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49年吉林省自然灾害概况研究
2018-04-03王虹波
□王虹波 马 跃
(通化师范学院 吉林 通化 134002)
吉林地处我国东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东部南部地区相对湿润多雨,西北部气候干燥。吉林省东南部降水多,洪涝灾害频发;西部平原降水少,使中西部地区干旱频繁发生,一般都是春旱发生频率较高,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吉林省的自然灾害多以洪涝、干旱、低温冷害为主,霜期东部山区较早,再次是冰雹及风灾。
由于近代以来气候变化和西部草原植被环境遭到破坏,土地盐碱化和沙化现象逐年加重,再加上东部地区森林资源采伐失衡,河流水资源环境污染等原因,使近代生态失去平衡,使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吉林地区在这4年间瘟疫发生频率最高,危害较大;其次是气象灾害,水灾发生最多,旱灾、雹灾、霜灾和风灾也时有发生;虫灾发生居于第三位。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着人们生活,制约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
1 瘟疫
瘟疫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杀伤力极强的生物灾害,传播速度快,加之战乱环境下医疗条件有限,瘟疫如洪水猛兽般侵蚀人们的身体,治愈率极低,人口死亡率较高。解放战争时期瘟疫也比较流行,每年都有不同类型的瘟疫发生,瘟疫传染种类多以霍乱和鼠疫居多。其中,以1946年瘟疫最严重,这是20世纪以来瘟疫死亡人口较多的一年,民不聊生。通过方志资料可以看到,人口伤亡甚巨,灾情几乎遍布全省。
4年间吉林省每年都有疫情发生,人口死亡数量惊人。其中霍乱和鼠疫发生频率较高,几乎每年都有发生,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灾情最重地区死亡人口达到万余人以上,如梅河地区死亡人口数高达2万以上,1946年“海龙城乡流行霍乱,一直延续至7月末,全县因传染死亡2万多人”[1];怀德、东丰、磐石和农安几个县市区死亡人口达数千人。1946年“东丰县7—8月末霍乱病流行,城乡死亡6 000人”[2]。
相对吉林各地区,白城地区疫情发生较多。从资料记载中就能深深感受到疫情肆虐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危害。人口的大量死亡严重影响社会生产生活,对尚未恢复元气的社会经济又是致命的打击。尤其农村医疗条件落后,疫情传播较快,死亡和患病人口较多。
这一时期灾害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关心灾民疾苦,针对各县发生的疫情,组织医护人员前往灾情一线积极救治,各县政府派出医生和防疫人员到各区村进行防病治病。如洮安县政府召开防疫紧急会议,县长号召全体动员,干部带头,对人民负责,防止与扑灭鼠疫。洮安县青山、永安、宝山等区疫情严重,县防疫委员会组织防疫队赶往各疫区。“中共长岭县委、长岭县人民政府领导干部群众积极开展防疫病斗争。疫病在全县流行17月零5天,最后被彻底控制”[3]。“辽吉军区卫生部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机关、部队加以预防。辽吉行署拨款20万元用于紧急预防,各县政府积极开展防治工作”[4]。
2 水旱灾
这一时期吉林水灾发生频繁,1945年9月之后共有6个地区受水灾,其中农安、怀德两县连雨40余天,农田洪涝现象严重,农业减产甚至绝收,灾情严重。1947年是水灾相对较少的一年,被灾4县。安广县这1年内先后发生了旱灾、涝灾和雹灾,“受灾面积16.5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27%,灾民无力春耕,4—6月份人民缺口粮 1 570.37 t,马缺饲草 940.56 t”[5]。由于多灾并发,灾情较重,使这1年收成几乎无望,民食维艰,生产也很难维持。
1948年受灾地区近10余县,其中洮南、开通、大安和白城等地被灾田都达到万余亩,开通地区被灾人口高达几万人。受灾人口之多、面积之大也是罕见的,而且房屋损坏无数,人们生活遭到了很大破坏。洮安县灾情最重,“淹农田700.05万亩……冲倒房屋700间。5、8、10区淹没农田27万亩”[6]。对农业带来的破坏最严重,田地被灾面积广大。1949年截至9月,不到1年间受水灾地区竟高达近10余县市,是4年间水灾比较严重的一年,梨树县“东辽河洪水决堤,淹毁农田16.5万亩,内涝31.5万亩”[7]。农业减产绝收地区较多,人们生活很难维持。
1946年,伊通县“从开春即未下过透雨,播种后又连续干旱,河水干涸,岗地井水枯竭,土地龟裂,禾苗稀少,全县粮食普遍减收”[8]。1948年乾安和安广旱情严重,“安广县春旱,农田受灾14.77万亩”[9]。1949年有6个地区报告旱情,乾安县受灾十分严重,受灾3.8 万 hm2,绝收 8 000 hm2[10]。
水旱灾发生时我党和解放区政府都积极组织生产自救,成立救灾委员会,领导群众抗洪救灾,调剂余缺。灾民无力春耕,县政府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打苇、打柴、狩猎、捕鱼、熬碱、熬卤水、编织等副业维持生产收入。另外,本着互助互济的原则,全县调剂粮食;用银行贷款等保证了生产、生活,政府及时有效的救灾举措,使吉林灾民很快恢复了生产生活。
3 其他灾害
虫灾主要发生在1948年和1949年,虫灾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农业减产严重,受害的农作物几乎是秋收无望。这两年虫灾最严重的地区是扶余和长岭,受灾面积4.2万hm2。其次是前郭和磐石灾情较重,“夏锄期间,磐石县境内发生严重自然灾害,虫灾面积 18 341 亩”[11]。
雹灾也主要发生在1948年和1949年,1948年4个地区发生雹灾,通榆和梅河受灾比较严重。“6月梅河地区4个村受雹灾,打毁庄稼2 953亩。上城镇、中和、兴农、野猪河、一座营等地区28个村遭受雹灾”[12]。1949年雹灾相对比前一年更猛烈,农田受害面积广大,其中扶余和东辽雹灾受害面积最多,“东辽县有44个区遭雹灾,受灾面积416 104亩”[13]。霜灾多发生在山区较冷的长白地区,受低温冷害影响大,对农作物收成影响较大。
4 结束语
通过对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建立前的4年间吉林省自然灾害进行考察,可以看到吉林省4年间灾害频发,种类繁多,灾区广大,灾害并发连发现象也比较多,灾情严重。尤其是1946年吉林地区疫情最重,是东北3省瘟疫发生最多的地区,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摧残。人口死亡数量较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洪涝灾害对农田破坏较大,土地被洪水冲刷,农作物被淹没,甚至被连根拔起,几乎无法耕种,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播种和生产;旱灾、虫灾和雹灾的发生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减产和绝收现象时有发生。自然灾害对农业带来的危害最大,进而影响着民食民生,灾荒年月人们生活无着,民生维艰,艰难度日。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尤其重视灾民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各地都成立了救灾委员会。特别是1946年的瘟疫,各解放区充分重视卫生防疫工作,成立了救灾防疫工作组在灾区救治,使疫情得到控制,灾民也深感这是以往救灾力度所不能及的。由于解放区各项救助措施得力,灾民得到及时安置和赈济,调剂余缺解决生活问题;发放籽种、贷款接济生产;并且修建水利设施缓解灾情,使多灾之年的人们民免于灾害之苦。可见,这一时期我党的救灾工作开展的十分有序,确实把群众利益放到首位,也是我党在东北执政经验中的宝贵财富。各地救灾组织的建立和救灾举措为吉林省的救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