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实践探索

2018-04-03罗华莲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法治理念法律

罗华莲

(长乐第一中学,福建 长乐 350200)

法治素养是法律知识、法治思维、规则意识、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观念等要素的综合,是社会成员应具备的或在实践中呈现出的知法、守法、护法及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态度、品质和能力。[1]

高中政治课程以“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为学科核心素养。法治素养是政治学科“四位一体”核心素养重要一环。2016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提出“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2]政治学科对“依法治国”的考查,不仅考查学生对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人大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民主和法治监督、全民守法等知识考点的掌握,还包括对学生的规则意识、理性思维和法治精神、法治态度、法治情感和法治信仰等能力和素养价值观的考查。公民良好的法治素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为此,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加强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设置:把三维目标与提升法治素养有机融合

教师要有意识地做到三维目标设置与树立规则意识、法治素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学科核心素养有机整合,围绕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把依法治国理念、执法为民理念、公平正义理念、服务大局理念、党的领导理念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提高学生法治思维品质和提升法治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无论是预设环节还是教学生成过程,教师都应有意识渗透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和法理价值观,使学生在识记和理解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常识时,在涵养法治思维和理性精神、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和理性精神的过程和方法中提升法治情感,践行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将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植入青少年的内心,潜移默化地指引学生生活实践的行动方向。

二、教材文本解读:突出课程资源中蕴含的规则意识和法治理念

政治教学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课程要求和考试大纲,突出蕴含的规则意识、法治理念和法理思想。如果仅仅认为在经济生活的劳动者维权、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在政治生活的依法治国体系,在生活与哲学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内容中才涉及了法治理念,那就是对教材研读不深入,对课程要求把握不到位,也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理解过于狭隘。

教师要练好“钻研教材”这一基本功,善于立足文本,发掘教材中相关链接和探究活动中所体现或隐藏的相关法律常识和法治理念,突出课程资源中蕴含法律知识、法治规则、法治价值观,发现培育点,适度拓展延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入宪法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和运用案例找到宪法依据,从而培育宪法信仰。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文本和课程资源,但不提倡唯教材是从,而是要学会整合教材知识,高于教材,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形成法治意识提升活力。

三、教学资源整合:善用社会性素材构建开放性、生活化政治课堂

政治教师要坚持走进社会,关注现实生活和国际形势,聚焦社会热点话题。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认知体验,采用联系实际法和案例分析法,提升政治课堂的生命力和教学效果,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行动力。当今的政治高考试卷取材也是关注社会、贴近生活,指向品格、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所以,政治教师要善于整合社会时政性资源和生活化法律案例,发掘地方性特色资源、身边发生的案例和综合性法律素材,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法理元素和教育作用,使理论性强、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趣味化、生活化,引导学生有张力地学习法律常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关爱社会的意识和家国情怀。

在法律资源选择上,既需要正面素材的价值引导,也需要负面素材的警示和告诫作用,正反对比成合力。不要回避负面材料的选择,因为回避就不是真实的社会生活。但一定要坚持辩证法、实事求是原则和理性分析精神,避免学生对社会问题以偏概全,产生偏激和负面情绪。在正面和负面的对比分析中感悟法律界限,能更好地让学生明辨是非,了解法律准则。在开放性、生活化的政治课堂里,大量时政资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锻炼学生的归纳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精神和法治思维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提升法律素养和法理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实施:探索“情境—活动—体验”法治教育新模式

《思想政治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程度设置教学情境、活动议题,设计相关问题,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感悟,以此升华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观摩“宪法宣誓仪式”“价格听证会”“法律课前演讲”等课堂活动情境,为学生创造更直观、更生动的教学场景,学生通过参与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情境活动,在角色体验中思考和回答问题、明辨是非,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法律的尊严。“情境—活动—体验”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从而升华对法律的认同,自觉形成对法治理念的崇尚。

延伸政治课堂,拓展法律的宣传途径。如法院旁听、模拟法庭、法律知识大比拼、法治人员进校园等活动形式,可以为学生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法律宣传场景,引导学生产生对法律的敬畏之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教训,警醒自己成为具备法律素养的现代公民。

五、教学评价实施:综合运用知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行为评价

法治素养的形成需要经过认知、认同与实践的发展过程。[3]所以,在政治教学中要坚持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既要考查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律常识的理解、识记掌握情况,在法律、规则、程序学习、运用过程中的态度和合作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在围绕法治教育的考试命题中的回答表现,考查学生是否能将教材中法律知识、法治理念和法律价值观提炼、整合、表达出来;更要考查学生行为上是否具备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在生活中有没有自觉遵守各项法律、规则和程序,是否践行公平正义的理念价值,实施行为性评价。综合运用知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行为评价,引导学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都能达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新境界。

值得提醒的是,政治教师的法律知识有时“捉襟见肘”,难免遭遇尴尬。教师自己要补上“法律”短板,熟练掌握所任教教材的相关法律条文,能将法律知识融合教材文本,适度拓展辅助文本和教学参考的法理条规,能对自己所选所用的社会时政资源做出到位的法律点评,能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准确的法律引领。要规范自身言行,为人师表,善于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要在政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法治素养,要把握法治素养的本质特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要求,探索“情境—活动—体验”的法治教育新模式,把三维目标与提升法治素养有机融合,挖掘课程资源中蕴含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思想,综合运用知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行为评价。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法律素养和专业素质,言传身教。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有公平正义理念、服务大局理念和法治价值观的现代好学生,培养出有规则意识、法治素养和家国情怀的现代好公民。

猜你喜欢

法治理念法律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