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稿采写的六个“招式”
2018-04-03郑赫南
■郑赫南
最近几年,记者在日常采访报道中,结合新闻事实撰写综述类通讯稿件的时候日益增多。对此类稿件的写作,笔者在摸索的过程中积累了一点粗浅经验,愿与读者诸君分享。
“穷尽式”搜集,“紧扣式”取舍
2017年6月底,我接到任务,要以纪念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为主题,写一篇有关最高检与香港司法机构开展国际协作方面的综述,即后来发表在2017年7月1日《检察日报》第一版的《二十载坦诚协作,紫荆花与“检察蓝”交相辉映》(下称“紫荆花篇”)。
正是在写作这篇稿件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穷尽式”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紫荆花篇”的最大难点在于,没有比较成型的稿件、文字材料可以参考。笔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好网络搜索功能。首先,按照题目本身的要求,在正义网、检察日报电子版等公开发表的报道中搜集相关资料;第二步,借助搜索引擎,全网搜索公开报道资料。值得总结的是,第二步的搜集,不应该是漫无目的,而是要轻重得当,基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要求,要尽可能搜集权威媒体报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网,或者全国人大、最高检、最高法,以及有关国家部委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的内容。
当然,很多时候,利用上述方法依然无法获取全部的资料,特别是最高检与香港司法执法机构开展地区间个案协查的情况,这需要准确的官方资料。为此,笔者与最高检国际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联系,得到了部分关键数据资料,同时也在沟通中进一步甄别校正了一些信息。
可以说,写综述类通讯,需要记者尽可能占有足够多、足够新的资料,要注意深度、广度、准确度;而搜集资料的方式,可以随着科技的进步无限拓展。所以,笔者称之为“穷尽式”搜集资料法。
在搜集占有各类资料后,紧接着就是“取舍”问题,这是一个重大课题。曹雪芹在删改红楼梦时曾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虽然我们普通新闻写作不能那样精益求精,但“增删”却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笔者认为,在综述稿件写作中,资料取舍时必须注意“紧扣”报道目的、主题思想、段落核心进行,笔者且名之曰“紧扣式”取舍法。
2017年5月15日,笔者采写的《法治,为“一带一路”护航——检察机关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纪实》(下称“一带一路篇”)发表在《检察日报》第一版。这也是一篇从未触碰过的崭新题材。为了写作此文,笔者搜集整理了最近几年从“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到逐步实践的全过程的各类资料,其中,重点搜集了检察机关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开展的各项工作,特别关注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检察机关等国际司法合作的内容。
写作中,笔者几乎搜集到近年来我国检察机关和“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检察机关国际司法合作的全部公开资料。最开始曾经想面面俱到,逐年展开。后来发现,如果每个国家、每一年都说到,既显得篇幅过长、叙述不够简洁,也为下面展开综述带来障碍——因为在叙述铁检机关的合作、犯罪预防模块时,依然会在国家上有所交叉。而与此同时,检察日报官方微信做出了相应的新媒体产品,既逐年展开、又文图并茂。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果断舍弃“大而全”的初步设想,只提及一些重点司法合作内容,更多关注多边执法协作、国际会议等。
“采”为述服务,述依“闻”展开
有的综述类稿子需要辅以现场采访。以笔者2015年9月22日发表在《检察日报》第一版的综述稿《打击整治新型犯罪营造良好治安秩序》为例,笔者认为,以“采”为述服务的情况下,对采访内容有特殊要求。
在这篇综述中,笔者在文章开头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一个案例为叙述起点,进而在三个小标题之下又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检察官,并列举了深圳市检察院承办的“P2P”诈骗犯罪案件、北京市检察院承办的“立二拆四”等网络传谣案件。
其实,上述几个案件,除了呼和浩特的案例是发稿5天前刚刚开庭审理的,其他几个案例都不是时效性特别强,“立二拆四”案件更是2014年的。那么,笔者为什么选取这几个案例呢?
原因很简单。那篇稿子的性质是综述通讯,是作为“检察机关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特别报道”之一。本文的宗旨在于展现检察机关最新的工作成效。所以,笔者选取的网络犯罪案例具有典型性,其本身能体现出检察机关办理网络犯罪的一些规律。也就是说,“采”的内容应该是“干货”,其中蕴含着文章主旨所需要的一些可以提升、可以总结的规律。
在综述稿中,“述”的内容是核心,也是凸显主旨的主要内容。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述”要紧紧依据新闻来展开,这样会述得更有理有据。比如,在“紫荆花篇”中,笔者为表明两地“交流互访日益常态化”,首先从2010年曹建明检察长率内地检察官代表团访问香港说起,而后列举了6年间的8次互访,并以2017年最新的一次互访、曹建明检察长对双方交流互访的成绩的深刻论断结尾。
结构需“逻辑”,过渡需“金句”
想写好综述报道,需要多读多看同类题材的报道。笔者从中发现,一篇好的综述稿,其逻辑往往比较紧密,结构清晰、富有条理性。
《加强司法协作:中国检察给民众带来哪些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国际交流合作系列报道之三》是发表在《检察日报》2017年9月9日第一版的综述稿。笔者在采写这篇综述稿时,曾经对结构颇费踌躇。因为此稿与一般的检察工作综述稿件不同,要从群众“获得感”着手,就必须有一些具体的事例、数据,让叙述切实可感。经过缜密思考、与部门领导磋商修改,最后,选择了“签署130多项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从境外追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74人追缴赃款19亿元”“重拳出击督办一批祸国殃民的跨国电信诈骗大要案”“坦诚互助办理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案600余件”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该文与本组其他报道共同获得五星稿、本报年度优秀报道等荣誉。
文章是表达的艺术,综述稿也不例外。因其目的是要把情况说明清楚,宏观上要向读者表达一定的理念、观点,所以对语言表达的简明、概括、平实是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要求其富有文采、过渡精当。
以“一带一路篇”为例,其开篇第一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该文在5月15日见报,而当天的头版头条,正是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开幕消息。这一开篇语既是《论语》中的名句,能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同时也契合当天“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盛况——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出席论坛,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在下面展开论述的过程中,谈及国际司法交流合作,笔者用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论述新丝绸之路沿线安全的部分,笔者用“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来引出客运、货运安全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的重要地位。
有时候,可以对古诗进行微调,以适应综述报道的需要。比如“紫荆花篇”中的“花径缘客扫,检门为君开”,根源于杜甫《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带一路篇”中结尾处的“海纳百川,止于至善”,取材于林则徐的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收尾也特别重要,好的综述可以有“余音绕梁”的感觉。笔者比较青睐既能总结上文,又对未来充满希冀的句子,如毛泽东同志《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闻中心记者)
观点速递
网络新闻侵权难以维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的匿名性为查找侵权信息的源头、认定侵权责任归属制造了障碍;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及信息复制转载的零成本使侵权后果严重放大且取证难度陡增;网络的虚拟性极易引发传播主体自律意识的消减,网络群体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使得社会规范在虚拟世界里容易被搁置,侵权变得更为普遍和广泛,导致受害者的维权行动常常因“四面受敌”,法不责众而受阻。
——慕明春、何弘,《当代传播》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