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018-04-03高圆圆
高圆圆
(郑州图书馆,郑州 河南 450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而地处中原的中原文化则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中原文化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原,中原文化在中国古代是核心文化,尤其是宋元时期以前的时代,从封建时代的先秦一直发展到宋元时期,中原文化都处于显赫的地位,中原文化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原文化遇到了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就更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当今时代接轨。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步伐、利用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契机,创新地传承和发展中原文化,使中原文化重放异彩。
一、中原文化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文化包括了人类在社会生产和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精神上的财富,比如文史哲学科,人的思考方式,社会道德,建筑雕塑等等方面;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文化是指人们日常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中原文化的起源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原文化就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一般从时间上说的话是指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从形态上来说的话是指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其中包含原创的中原文化,也包含吸收外来精华发展创新融合的文化。
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孕育出来的文化,中原文化特征明显,博大精深,不论是高深莫测的少林文化、具有历史感的甲骨文化和姓氏文化,通俗接地气的市井文化、悠远绵长的圣贤文化,还是石窟文化,钧瓷汴绣,版画书画等都是全国闻名,举国皆知。
中原地处中国之中心,人口众多、交通发达,平原广阔,气候四季分明,适宜人居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中原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吸收接纳外来文化,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文化。
二、中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一)趋于被边缘化
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原文化自古以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随着政治中心位置的转移,中原文化就逐渐失去了中心地位的优势,而且在经济发展方面,沿海城市领先开放,经济发展飞速,经济实力也大大地超越了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有些方面已经落后,经济发展也追不上沿海发达地区,有点边缘化的趋势。
(二)文化产生阻碍
中原文化具有辉煌的历史,厚重的历史底蕴,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中有一部分文化元素对中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成为了中原经济发展的负担。中原文化在传统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经济发展稍微落后,文化基础设施相对于沿海城市薄弱,而且文化体制也不灵活,文化创新能力不强,后续的服务保障力度欠缺。这些因素都阻碍着中原文化的更好发展。
(三)传承遇到困难
豫剧作为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在全国各地方戏曲中位居榜首;河南曲剧属于年轻剧种,也被称为"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为"南阳曲子";越调以四胡为主伴奏乐器,所以又被称作"四股弦",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武术方面的陈氏太极拳、少林功夫等都具有很鲜明的中原特征;但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这些文化的传承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很多人都不愿再吃苦练就这些本领,更不愿自己的下一代也吃苦受累,所以这些传统文化就面临着传承的缺失,更别说创新发展了。
中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中之重,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关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费孝通先生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 “创造不能没有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了生命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赋予传统生命。”[1]具体的措施,我们要打造文化品牌深化内涵,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大力传承发展文化产业事业,更好地弘扬中原传统文化。
三、创新发展中原文化的对策
(一)创新中原文化品牌
将中原文化经过创新,结合中原地区的传统,打造出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在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西方文明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一带一路”的精神纽带,中原文化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契机,吸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精髓,和自身本来的传统文化融合创新,打造中原文化品牌,让世界更多的地方知道中原文化。中原文化自古以来就底蕴深厚,应该挖掘它的市场潜力,要借鉴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经验,找到适合中原文化的经济产业,从而有效地保持中原文化的先进性,让中原文化品牌走向世界。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源头,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建造中原文化遗产公园、历代遗址主题公园,通过一带一路向世界宣传郑州和开封、洛阳等古都,修复保护名城、历史街道、人文景点等。比如巩义就有很多名人故里,可以好好打造成旅游胜地,让更多国家的人了解中原和中原文化。打造“根文化”中原品牌,如“黄帝拜祖大典”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寻根符号,在“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被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举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国内外华人同胞的广泛认可。政府实施人才引进计划,以优渥的条件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创造出文化精品,推出中原文化特色的品牌,将功夫文化和杂技文化创新融合,比如戏曲广播体操,功夫舞蹈等,让小学生们锻炼身体的同时,对传统戏曲和功夫耳濡目染,培养兴趣,又能防身;将洛阳牡丹花节和开封菊花展打造成精品花卉旅游节,提供住宿、饮食、风俗一条龙服务,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就有更多的资金设施来为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开封的汴绣、洛阳的唐三彩、木版年画等设计融合现代元素,将传统与时尚设计在一起,既保留传统的精髓,又符合现代的审美,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人购买,成为中原文化的符号。
(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公共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惠民工程、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在提高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文化更要保障。城市的文化设施相当齐全,所以工作重心就是农村村镇文化和边远山区的文化,物质脱贫的同时,也要精神脱贫。加大村级和边远山区的图书馆,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等的建设。保证边远山区也能通广播电视网,也能使用手机互联网,让国内大多数群众都能通过网络电视等接触世界和新闻。多举行文化下基层活动。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图书资源,帮助基层建设书屋,捐赠图书;群艺宫可以免费下基层演出,将好的话剧电影送到基层群众中去,让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体验高雅文化。郑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和周口“周末一元剧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应该在中原地区广泛推广,不仅在中原,在全国其他地区都推广下去。让中原地区的人民得到实惠,也让全中国的人民都得到实惠。文化惠民普及到每一个角落,尤其是深山里的人,有的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大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政府加大投资,建设文化设施。市民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家中有不看的书籍,可以邮寄到山区,或者寄到爱心超市或专门的民政部门,让爱心随着文化传播到大山里,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们,也许一本书就可以改变山区孩子的一生,使中国所有的人都有文化,有教养,都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三)创新传承中原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主要包含生产劳动、礼仪和节令等。中原地区一直是农耕文明,节令民俗如春节二十三的祭灶、岁末守岁、二十八贴春联、大年夜吃饺子和大年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清明节祭祖扫墓,七月七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节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现代年轻人很多过万圣节、圣诞节等,都逐渐忘记了传统节日,应该从小就告诉孩子这些中国传统节日,国家也应该保护这些节日,让小时候的舞龙舞狮等可以一直表演。逢年过节可以带着家人逛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感受传统文化的节日氛围。文化创新传承就要做好文化教育工作,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手段。文化教育传承就像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做后薪”,教育培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就要从娃娃抓起,中原传统文化很多都没有年轻人继承,所以可以在小学开设国学课、豫剧、少林功夫等选修课,开设开封的盘鼓和汴绣、信阳罗山皮影戏、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兴趣课,让小孩子可以从小接触这些传统技艺,真正做到素质教育,有天赋的学生可以专业培养,既可以使中原传统文化传承,又可以针对性地培养专业的人才,大师级的人才,一举两得。
更要充分利用大学这个教育平台进行传承,建设国学院和中原文化研究基地等,研究中原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原的文化传统等,打造好嵩阳书院国学院,传播中原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一个文化传承的场所,成为城市文化的地标。
做好了教育传承,在文化发展中,创新传播手段,直接影响文化传承的渗透力和传播性。人类学家萨皮尔说过: “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则明晰或则含糊地涉及传播。”[2]从古至今,文化的发展传播走过了口语相传时代、文字传播时代、机械印刷时代、电子科技时代和网络信息时代五个时代,文化传播必须变革创新才能跟上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充分利用广播和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还有图书馆大力推广宣传中原文化,还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广泛传播中原文化。利用好一带一路的契机,利用好郑州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全国,全世界。
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从教育抓起,利用这些新兴媒介广泛地传播,在发展中原经济的同时,更好地发展中原文化,经济文化一起发展,互相促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使中原地区的人民都能过上物质精神都丰富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的传统与创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308-309.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