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及其发展
2018-04-03蓝天
蓝 天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
一、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学
(一)异化劳动理论扭曲了人的本质。在欧洲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人道主义文化”。人道主义引出了大部分哲学家对“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关注。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抽象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血肉之躯。马克思则认为,正是由于劳动的存在,人才能够成为现实的人。有人说动物也会生产,但那仅仅是为了维持基本生存的本能性生产,而人类的生产却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全面而自由的生产,只有这样的生产才能称之为“劳动”。劳动原本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创造性活动,劳动产品原本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大背景下,人的生存与发展现实状态却发生异化。
全面把握人的本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异化劳动状态与私有制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知道了劳动与实践才是人的真正本源,才能够紧紧把握人的现实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人与其它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
(二)异化劳动理论打破了民生规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劳动创造民生的规则,从而衍生出“异化劳动论”,给无数劳动人民带来了痛苦。首先,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产生了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50)劳动产品的数量不是衡量劳动者价值大小的标准,这具体表现为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就越深。劳动者与劳动产品成为了相对立的两面。其次,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产生了异化。劳动不是人们自愿,而是因为受强迫的肉体与精神上的摧残。并且劳动者在运用人体机能的时候甚至已经丧失了人性,沦为动物一般的非人生存模式,更别说乐享劳动过程了。再次,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产生了异化。所谓人的类本质实际上就是指劳动,劳动原本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却变成了一种既浮躁又焦虑的病症。最后,人与人之间也逐渐产生了异化。因为劳动产品及劳动活动已经不再属于参加劳动活动的劳动者自身,而属于了掌控生产资料及劳动者的资本家,这无疑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民生幸福的旨归便在于,消灭私有制,劳动则会不仅可以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还可以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者扬弃了异化劳动,成为自由的了。而这样的幸福宗旨,就只有在实现了劳动解放后才能成为现实。”[2]这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民生幸福旨归的伟大思想,这同样也是组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学思想的一部分。
想要重新拾回被打破的民生,就要实现人的解放。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人的解放呢?私有财产导致了异化劳动,只有消灭它才能实现彻底解放。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3](P273)由此可以得出,消除私有财产和剥削制度,大多数的人才能获得劳动的解放,整个人类奴役关系才能消灭,我们才能通向真正的民生幸福。
二、共产主义理论中的人学
共产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广大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就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成为了统治阶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资本家占有社会中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通过赚取剩余价值对广大无产阶级进行剥削。无产阶级要真正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就必须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必须消灭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完成历史使命的核心手段,是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需。有人抨击说共产党人是要消灭个人所挣得的财产,这是完全错误的。
众所周知,雇佣劳动创造不出财产,只能创造出资本,而资本经过再生产才能创造出财产。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归根结底是要回到集体中去的。只有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资本才能活动起来。少数人的手中握有资本,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必须消灭私有制。当无产阶级的生活资料被剥削、再生产能力受到强制削弱,阶级流动的动力已经不存在,他们的生存条件也已然受到威胁,所以他们所爆发出的集体反抗,涌现出的日渐极端的抗争手段,正是《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的最好注脚。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需要资本积累的支撑,而资本的积累离不开雇佣劳动和现代大工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者的劳动价值变小,他们的生活逐渐降到了自己的生存条件之下。首先,资产阶级统治者非但不能养活“奴隶”,反而要依靠“奴隶”来养活自己。其次,无产阶级劳动者以“联合”的形式来替代“竞争”,这无疑是对资产阶级的冲击,再次为“两个必然”埋下了伏笔。
(一)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是人。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共产主义理论就是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合理展开。共产主义只有通过人,才可以对人的本质进行真正的拥有。
我们首先必须得弄清楚什么是“通过人”。一方面,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实践,《手稿》中绝没有脱离实践来空谈共产主义理论,而实践的主体正是“人”。另一方面,实现共产主义并不仅仅需要扬弃私有财产和制度,还要扬弃人本身所带有的异化性质。黑格尔说过:“凡有限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并且由于自相矛盾而自己扬弃自己。”[4](P177)扬弃私有财产,扬弃劳动异化便是矛盾解决的主要方式,而共产主义就是扬弃之后的一个表现,是实现民生幸福的有效道路。共产主义不仅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解决了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还解决了人与自身异化之间的矛盾,它是使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康庄大道,是实现劳动解放的最高阶段。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过的那样: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这个劳动解放的最高阶段需要我们在理论上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实践上不断发展生产力,扬弃私有化的劳动模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探究了私有制制度下人的存在不可能是自由自在的状态。而人想要达到自由自在的存在状态,就必须扬弃异化以实现共产主义,最终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1](P78)
其次,什么是“对人的本质进行真正的拥有”呢?一方面,前面我们说过,人的本质简单而言就是指劳动。对劳动的真正拥有,并不是说受压迫地、被剥削着去劳动,而是主动且幸福地去劳动,不把劳动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把劳动当作一种寻求快乐的方式。另一方面,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共产主义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总体的人,物质与精神是应该统一起来的。但是现如今处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人类过多地对物质财富和权力进行追逐,用它们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却对精神修养和能力愈发忽视,可实际上后者对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的人才是真正全面的人。作为一个总体的人,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只有妥善兼顾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二)共产主义的归宿是解放人类。共产主义是从人的高度出发去把握物的,即按照人的需要,使物符合标准,它的目的就是人本身。共产主义是人类自身的解放,用书本里的原话来描述就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人的一切感觉包括人的肢体感觉和精神感觉,具体而言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情感等。这一切的解放使得人无论是在主体上还是客体上都能成为人。正因为被赋予有着洞察力的眼睛,才让图景有了生命;正因为被赋予有着音乐感的耳朵,才让音乐有了意义;正因为有思维,才能发现周边的独特;正因为有情感,才能享受咫尺的现实。如果这些感觉和特性不能够被解放,那么人类也就失去了他自身。
此外,马克思告诉我们:“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也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态和有效的原则。”[1](P93)既然是“必然的环节”而不是“终结”,就说明了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完成时,而是以解放人类作为归宿和目的,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我们既不能消极懈怠地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也不能莽撞地幻想着一蹴而就,而是要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这一项解放人类的伟大使命。
三、人学思想的现当代发展
(一)人学思想在抽象理论上的发展。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不仅阻碍着人的“类特性”的复归,更是实现中国梦的绊脚石。[5]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存状态,而共产主义理论则积极地探索了关于人的解放与命运。总体言之,这其中的人学思想无疑是构成现当代“以人为本”治国理政方略的思想前提与理论根基。通过不懈地研究,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全部主题都离不开“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所以,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越来越鲜明地表现出对人学思想的实践,也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思想为源头,才能更加准确地诠释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始终贯穿着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原则,这正如《手稿》中表现的:用“异化劳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6](P131)
今天,我们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统揽“四个伟大”。“四个伟大”同样以人学发展规律为基础。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深入揭示“四个伟大”之间内在本质联系及其深厚的历史基础,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学发展规律的尊重和把握。无论是历史地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还是从价值观上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马克思、恩格斯总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能否持续推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标尺,以是否有利于推进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来客观地分析现实和评判时代。统揽“四个伟大”,同样立足于人民根本利益,是顺应民意的自觉担当。我们强调进行“伟大斗争”,其一就是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强调建设“伟大工程”,就是为了更好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推进的“伟大事业”,是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尺度和标准的事业。
(二)人学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的发展。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学思想的把握有利于现当代民生建设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惟有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抓住民心,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才不是一句空话,人学思想才不是一粒空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论断既遵循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路线,又揭示了我党长期执政的实践经验。在形式上,习近平主要从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即体察民情、保障民生、树立民主。
首先是体察民情。民情不仅是指人民群众的心情、愿望,还包括他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执政者需要了解民情、挖掘民意。习近平指出:“有的党员干部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7](P18)的确,不了解民意、不体察民情就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领导干部应该及时准确地了解人民的物质精神需求,让人民有真真正正的获得感。政治之所向必须以民众之所望为基础,而民众之所望必须得深入群众去体察。以体察到的民情民意作向导而制定出的方针政策才是好的方针政策,只有体察民情,我们才能制定出合乎国情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二者正好巧妙地避免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避免了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异化,避免了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其次是保障民生。习近平认为“富民”是落实人学思想的重要表现,重视民生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稳定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他在“七一”讲话中意味深长地说:“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前进动力。”[8]第二,始终坚持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习近平曾说过:“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9](P369)第三,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力图实现共同富裕。就像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出的那样:“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要解决好教育、医疗等老大难问题。第四,始终坚持打击贪污腐败,提高领导干部为人民办实事的能力。习近平明确指出: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并多次告诫党员干部要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何而来、为谁而用等重要问题。[10]保障民生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最后是树立民主。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当然,在我国最具特色的就是协商民主制度,它的落实与否直接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否。只有实现合理正当的利益,人民群众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树立民主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指导原则,能够充分体现出党的行动宗旨及发展方向,这与党的性质密切联系,说明我们党的价值追求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想人民所想、思人民所思,真正为人民办实事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96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党始终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一刻也没有偏离。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其目的就是一个: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可以说,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利益而展开的,党的价值取向及性质促使其行动纲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始终如一。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李谧.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民生伦理思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李净.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及其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3).
[6]王虎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刘丹丹.论习近平的民心政治观[J].党史党建,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