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课”文化乐园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对普通高中美术学科创作课教学的思考
2018-04-03林金辉
林金辉
(莆田第六中学,福建 莆田 351111)
“像美术家一样创作”和“真实性学习”,这是高中美术创作课的原则和理念,目的是为了培养高中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1]清代画家郑板桥论画竹所提到的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画中之竹”的创作过程启示我们,美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观察想象和学习创造的过程。“眼中之竹”就是观察搜集的生活素材,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文化理解、审美判断,确定了主题和题材,并结合鉴赏修养,摸清形式和表现手法的文化含量,掂量自己的技能水平,根据材料的性能,选择表达方法和形式,想象构思出“胸中之竹”。而“画中之竹”则是把构思的形象打出草图,并对构图、造型和表现手法进行反复修改,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直至创造出来的成品。显然,成长中的高中生要进行美术创作需要帮助,因此,美术课堂的创作主题范围、知识技能和真实情境,往往需要教师设定。教师必须了解学情,创设合乎学情的问题情境,才能让学生进行“真实性学习”,“像美术家一样创作”。文章以绘画创作为例对高中美术创作课进行思考。
一、高中生的美术学科“双基”储备和创作心理状态的问题
(一)高中生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储备情况
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对“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是:“双基”不是目的,但不能没有。从总体来看,高中生的美术知识技能储备情况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水平“参差不齐”。当下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进入高中阶段,认识到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存储了丰富的图像和符号信息,加上动漫、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影像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开放、多元的,这是可喜的方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正常的“参差不齐”现象?主要原因有三:其一,经过中考的“洗刷”,学生对美术课的作用淡化了,再加上知识本位,掌握的“双基”没有经过实用过程,许多学生忘得差不多了;其二,存在城乡教学质量差异,有些地方初三基本上不上美术课,初中阶段不开美术课的地方还有;其三,现今高中实行按学校划分数线统招,所招学生的高考学科学业水平相对平衡,而美术学科不是高考学科,学业水平不要求,学生的美术“双基”水平参差不齐问题尤为突出。
(二)高中生对美术创作的心理需求状态
高中生对美术创作的心理需求是“喜欢”。喜欢美术创作,这与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心理状态紧密相关。高中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正走向人生的黄金时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但认识水平不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教师、家长和其他长辈的关怀和指导,还需同学朋友的帮助。高中生虽有自负心理、自尊心理,但对同学朋友却能坦然豁达,对教师有很强烈的模仿心理,他们有许多想法和需求,需要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来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绘画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表达方式,许多学生自觉学习动漫、学习插画,有些作品水平还挺高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美术形式也是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学生希望用美术形式把自己想法和需求表达出来,并渴望他人的评价,从作品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和自觉成长的情况。而学生的思想情感又是多方位的,如有对未来理想憧憬的;有对友情思念的;有对家人感恩的;也有对繁忙学习和家人的溺爱烦恼的;等等,丰富多样的美术创作形式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思想情感表达的需求。
二、高中生在知识技能不足情况下,应如何完成美术创作
(一)鼓励每个学生张扬个性,维护学生兴趣的持久性
在教学中鼓励每个学生张扬个性,尽量采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形象,允许借鉴、鼓励创新和创造,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各自的面貌。[2]鼓励每个学生张扬个性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学生能“像美术家一样创作”。高中美术课堂创作有一定的局限性,比起专业美术学校学习的时间少得多,“双基”储备也有限,但是高中生文化知识面广,进取心强,形象思维又开放、多元,造型和手法可以像我国古代文人画家一样用自己的表现方法,画出高中生特质的作品。二是鼓励每个学生张扬个性是教学需要。教学离不开学生学习热情,创作能满足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需要,个性发挥更能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有了创作激情,还要维持学生兴趣的持久性。这需要学生以成功完成创作为目的“双基”学习,不可因为缺少或无用的“双基”学习,挫败了积极性。当然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需要学生意志磨练,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辅导,使之创作兴趣不断增强。
(二)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会学习
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动机,还要学会学习。高中美术创作课要求“做中学”。即在完成一件美术创作作品过程中要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复习以前没有学好的知识和技能。以绘画为例,教师课前务必调查了解学情,摸清学生“双基”、生活和心理准备情况,据此提出创作的形式和内容的基本要求。高中绘画创作课可以借鉴民间美术创作经验,如除了内容要健康向上外,强调形式自由多样,在构图、空间、造型、用色和工具材料等方面都由学生自由选择。这不仅为了学生个性发挥,还是一种高明的教学策略。可以先让学生把作品做出来,此时的作品尽管有些不尽如人意,但犹如璞玉,需经慧眼的师父细心加工,去皮壳,方显美玉真容。学生在绘画创作系列中会遇到实际问题,也需要有智慧的教师耐心鼓励和引导,但所遇的创作问题不是由老师来包办,而是指引学生“做中学”,自主去观察、鉴赏、尝试和实验等实践学习,不断调整修改,自我完善,直至自己满意为止。这种为创作而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兴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学习。[3]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三)课堂美术创作的教学,应像美术家那样去关注生活
课堂是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活动是课堂中师生共同活动的一个整体。高中美术创作课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开始,这符合“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的原则,也符合高中生生活的客观实际。美术家创作要体验生活并从中挖掘主题和题材。五代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奉命到韩熙载府中窥探后,决定把韩府放浪的夜生活画出来,是个观察体验生活挖掘主题和题材的范例。高中生功课重,生活范围有限。要让学生经常出去体验新生活,似乎不太可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导演”的作用,调查了解学生生活情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定主题范围、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教师设定的问题情境里“重温生活”,并按照教师指引的方向,进入主体角色,进行美术创作。通俗的讲,学生之前可能并不觉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主题意蕴,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经教师一点拨,恍然大悟。因此,在课堂上,实际上是师生一起在“像美术家一样创作”,而学生却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解决问题转化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