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实践研究*

2018-04-0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钉子总书记干部

海 珍

(太原工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作为新时代的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夙夜为公的实干精神,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说了许多“新话”,深入浅出、如话家常,成为人民群众“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的语言,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本文撷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五个譬喻进行个案分析,从中领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魅力,从而增强了学习新思想的理论自觉性。

一、道路选择与“穿鞋子”的譬喻

道路决定前途,道路关乎国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坚定“道路自信”的命题。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的正途,妄自菲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就是在“老路”上徘徊,离开或偏离这个轨道,就是往“邪路”上折腾。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对于道路选择这个道理,他用“穿鞋子”的精妙譬喻做了诠释,令人印象深刻。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将我们从“老大帝国”的迷梦中打醒。一朝梦醒,何去何从?中国人民饱尝艰辛,先后选择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前三种或因为水土不服,拙于执行,或由于南橘北枳,虎头蛇尾,最终不是夭折就是昙花一现。只有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最终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硕果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譬喻很好地论证了“道路自信”的问题。鞋子合不合适,紧还是松,软还是硬,穿鞋的脚有真实的感受,无需他人置喙,我们要尊重脚的感受。同时,只有通过远足和跋涉,我们才可以评鉴出所穿的鞋子“合不合脚,耐不耐穿”。

在“鞋子论”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有进一步的发挥和演绎。2014年,值澳门回归15周年之际,他在论述澳门特别行政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奉行“一国两制”基本制度时,作过一个譬喻,“只有这样,才能把路走对了走稳了,否则就会左脚穿着右脚的鞋——错打错处来”[2]。这个譬喻可以看作是习近平总书记“道路自信”的一种表现,“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积淀和成就之一。

二、久久为功与“钉钉子”的譬喻

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的执政风格不骄不躁,体恤民生,深得民心。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3]24我们知道,习近平在青年时代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下到基层当知青,与老百姓同吃同住,习得了技能、增长了才干、砥砺了品格。他这番“钉钉子”的比喻,传递出一个朴素的道理:我们干工作要有长远的眼光,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既然找准了方向,就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前赴后继,惟其如此,才能功不唐捐、汇涓成流,经受住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形象地诠释了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工作作风和求实精神。

一是要定好方向。把握方向、找准方向,事关事业成败与兴衰,是根本性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要钉好钉子,找准方向是第一要紧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才能把握主动。找到方向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还要进一步聚焦和凝练,要抓好“两点”和“重点”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抓落实首先要抓到点上、以点带面。要盯住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把力量凝聚到点上,着力解决涉及全局的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全局,避免‘撒胡椒面’式地这里抓一下,那里敲一点,浅尝辄止、朝三暮四。”[3]241要做到这些,领导干部要自觉忘掉自己的“小九九”,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践行“功成必定有我”的实践,摆正政绩观。

二是要持之以恒。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4]400这是对“钉钉子”的进一步展开论述,确实切中时弊、直陈利害,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矫正作用。过去一些干部信奉“GDP至上”,对于容易出政绩、出成绩、出显绩的事情往往热情高涨,搞一窝蜂、大呼隆;有些新任官员“下车伊始”,不搞调查研究,推倒重来,造成资源配置上无效浪费现象严重。为此,我们应该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防止朝令夕改和“有权任性”。

三是要抓严抓实。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钉钉子时,要凝神屏息、心无旁骛,使对劲儿,钉子才能钉得牢靠。为政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使惠民政策真正让老百姓从中受益,有更多的获得感,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抓好落实不是花拳绣腿,充门面、做摆设,不是做“等因奉此”的官样文章。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恒心,脚踏实地,把定好的目标、绘好的蓝图实现好。“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等待观望、泥足不前、自我感觉良好,都不会换来胜利的果实。

四是要建章立制。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充分施展才华,让作风飘浮、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受到贬责。”[4]136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发扬好“钉钉子”的实干精神,还要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符合好干部标准的干部队伍。简而言之,就是让吃苦的干部吃香,为负责的干部负责,为担当的干部担当,逐步建立起一种正激励机制,使好干部迸发活力,得到激励和重用。那些作风飘浮、朝令夕改的干部,在任用上要慎重,违反党规法纪时还要受到问责和惩处。只有这样,“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一心一意谋发展、殚精竭虑抓落实的干部作风才会蔚然成风,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

三、全面从严治党与扎紧制度“笼子”的譬喻

2013年,刚刚履新不久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过一个精妙的譬喻,他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5]388。这一譬喻贴切,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每个党员干部“有权不能任性”,要心存敬畏、心有戒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监督。为政之要,贵在得民心。只有秉公用权、取信于民,才能赢得人心。制度具有根本性、管总的特点,制度制定好了,就会克服社会治理中人治的短板,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怪圈。邓小平同志也强调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6]

习近平总书记有时也习惯用“篱笆”一词来同义指代“笼子”。如他在2014年1月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与“笼子”一词相反,他还用“稻草人”或“橡皮筋”来形容制度的形同虚设或执行不力。如他在参加兰考县委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指出,不能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3]71。又如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5]173。

四、寄语青年人与“扣扣子”的譬喻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工作时,提出了著名的“扣子论”。他寄语青年人要高度重视习惯养成和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172。这一譬喻立意高远,形象生动,娓娓道来,却能润物无声。

当前,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存在主义、享乐主义等纷纷涌入校园,这对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影响很大。如果没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起来,形成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免疫机制,在众声喧哗、泥沙俱下的思想交锋、交融中,就会迷失自我、混淆是非,甚至错误发声,使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蒙受损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青年学子早立大志,勤于耕耘。

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青年工作,他是青年学子最为珍视的导师和朋友。从“扣扣子”说起,他还谈到了从政,告诫青年学生“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谈到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使用了空气的譬喻,他说,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4]165。在共青团十八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会祝贺,勉励全体共青团员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五、和平崛起与“狮子”的譬喻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毛泽东与戴高乐两位开国元勋联手缔造的战略互信,到中法两国近代以降的革命洗礼,再到如数家珍地回顾中法人民的文明硕果,鉴往知来,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他还引用法国军事家拿破仑的名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但又别具一格地阐释出新意:“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7]设喻精巧、言近旨远,彰显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迅猛发展,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狮子”。“醒了”是说中国已然开始崛起,中华民族正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爬坡过坎、共克时艰,共圆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和平”“可亲”“文明”,展示出一个负责任的、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中国永远不称霸,也不会欺凌其他弱小国家。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谓就地取材,形象地阐明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国策和施政方略,同时也善意地提醒那些有意炮制舆论,试图在道义上绑架中国的西方国家,温驯的狮子也会在不得已时“亮牙”,偶露峥嵘,不要惹恼和轻视它。可以说,这个譬喻言之凿凿、形象得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拉近“语言距离”,才能真正使理论“接地气”、见到实效。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人民讲话不要故作高深,要通俗易懂”[8]。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譬喻巧妙、生动形象、言近旨远,与人民群众共振共鸣、同声相应,从而得到老百姓衷心的认同和接受,以其生动有效的话语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平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和新的境界。

猜你喜欢

钉子总书记干部
当钉子邂逅毛线
少了颗钉子
钉子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