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当代大学生利益观的教育引导
2018-04-03刘兵勇
刘兵勇
(上海财经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433)
大学生的利益观是否正确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方面,利益决定思想,大学生的利益追求和利益实现直接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思想反作用于利益观,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过来引领其利益观和利益的实现。同时,大学生的思想之间有着密节联系,如利益观与价值观、道德观。利益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反过来引导利益观。利益也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对利益同样具有反作用。鉴于利益观在大学生成才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此重要的地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而正确的利益观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受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利益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本文认为,大学生在利益实现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到利益实现和遵循道德的辩证统一。要解决好大学生如何认识自己的利益,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以及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根本性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还应善于利益分析,纠正大学生追求利益过程中的思想偏差和不良现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使之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一、关于利益观的相关理论
本文侧重从个体的利益观及利益关系的角度来梳理提炼相关的利益理论。对大学生利益观的影响起主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进行简述,也述及对大学生利益观有一定影响的中国的传统利益理论及西方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
(一)中国的传统利益观
中国的传统利益观往往侧重获利的合理性,而西方偏重利益的合法性。中国传统利益观有代表性的主要为三种观点。儒家学派主张重义轻利,个人利益需服从社会利益。杨朱学派强调“重生”“贵己”奉行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韩非奉行比较极端的利己主义,认为人性“好利恶害”,奉行“趋利避害”的行为准则;荀子虽然认为性本恶,却主张“化性起伪”,改变自利本性,比较一致的是,他们主张社会利益、公共利益要服从私人利益。墨家学派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主张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互联系与促进。“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二)西方的利益理论
西方的利己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伊壁鸠鲁、霍布斯、斯宾诺莎等。伊壁鸠鲁把幸福快乐作为最大利益。他说:“当幸福在时,我们便拥有一切,而当幸福不在时,我们便尽力来谋得它,所以一个人思虑到产生幸福的事物,是应该的。”[1]101他主张追求适度快乐,并通过相互间建立契约,通过建立政府来维持公正,以解决利己利他的矛盾。霍布斯认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是人的本性——实现自我保存。他提出“自然法”理论,通过订立契约和国家法律权威来解决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不主张为自利而践踏道德和法律。斯宾诺莎把利己和竭力自保视为自然最高法律和权利。出于利己的目的,用理性来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利益矛盾。“假如人人皆能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这样,每一个人就都可以获得他的自然权利而不致丝毫损及别人。”[1]199具有合理利己主义的因素。
在个人主义中,亚当·斯密以“经济人”假定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导出“自利最大化”的利益观。他认为,自由主义能做利益的调节器,自由竞争的市场能自行解决个人同他人或公共利益的关系,即“自动公益说”;并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来阐述个人利益的内容。约翰·穆勒奉行折衷主义,他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认为“世界利益是个人利益合成的”[2]。用“合成说”来协调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的冲突。约翰·穆勒判断利益既有个人标准,又有社会标准,利益调节同时发挥个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作用。哈耶克把自由主义当成利益观之基础,他“赞成尽可能地运用竞争力量作为协调人类各种努力的工具,而不是主张让事态放任自流”[3]。强调市场机制优于计划机制,强调政府在利益形成中的作用,尽量多用社会自发力量,少用强制手段;政府干预短期似乎有利,长期有害;但长期利益优于短期利益,自由比利益重要。哈耶克同时主张真个人主义,批判和反对假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强调生命的价值和突出个人利益,有其合理性;但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只顾自己或个人的利益,不顾及社会或他人利益,有的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或将社会利益看作个人利益的简单加法,未能处理好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休谟的功利主义利益观把利益作为计算的基础,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应当制订规则,但不符合利益的规则不应当遵循;同时以功利和效用的标准来看待正义原则。休谟根据正义原则和人性来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人性自利是利他的基础,将利己利他的矛盾放在人性内部解决。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以苦乐为标准来进行利益计算。“自然使人降生在一个快乐和痛苦的帝国中,我们的全部观念莫不来源于快乐和痛苦;我们的所有判断,人生的所有决定,莫不与快乐和痛苦有关。”[4]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功利最高原则,其实质是把个人利益当作道德的基础;把社会利益当作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脱离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就是一种虚构。功利主义利益论者把视角扩展到整个社会,兼顾到行为涉及的所有人的利益,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其把利益作为功利的计算,“公共利益”过于抽象,公平问题又被忽视。
西方的集体利益论者把集体利益作为个人利益的最大保障,限制某些个人利益最终也是为了整体利益最大化,最终也是符合个人利益的。调节利益关系的代表人物,以利益为调节机制,如奥尔森、乔·B·史蒂文斯的利益观;有以制度为调节机制的;如康芒斯、诺斯等的利益观;甫慈伯利、麦克库洛赫、加尔布雷斯等的利益观则倡导公共利益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187马克思认为,对利益的追求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促进了人本身的成长发展;对利益的诉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在各种利益中,物质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任何时期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发展,必以先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个人利益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6]86。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和社会的特殊利益,但这种利益要受到一定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利益随时受所属阶级的集体影响,集体应该是自由独立的个人组成。在无产阶级集体中,“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6]84。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273。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真正的解决。
中国共产党一切为着人民的利益,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对于个人利益,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毛泽东格外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与国家利益,同时也关心个人利益和尊重个人价值。他在《论十大关系》中,主张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发挥三者的积极性。邓小平指出:“要切实保障集体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合理利益。”[8]在根本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个人从属于集体,集体高于个人;但集体主义并不否定个人利益,主张用集体主义原则协调个人、集体、国家间的利益关系。
二、利益观与价值观、道德观之关系
(一)利益观与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关系,当客体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它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对该主体而言,它就是无价值的;这种价值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价值观即是对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利益是主体的需要内容及其满足;简单说来,就是好处,这种好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尽管利益的实现表现广泛,但物质利益始终是其他利益的核心和基础。利益实质上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利益观就是对利益的根本看法,也是个人或组织对利益的基本立场、态度和看法。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9]利益关系决定价值大小,说明利益关系是价值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不能离开人的利益需要去谈论价值问题。利益乃价值之基础, 人们一直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评价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价值关系与利益关系是不可分的,人们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要作出价值评判。崇尚价值是为了获取利益, 获取利益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价值。在实践中,价值与利益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利益观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引导利益观,对利益观产生重大影响。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决定其利益取向,在不断关注其利益取向同时引导改造其利益取向,使之合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民利益和个人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利益关系同大学生追求的总体利益关系是一致的;由于个体的差异和个人利益的不同,大学生的利益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差异甚至相矛盾的地方,这就要求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修正其利益取向,帮助形成正确的利益观。
(二)利益观与道德观的关系
道德观属于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层面,由生产关系决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道德根源于物质的生产关系。”[10]有什么样的经济利益关系,就产生什么样的道德伦理关系。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利益的反映;道德的性质、内容与变化被物质利益关系所决定,人们的道德观念在各种利益关系中形成和发展,利益问题成为道德生活的主题。物质利益关系不仅决定道德观念,还决定道德评价的标准;经济生活水平决定道德水平的进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但同时,道德对利益具有反作用。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间接促进社会的利益。道德服务于利益,同时也是谋取利益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与利益在对立统一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追求利益时,不能偏离道德;在遵守道德时,又不否认人的正当利益。
利益实现和遵循道德的辨证统一,就要对利益实现过程中的合理性、正当性和公正性作出道德认识、判断与恪守,从而实现利益关系的和谐和优良道德的弘扬。以不道德的手段追求利益,或从道德上认为利益无好坏、或利益有益无害的观点都是有害的,都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用来为无产阶级和多数人服务,则是道德的;若资本是用来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服务,则是不道德的。因此,对利益一定要进行道德伦理的评判,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利益所处的环境和其服务的对象作出合理判断。
人们在谋取个人利益时,获得利益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是不可规避的。而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是利益道德伦理的主要问题,实质也是运用正确的利益观和道德观,正确地处理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因此,大学生在获取利益时,要符合道德伦理,符合规则和法律;个人的利益不能损害别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三、大学生利益观的局限性
大学生利益观总体上是积极的。他们基本上能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多数人认为国家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私人利益不能损害公共利益,能理性处理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但大学生利益观也表现出功利性、狭隘性和偏差性等局限性。
(一)功利性
大学生利益观上的功利主义随处可见。在学习上,平时选课以老师给分高低作为重要标准,以课程的“有用性”来决定是否选择和决定具体的学习态度;喜欢应用性强、技能型强的课程,而那些人文性、理论性课程则备受冷落;重考试成绩、轻学习过程,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考各类证书上;部分学生逃课去实习,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在人际关系上,少了些互帮互助,多了些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因子,将等价交换原则泛化;在与同学交往上斤斤计较,重利轻义;在与老师的交往中,重利轻情,学生更关注教师在课程成绩、论文及评优等方面的相关性、有用性,师生关系被“物化”和“工具化”。在政治上,漠视政治学习,以政治前途和好的就业去向作为入党动机。在择业上,以高薪和待遇好为主要标准,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究其原因,西方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和一些企业的唯利是图,社会浮躁的心态,大学的教风学风与校园文化,中学时期高考指挥棒及家庭教育的唯分数论等,都对大学生的功利性产生较大影响。
(二)狭隘性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利己主义思潮的不利影响、个人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局限性等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利益观上表现出明显的狭隘性。一是存在利益上的自我中心主义,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特点,缺乏与人分享的观念和习惯。这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他们集体主义观念相对淡薄,很难协调好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关系。二是对利益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并无准确把握,过窄地理解利益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对利益的综合性缺乏深切体验。虽然同时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但对浅显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更具强烈动机和持久性,表现出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追求的不均衡性。三是表现出极端的利己主义,违背道德和法律。通过家庭经济情况造假而获得助学金;通过考试舞弊得高分而获奖学金,通过抄袭来完成论文,毕业后有能力还助学贷款却拖着不还,为了一己之利,损害诚信价值和道德风尚。有的学生为了获得某项荣誉或奖学金,结成小团体,形成利益联盟,不惜损害珍贵的同学情谊、挑战公正秩序,不惜破坏和谐;为图狭小的个人利益而损害到长远而又更为根本的精神利益。更有甚者,不惜损人利己,如盗用别人的选课系统、偷用电等,直接违反法律和道德。四是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市场经济导致了消费主义盛行,层出不穷而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服务,激发着人们的消费欲望,给大学生目不暇接的诱惑。受西方超前消费的影响,有些学生丢弃了节俭这一传统美德、忘记了学习的任务,沉溺于享受和攀比之中,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名鞋名包,经济透支,“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网络贷平台开始流行于校园,出现借贷违约现象;同时也存在在网络借贷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
(三)偏差性
鉴于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部分大学生对利益地认识是模糊或存在偏差的。一是不明白核心利益和最高利益是什么。能较清晰的认识一般利益,却对核心利益和战略利益认识模糊;能把握住物质利益,却对精神利益理解不深。在校期间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最高的奖项和荣誉、找份满意的工作等自然是大学期间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利益,但是最高的利益价值却是自由而全面发展,即“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也即要使自己的体力智力充分自由发展,使才能品质全方位发展,使综合素质系统而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如果不明白最高利益是什么,主观上对各种利益的认识、实践中利益的形成过程难免产生偏差。二是不清晰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边界。在平时,常偏向个人利益至上;在重大事件和外力约束下,侧重服从集体与国家利益。实质对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认识很模糊。三是利益权衡取舍进退失据。分不清各种利益的轻重缓急,对利益的是非曲直与道德判断产生偏差,偏经济理性,弱道德理性。如为实习而逃课,忽视课程的系统扎实学习,只顾眼前而损害长远。为了获得奖学金结成利益联盟,损害公正良序;为蝇头小利,破坏同学关系,损害同学情谊,严重损害自身声誉,因小失大。四是对利益实现手段认识模糊。不明白利益形成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和辛勤劳动,对利益获取的合理性、合法性与正当性意识不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的思想。
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利益,服务学生利益,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利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利益观。帮助学生在认识和实现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提高道德境界、提高各项能力素质;努力实现人的最高利益价值——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一)提高大学生的利益认识水平
1.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民利益和大学生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大学生必须勤奋诚信、互助友爱、奉献担当。虽然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187,但是利益不是唯一。况且利益本身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重利轻义或者完全忽视个人利益都是片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结合”至今有他的现实价值。利己主义者、极端个人主义者、拜金主义者等,最终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还会损害社会的利益。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最大的利益。对社会的贡献和事业的发展高于个人利益,要引导大学生追求正当合理的物质利益,同时更注重确立超越物质利益的价值理想,防止过于狭隘和功利主义。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核心利益和利益关系。大学生因生活体验和眼界所限更重视容易实现的近期利益、局部利益、非根本利益和物质利益,而容易忽视格外重要的长期利益、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精神利益。在这种情景下,一要教育学生前者是需要的、也是重要的,但后者重于前者。二要教育学生在利益实现过程中不能因小失大。不为争取助、奖学金而损失诚信价值,不为夺取不当荣誉而损害同学情谊,不为实习缺课而损害制度价值及知识的系统性;不为蝇头小利而损害道德准则,不因急功近利而损害长远的根本利益。三是要让学生明白发展利益是大学阶段的基本利益。拥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成为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是大学阶段的核心利益;而最终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既是大学阶段的最高利益目标,也是人生的战略利益。
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各种利益关系。从利益关系主体的角度看,大学阶段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依然是最重要的利益关系。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273。个人的利益矛盾基本得到解决,每个人的利益既是利己又是利他的,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也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存在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大学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处理个人、集体、国家间利益关系。从利益关系客体的角度看,经济利益关系、政治利益关系、文化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的基础性作用和政治利益关系、文化利益关系的能动反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此三者的辩证关系。
3.引导学生动态地看待利益。人的需要既是客观的,也是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在此过程中,个体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满足更多的利益诉求、不断提高素质、发展自己的个性。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利益的发展,体现在个体上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12]172“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3]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决定了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物质生活达到了相当水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愈加突出。在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过程中,对精神利益的需求比对物质利益需求变得愈来愈迫切。与此相适应,个体的利益观念和价值追求在不断变化,利益目标、利益诉求、实现利益的能力都在相应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利益观、价值观也在逐步形成和成熟。大学生要在人类历史、社会实践的视野之中看待利益,要在社会、国家、世界的大视野大变化中看待利益,要在自身整个人生的成长发展规划与过程中看待利益;防止因为静态地看待利益而导致利益实现过程中的短视、狭隘与浅薄。大学生应该动态地看待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追求。尽管物质利益是基础,但一定意义上,满足物质利益也是为满足精神利益服务的。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动态变化中,精神利益内涵与变化更加丰富多样,只有精神世界不断在动态变化中迈向更高层次,才能实现利益的和谐发展,树立和实现更高的理想和价值目标,结果是不断接近人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的利益协调能力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利益矛盾的辩证性。在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利己与利他是一对矛盾,利己有可能损他,利他有可能损己,但是利己离开了利他可能达不成利己,利己同利他又是一致的。利己利他常常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反相成的。个别利益是整体利益的基础,个别利益的实现有赖于整体利益的实现;过于扩大的利己性,过份强调个别利益可能损害整体利益;同时,忽视个别利益同样达不成整体利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协调的,总体上是一致的。掌握利益矛盾的辩证性,就为大学生利益协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其次,现实中利益协调主要的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及国家的利益协调。大学阶段的评奖评优等是在个体间公平竞争中产生的利益差别,这种利益关系的协调注重合法诚信、规范科学。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利益的协调侧重礼让互助,利益共享。在大学生征兵中,涉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参军;另一方面,国家也要切实关心学生的实际利益。但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与此相应的加强国防教育、进行典型示范、改善政策配套,帮助学生作出符合国家需要的正确决定。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部分学生偏离集体,比较自我,个人主义严重。“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利益协调中,必须强调集体主义原则,将自我约束和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再次,个人对自身利益的比较、选择和取舍也是经常性的利益协调问题。自身利益协调的过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道德标准,淡化功利主义动机,将核心利益根本利益置于前;虽然也重视物质利益,但对大学生来说,精神利益尤为重要,应将物质利益同精神利益有机融合。
最后,大学生在利益协调中要有奉献精神。要以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道德来协调利益矛盾,提高利益协调效果,推动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利益协调能力的提高,既有利于实现利益的和谐,也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的利益实现能力
大学生的最大利益目标是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大学生的利益实现能力,就是要有利于他们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当代大学生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时期,有实现个人利益的非常好的宏微观环境,利益的可选择性增强、实现利益手段丰富多彩,具备实现个人利益的良好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利益实现的能力。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目标,使之与国家社会的根本利益和发展趋势一致。个人的发展与利益的实现,离不开集体、社会与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6]84同时,个人的发展与个人利益的实现,必须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一致。“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2]89因此,要引导学生将利益追求建立在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基础上,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正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的,要“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第二,劳动实践是利益形成的基本途径,要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利益反映了需求主体与需求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实践是解决这种矛盾的基本途径。要引导大学生潜心读书,勤奋钻研,加强实践锻炼,拓展视野心胸;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素质、丰富发展社会关系、完善人格及自由发展的唯一途径;也关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辛勤付出,终有回报;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终归得不偿失。
第三,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利益实现手段合理合法。要提倡大学生在利益追求的过程中,注重精神利益,注重情操陶冶,注重人格锤炼。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利益中要作道德判断,提倡奉献精神,提升道德水平。大学生在谋求自身利益的时候,不损害他人利益,不损害公共利益,不违反社会公德,不违反政策法规;明确利益的边界,防止以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泛化来处理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讲求公平竞争、与人为善、利己利人。大学生利益的和谐,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和谐,要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实现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人格。
(四)引导大学生学会利益共享
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共同财产,进行联合劳动,社会占有共同产品;其实质是不断增进全体人员的共享利益。利益共享是社会主义核心的利益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利益共享也未必使利益分割或利益减少;理念的先进和科技的进步,使利益的共享变得更加可能,更加广阔和深远,且增加整体利益和规模效应。“共享单车”模式,不仅使单车使用从独占到共享,且更大程度地节约了资源、方便了出行,提高了效率,增大了整体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平等、社会分工与利益差别、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等,使利益共享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且越来越达到更高的水平。一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偏狭与自我,在利益关系上表现出的自私自利、利益独占与排他性等,体现出较强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这归咎于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关。我们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对利益共享形成深刻认识,把握利益共享的内涵,形成利益共享的意识,树立利益共享的价值导向。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尊重他人的利益。利益共享伴随着人与人互爱、互信与互尊,互利、合作与妥协;利益共享的过程既是大学生意志品格的磨炼过程,也是人格的完善和德性的提高过程。再次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做到知行合一。从利益的独占到共享,从对排他性利益的争夺到相互礼让,从利己自私到利他互助,这必然要求大学生克服诱惑,宽广胸怀,提升境界。知易行难,利益共享重在行。要帮助大学生深化理性认识、榜样示范引领、丰富活动实践,反复磨炼;让分享成为一种习惯,在共享中获得快乐,使共享成为一种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