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温故知新
2018-04-03■曹音
■曹 音
日本,是我第一个故地重游的国家。
十年前,还是大学生的我,赴日参加交流活动,见识了人头攒动的东京,乘坐了风驰电掣的新干线,跟随大阪民宿家庭品尝了地道的拉面……还有什么?似乎只有这些。但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和同行的小伙伴说“我一定会再来日本的”。冥冥之中,这次旅行便重拾了这些记忆的碎片,也开启了对此地和自己新的认知。
从前慢
忘了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和工作变得混为一谈。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更不是梦想,而是“悬而未决”的采访和稿子。睁开眼睛,先把微信群里的内容挨个回复完;刷牙洗漱,还要不情愿地听着语音留言;路上被重复信息的弹窗轰炸;直到睡前,也要把没来得及看完的公号推送扫视一遍……然后呢?淹没在朋友圈刷屏中,失去思考,或者盲目地相信这就是“勤奋”。
尽管一次次地在自己营造的希望里重建自我,但又一次次地陷入怀疑。焦虑就这样拉长了每天不变的24小时。于是,是驻足打破节奏的时候了。
当飞机从细雨中的北京降落在阳光明媚的名古屋机场的时候,不知为何,我有种“回家”的感觉。就像走了很远的路,开了很久的车,来到了一片开阔的天地,可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了。
坐在明铁靠窗的位置,天很蓝,看着矮矮的云朵穿梭在错落有致的房屋间,眼前的景致刷刷地向后倒去,渐渐感受到了这次故地重游的意义。
关西,是一个可以把美好时间无限延长的地方。
寺庙庭院有着可以消暑的神奇功效,仿佛坐在台阶上发发呆、出出神,歇歇脚就可以降温。那些小时候背过却不甚理解的古诗文,似乎也在休憩的过程中跃然纸上、浮于脑海,发酵起来。银阁寺旁的哲学之路闲庭漫步,鸟鸣山幽,郁郁葱葱,潺潺溪水,画家写生时的专注,脚边猫咪打着哈欠……走到尽头,也悟出了一点这条道路名字背后的智慧。
日本的夏天,潮湿闷热,稍微动一下就变得湿漉漉的。走走停停,虽然自在,但也难免倦意。傍晚,脱掉鞋子,释放双脚,走在鸭川边。江边小酒馆里的觥筹交错、谈笑风生,随着江水流动起来,在江上的空气里飘散。笑声、水声、音乐人的吉他声,消散了灯红酒绿的喧闹和疲惫,留下了不必苛求、毫无章法的节奏感。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说的大概就是嵯峨岚山的农家稻田和小火车。一条上了年纪的铁路,一辆陈旧的列车,载客西行、返璞归真。穿过山川、河流、树林,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和小路上的马车。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说的应该就是这里吧。
有时,保持节奏是本事,打破节奏亦是本事。
转过身
还有什么比旅途中下大雨更糟糕的吗?海洋性气候的日本,雨说下就下。前往天桥立的路上,大雨滂沱,雷声滚滚。水气环绕群山,黑云压城城欲摧,午后的宫津市就像末日来临。撑伞走在雨中,努力保持心情愉悦,但湿答答的衣服,深一脚浅一脚的水坑,总是让人有点强颜欢笑。
多云转晴的就在一家祖孙三代开设的小面馆里。不会外语的老婆婆热情地问好、倒水,接过雨伞,倒上茶水。正在写作业的孙子抢着忙前忙后。由于地处郊区,外国人不多,小餐馆里并没有外文菜单。祖孙俩不得不拉着我们去橱窗看实物,嘴里叽里咕噜地说个不停。简单点餐后,我们都各归各位。等餐的时间里,老婆婆和孙子坐在橱窗前的沙发上,孙子继续做起了作业。窗外的雨伴着端上来热气腾腾的乌冬面也变得温柔起来,不再那么强势。
天桥立是日本三景之一。宣传手册上的沙洲在晴朗的日子里海天一线,不知这阴雨中的它会如何。在缆车脚下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上去看看,万一呢?登上山顶的刹那,一切顾虑灰飞烟灭。原来如此糟糕的天气,也能有别有洞天的景色。云雾笼罩,仙气飘飘,说的便是此地吧。更何况,如此大而开的精致背后居然藏着一席童话世界。旋转木马的灯光在雨中晕开了颜色,忽明忽暗,不知是盼望着归期,还是闪烁着希望,总之,在转过身之后,我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幸运。
有时,路不止有眼前的一条,转个弯,可能就能看见“硬币的另一面”了。
可能并不是每一次旅行都需要开拓新的疆域。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就是让我们常回头望望,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周围的人和事。有些可以笑着问候,有些需要自嘲自省,有些也可以不必再等,然后呢?轻装上阵。
(作者系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