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路径研究
2018-04-03杨迎春袁建华
杨迎春, 袁建华
(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医学生是未来医学领域的接班人,他们思想意识水平和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状况。由于受到物质文化的影响,在医学领域曾一度出现技术至上和金钱至上的观念,导致医学生功利主义的思想出现,缺乏仁爱之心,缺乏治病救人的观念。当代医疗服务最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治病救人的精神。真正的医务人员赚钱不是目的,只是事业的保障,其精神世界里有一种一般工薪阶层难以企及的境界。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完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升,而且还要将我国医学文化中治病救人的仁爱精神传承下来,积医术与医德等优秀因子为一身。此外,医患之间缺乏沟通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未来医疗服务的践行者,其核心价值观的构成不仅关系到医学生的人格和修养,而且对提高医疗技能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医学生思想教育中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研究,对增强医德医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路径研究的重要性
(一)为了让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当代医学生培养发展的方向主要是以医学人文精神为指导,良好的医学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目标,以培养医学生的高尚医德人格为核心来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认知、情感和信念,将治病救人的精神与现代医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对于医学生医德人格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意识
当代社会对于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对医学生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针对当下社会最为关心的医德医风问题进行讨论并分析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从根本上化解医患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在医学生教育的初级阶段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贯穿其中,增强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服务意识,逐渐将核心价值观意识凝聚在学习当中。
(三)坚定医学生的信念,纠正医学生技术至上、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
受到经济体制和利益格局的影响,很多医学生的思想理念在变革的冲击下,不断受到西方利己主义和金钱主义的影响和侵蚀,一些医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开始变得扭曲,变得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而这些观念逐渐开始占有主导地位,加上广大公众为了博取大众的眼球,针对医疗事件采取过多的夸大宣传,严重影响了医德医风的形成,医学生开始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这对医学道德和治病救人的服务理念的构成造成阻碍,对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德教育,让医学生明白选择此专业将面临责任和使命,转变医学生仅依赖专业知识的学习就可以顺利就业的观念,通过结合真实案例让学生重视道德价值观对于自身的选择,同时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空有医术是无法成为治疗救人的好医生的。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关键点
(一)培养医学生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至高无上的生命意识,坚持贯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理念。也就是要求医学生要具备对生命敬畏和尊重,充分认识到医疗服务事业的崇高使命,树立起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因为作为医生可能会与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接触,如何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并将治病救人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进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仁心仁术的人文情怀,这才是医学生核心价值内涵构建的主要目的。
(二)强化医学生人性关怀的职业精神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则是体会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关系本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内涵对医务人员而言主要是尊重患者为主导,转变患者求医的观念,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理念,为构建平等的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治疗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的医疗权、选择权和知情权,同时也要尊重患者的生命、人格、尊严和情感。要不断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三)改善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在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医患之间的接触与沟通,而在医疗活动中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治疗有实用价值,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病人的治疗效果,甚至有时医生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比药物治疗更为有效,良好的语言沟通可以起到身体治疗和心灵治疗双重作用。由此可见,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有助于解决医疗过程中多元化、复杂性的问题,更是体现和落实医学生职业精神最有效的途径。
(四)正确认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医生是一个需要高度敬业的职业。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面对患者,医务人员除了要有仁爱之心外还必须拥有精湛医术,同时也要有一颗充满上进的心,有对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追求,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身的医术,这些都是敬业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保持一颗敬业之心,才能有足够的耐心投入到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因为科学事业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仅仅靠聪明和热情是无法到达顶峰的,面对研究过程中的种种困境,没有毅力和信念是无法坚持下去的,所以作为医学生必须具备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培育出医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树立起为国家医疗事业终身贡献的信念,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民优先,以患者为己任;只有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才能真正建立起可信赖的医患关系,以诚为先、以信为本才能获得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因此,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对培养医学生的诚信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都十分有利。此外,医学生还必须具有基本的职业操守,在诊疗过程中要尊重和关心患者,衡量一个好医生的标准就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既要关心患者的身体,又要关心患者的精神和心理。让亲切和友善成为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并在医德的指导下提高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当下社会中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培育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多从救死扶伤的角度向学生讲解医生的天职,强化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和观念。当下的医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备受关爱,有些学生性格比较自私同时自身的独立性较差,在与人的沟通过程中很难做到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不断拓展渠道,改变传授人文知识的体系和形式,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讲座的形式来搭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平台,或者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向医学生展现人格的魅力,为其提供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提高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医学史》《医学伦理》《社会医学》等课程,不仅可以拓展医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
(二)利用网络平台,发挥课堂外的社会教育作用
网络是当下医学生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而网络教育在当今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重要。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提高,手机成为当下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信设备,而微信、博客、微信、朋友圈、QQ等在线交流软件也成为学生沟通的主要工具,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及时了解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在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医患关系紧张化的今天,很多医学生在思想上都出现了诸多疑惑,甚至产生了诸多不良情绪,很容易出现价值观取向的偏离与迷茫。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的能力,把医学生引向积极健康的人生轨道。
(三)加强社会实践,提高体验式教学的实效性
在网络信息时代,医学生更喜欢深入浅出地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生活与学习当中,而具有公益性的义诊等服务活动正是一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最好的方式,对培养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仁爱精神极为重要。90后的学生成长在信息社会,网络的运用十分熟练,也较容易受到网络中一些不良价值观,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网络中功利主义等思想也会严重侵蚀医学生的思想。此外,90后独生子女较多,大多都是被宠爱着长大,很多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面对繁重的学业,医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比较弱,必须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意志。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可以真切体会患者就医的心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感,有利于取得病患的信任与配合,这也是培养医学生友善待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重要前提。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构建核心价值观内涵,才能逐渐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情感与职业责任感,对坚定追求医学真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助于将高度的哲学理性思维融入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有利于丰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社会实践的教学途径和学习形式。因此,在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将其更好地融入医学生的学习实践中。
(四)强化医学生的思政教育,提升其思想境界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日益多元化,进而造成了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理想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也逐渐淡薄,长期下去他们很难担当起医疗事业发展的重任。加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帮助医学生摆脱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提升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现在的医学生大多都是90后,部分学生都缺少包容力和爱的感染力。因此,在核心价值观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观看一些老一辈医学教授悬壶济世和心系病患的先进事迹的视频,让医学生受到同行前辈医德医风的感染和启发,引导学生在完善人格修养的同时,也把国家命运与个人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定为医疗事业奉献一生的理想和信念。
一是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想要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学习中有着很好的行动力,首先就要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公正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诉求必须及时而合理地为其解决,因为学生长期的不满情绪积累下来只会影响校园风气,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贯彻。此外,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多参与医德知识讲座,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老专家和医疗模范人物为学生进行充满正能量的传递活动,让医学生明白自身的不足和作为医学接班人必须具备的责任和觉悟,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医学生的思维转变。同时对于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这样也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满足感也会感染并带动其他人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是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时,仅仅靠课堂讲授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一些授课教师也缺乏临床和实践经验,空有医学知识和专业背景,这样的授课方式与注重实践的医学实际情况有所偏颇,学生在课堂上也很难将医德教育内化于心,教育效果自然不会明显。而且很多院校也一味追求专业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医德教育,这也是影响核心价值观内涵渗透的主要原因。而且很多医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是听从父母的吩咐并非出自本人的真心,更有甚者是为了追求未来的利益而选择该专业。因此,在思想教育中忽略医德教育,可能会使其背离职业操守。这就像我们穿衣服系扣子时,如果第一纽扣的位置错了,后面的就会一直跟着错下去,最后衣服也不能穿好。面对这样一味关心个体和过于在乎个人利益的医学生,必须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培养医学生该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为医者的仁爱之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医学知识宣传活动、义务体验或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直观而真切的体验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要通过对传染病防治的宣传,进一步使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的专业知识,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让医学生在行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通过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当中。同时教师也要抓住医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小结
当今社会医疗技术在不断提高,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的内容在增多,要求也在提高,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比以前紧张,医生和护士被殴打的事件屡见不鲜,再加上网络对这些事件的盲目评论和转发,对很多医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要通过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来提高医学生自身的分辨能力和抗压能力,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教学中必须严格遵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潜移默化中将其转化为医务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加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通过医患之间的沟通来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的能力,最终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促进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小美.传统文化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5-8.
[2]叶福林.高校医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12):40-42.
[3]汪云龙,王飞,刘仲祥,王玉柱,等.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5,36(9A):45-47.
[4]刘骙骙,张黎娜,曲海英.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学生伦理价值观的内涵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37(1):65-68.
[5]和新颖,李恩昌,刘庆,姚春,郭利侠,张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4):165-166.
[6]杜楚源,王小林.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5,28(12):93-95.
[7]林威,胡红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内涵研究[J].青年时代,2016,(8):87.
[8]张姝,亓光.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药学教育,2017,33(4):20-22.
[9]王德国,王立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4):464-466.
[10]卢晓宁,席稳燕,符生鱼.医学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5):795-797.
[11]王晨艳,李奎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分析与培育着眼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