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现实困境和基本出路

2018-04-03

关键词:公共性价值观政治

朱 英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

“环顾今日世界,人们发现,在社会生活、社会科学和社会哲学中,一个公共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性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属性和要求。[1](P319)公共性是社会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领域内展开的以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实践”,从这个角度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文明的稳定和发展。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种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传递主流价值观、强调理论教育,还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上体现公共性,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在接受公共性教育的过程中逐步习得公共素养,形成具有公共情感、公共理性、公共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价值维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是指通过公共性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蕴含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公共伦理、公共责任的公共性品质,其最终目标指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政治性存在发展方式的活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公共性的价值维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满足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其思想素质、政治素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局。当前,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社会结构的分裂带来了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潮流的“弄潮儿”,更加追求个人主义,导致“实现欲望的私人领域与承担责任的公共领域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2]传统社会出现的一元价值观难以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立足,“功利主义”“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流连于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他们漠视公共事物和公共利益,追求私人领域的享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难以想象,只关心自己利益,漠视公共事物、缺乏担当和责任心的大学生是否会挑起建设祖国未来的大梁。现代社会的交互性和网络化给个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种追求狭隘、自闭的生活方式,践行自私自利价值取向的大学生难以在学校、企业、单位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会在时代的发展中踽踽独行。“一个人如果仅仅去过一种私人生活,如果像奴隶一样不被允许进入公共领域,如果像野蛮人一样不去建立这样一个领域,那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3](P231)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必须自觉提升自己参与公共事务的自觉意识,自觉遵守公共规则,对社会上出现的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积极“发声”,在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提高参与能力、促进民主实践,完善自己的公共素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推动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政治意识水平的高低、政治认同和政治价值观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政治文明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关注实时发生的政治事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在不同思想的交流和辩驳中,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舆论,发酵成公共事件,这些公共舆论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共事件的发生进程、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比如校园社团活动的民主实践,包括民主管理、民主自治、民主决策、民主协商,通过这些活动提高自己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不断践行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关怀,在这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关怀公共事务、参与公共事务的自觉意识,形成公共精神。一旦形成这种自觉意识和公共精神,大学生就会在今后的生活和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继而推动整个社会公共性的生成,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1957年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P26)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到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阶级属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来一直坚守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现者,而且还蕴含着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关怀,它实际上蕴含着公共性的含义。一名合格的“接班人”必须“海纳百川”,拥有公共情怀和处理公共事物的能力,关注国家动向和重大政策,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认可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己作为一名“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校园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和公共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现实困境

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更高的公共立意。但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公共性缺失的现实困境,具体体现在公共性效应的现实不足,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效果;公共性资源的要素欠缺,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实现;公共性空间的自我封闭,背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内在要求。

(一)公共性效应的现实不足,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效果

“我们不得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政治话语、个体话语、教育者主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以及人格独立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5](P85~88)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性效应的现实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公共生活的关注。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教育和道德说教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大学生公共生活的关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公共空间的“缺场”,以至于很多大学生认为,围绕公共议题聚集讨论、参与校园社团民主管理和自治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大学生公共性品质的培养、政治价值观、政治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公共生活,公共规则和公共道德规范也必须在公共生活的实践中确立起来。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公共性阐释能力不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作为传递思想的重要群体,理应承担起维系社会精神信仰空间、传递公共价值观的主要责任,面对公共事件,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视角作出专业的阐释。然而,高校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埋头“照本宣科”,陈述和罗列书本上呈现的既有知识,认为介入公共事件和校园活动和他们没有关系。第三,思想理论课教学只强调理论课的学习,而实践教学只是零星的点缀。“尽管很多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大多数实践活动是外在于社会公共空间的参观和观摩,这种游离于社会公共空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对受教育者产生公共性的教育效果。”[6](P41~44)相应地,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都是抱着获得学分或者荣誉的目的去应付,难以真正深入参加这些活动,也难以获得真实的公共价值观体验。

(二)公共性资源的要素欠缺,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实现

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品质,需要开放的公共性教育资源,而公共性资源的欠缺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资源的欠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实践空间的欠缺。社会实践是锻炼大学生能力、习得公共素养的重要形式,但现实状况是,开展社会实践的社会空间是欠缺的。比如,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周边社区的党政部门挂职锻炼,相关政府部门只会交给学生一些琐碎杂事,而不会让他们承担相应的实际工作,学生无法在相应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就无法进入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然也就无法更加深刻理解国家、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更无法积极参与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件。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公共岗位的欠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很多高校就业市场都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仿佛任何专业的人都能够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缺乏职业上的认可。第三,缺乏公共性阐释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新媒体大力发展的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学习如何在公共场域进行表达。”[7](P308)反观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他们缺乏从专业立场对公共事件进行阐释的能力。一方面,他们认为,社会实践跟自己没关系,是团委相关部门的工作,自己只需做好教学工作就好,这样的理论教学与活泼生动的公共生活是隔离的,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把握时代思潮,也无法对社会上的公共事件作出有效的阐释。另一方面,他们很少介入校园公共文化活动、公共事件,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也就无法习得在公共场合有效表达的技能。

(三)公共性空间的自我封闭,背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内在要求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P17)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他人、社会共同搭建的社会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基本形态。但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公共性要素的自我封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教育者的自我封闭化。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上就可以轻松完成饮食、购物、社交等需求,他们纷纷沉溺于网络世界,封闭在自己的私人世界,“个人的身体在都市空间移动时,逐渐与他所赖以移动的空间脱离,同时也与同一空间的其他人群的分离。移动时,空间的价值被贬低了,个人命运逐渐与人群不相干了。”[9](P325)网络媒体加速个体原子化,使大学生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也逐渐消退,进而形成漠视公共事物的消极人格。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封闭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承担思想教化和信息清扫工作的思想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理应在公共场合对公共事件做出专业的解释和回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阐释社会公共事件的能力,很少在主流价值观舞台发声,对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也很少出面指导,认为那是他们分外之事。第三,学校教育方式的封闭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注重抽象的理论教育和关注个人品德的教育,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传递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加之,在教育全过程中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对公共价值观和公共能力的培养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产生公共性的教育效果。

三、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基本出路

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是解决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缺失困境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和满足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需从完善和丰富公共教育、培养和引领公共价值、建构和拓展公共领域为着力点,将大学生培养为具有公共性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完善和丰富公共教育

马克思认为,通过公共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公共性,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共能力必须完善和丰富现阶段的公共教育。公共教育“它通过教育使人们具有以公共情感、公共理性以及致力于公共事务的奋斗、牺牲精神所构成的公共精神为核心的公共性品质,同时,通过创造有联系的公众,让受教育者密切关注公共生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不仅关心他人,更拥有并不断践行对众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从而成为真正关注、关心并实际贡献于国家、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0](P190)完善和丰富公共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公共性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思想观念变化的主要群体,其政治认同状况对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提升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成为一个具有公共视野的合格接班人。第二,开展公共性的活动及价值引导。主要包括民主决策和协商、公共文化服务、公共事务的参与等。通过模拟性公共事物参与实践等活动,使大学生逐步形成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公共事务。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的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传递主流价值观,还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重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人需求,通过公共性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教育的开展,逐步建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关怀,引导大学生生成新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塑造他们独立的政治人格,促进大学生公共能力的提高和公共品质的形成。

(二)培养和引领公共价值

网络媒体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储存,而且更新速度极快,使得大学生在网上就可以迅速了解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近几年的“娱乐至上”的观念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娱乐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主题,他们热衷于对娱乐圈的花边新闻“品头论足”,而对身边之事置若罔闻。将大学生从个体娱乐拉回到公共生活中,践行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需要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传媒的共同努力。第一,大学生要自觉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保持对公共事物的热情,放下手机,走出宿舍、走出校园,比如积极参加校园和学院社团的民主管理实践,充分行使对公共事务的表达权和建议权;保持对公共事物的理性,遵守公共规则,合理“发声”。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公共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要及时开展对形式政策和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投身于公共实践,面对校园内外的公共事件,当学生群体中出现非规范舆论或者歪曲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疏通和引导,并且对公共事件作出有立场的回应,帮助学生回到正确方向的道路上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介入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在了解学生们的立场和观点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公共精神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使公共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第三,发挥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有学者从微观层面上把传媒在构建公共领域中的具体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意见整合的平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民主进程的加速器以及传播本义的复归。[11](P34~38)学校要加强对传媒的利用和引导,一方面,充分利用传媒意见整合、加速民主化进程、传播速度快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发声者,“人人都是麦克风”,加之网络信息的非规范和复杂化,大学生很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和管控,注重整合舆论信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传媒对培养大学生公共性品质的作用。

(三)建构和拓展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建构和拓展公共领域是培养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自觉意识和公共能力的重要途径。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那时,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法规的规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12](P12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共领域具有以下表征:开放性,使更多参与的人形成公众;积极参与公共事物,形成公共意见。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需要我们积极拓展公共领域。第一,拓展和延伸校园公共性文化。拓展和延伸校园文化公共性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举办一些专题性讲座、沙龙、辩论,师生共同介入这些活动中,通过对话交流等理性言说方式,增强学生的政治判断力和辨识能力,唤起大学生对公共话题的思考。第二,充分利用新兴的新媒体公共领域。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上网,他们在隐匿的公共领域里,或在浏览网页信息,或与其他人交流对公共事件的看法,这种公共交流无形中形成公共舆论,发酵成公共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公共事件的发生进程、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新媒体的媒介作用使公共话题有效介入大学生,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继而提高自己参与公共事物的能力。第三,在实践中寻找培养公共能力的沃土。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走进公共空间,通过真实的实践体验,理性地分析和判断,才能深刻地感知各种公共问题和政治现象,对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也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激起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和公共责任感。

猜你喜欢

公共性价值观政治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我的价值观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