was to degrade man back to animal. Readers who were infatuated with such films or literary works were mostly confused between sexual disire and love. This phenomenon reveal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does show a tendency of “Antinomy”, in other words, human beings always try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social norms while they fully enjoy its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such shortcoming of modern civilization, human beings must fully know themselves and guide their own emotional life with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ety should try to create proper conditions to satisfy its individuals’ normal sexuality, thus synchronizes personal happiness with social civilization.
sexual desire; love; modern civilization; antinomy
J904
A
1008-6838(2018)01-0075-05
2017-11-06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偏误与重构”(项目编号:17ZWA00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偏误与重构”(项目编号:2017ZDIXM159)
王澄霞(1969—),女,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责任编辑 赵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