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8-04-03周云冉

关键词:新生代工匠农民工

周云冉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一、问题的提出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生和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农民工群体,[1](P215~217)现已经成为我国一线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伴随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构建、“中国制造2050”口号的提出,意味着企业对高质量和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也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以往“按部就班”式的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的路在何方?适应社会发展变革需求而提出的工匠精神无疑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P28~29)工匠精神自古就有,早期的工匠们在制作工艺时会依照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灵感的发挥,对产品进行认真打磨、精雕细琢,以求尽可能做到完美。这些工匠们对自己手中的产品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不仅态度认真负责,更是对产品本身充满敬畏之心,以至于创造出令世界都叹为观止的华夏文明。可以说,这些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的创造本身,就是一种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流传到当代,其内涵就更为宽广,大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精益求精的技能水平,二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三是高尚纯粹的个人品德,是一种将每个产品都视为作品乃至艺术品的职业精神。[3](P46~47)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工匠精神既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匠术”,又是一种高尚纯粹的“匠德”,更是一种执着追求的“匠魂”。

一般而言,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是城市一线产业工人,但伴随城乡流动人口的迁移和老一代农民工的“回巢”,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我国一线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成为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在于新生代农民工,而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收入水平,逐步增强社会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最终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的状况不容乐观,深入研究发现,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已陷入思想观念匮乏、教育内容贫乏和社会组织缺乏等困境,致使工匠精神培育的“短板”也在新生代农民工,所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走出工匠精神的困境迫在眉睫。

二、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工匠精神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引擎。实践证明,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是城市一线产业工人,而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则是城市一线产业工人中的关键群体即新生代农民工。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却已陷入诸多困境,深刻认识这一困境,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的第一步。

(一)思想观念匮乏,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

眼界决定视野,思想引领行动。身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人们,更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思想观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当前工匠精神培育的思想观念匮乏现状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企业工匠精神培育的观念缺乏。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获取高额的利润是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特别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行业竞争中,企业更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调查显示,在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有一种现象较为普遍:企业为降低劳动力成本,会选择吸纳大量的农民工进入企业从事生产制造,但并未对其进行专门的产前培训和技能提升,而是由产线上的老员工带一名新员工的形式即“师徒形式”进行学习,在经过短暂(1~5天)的培训后,农民工就以“老员工”的身份上岗。企业这种做法在短期内的确可以降低劳动力的培训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但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这种做法会在未来激烈的行业博弈中败给重视员工工匠精神培育的对手。可以说,在当今时代,忽视对员工工匠精神的培育、忽视对员工人力资本的投入,将绝对是企业的一大亏损。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的自觉性不足。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工群体,由于自身的新生性、时代性、边缘性、矛盾性等特征,[2](P46~47)致使其在就业观念上与老一代农民工有明显的不同。调查显示,老一代农民工在同一岗位上的工作时间一般为5年以上,而新生代农民工在同一岗位上的工作时间平均为1年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流动的频繁性。而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工匠精神培育的自觉性,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由于未曾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新生代农民工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自觉和不自由状态,而这种状态严重影响其人力资本的提升。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匠术”,更是一种执着追求的“匠魂”,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可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来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素质修养水平,并间接转化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最终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不够,在工作岗位上则表现出频繁的流动性,以至于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教育内容贫乏,制约工匠精神的培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源泉。落实到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层面,教育则更多地表现为职业教育培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4](P4~7)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贫乏性就更为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忽视产教融合,教育内容过于空洞。职业教育培训是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步骤,更是其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环节。但当前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过于空洞,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有梦想、有追求、有目标的一代人,他们对于城市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热切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来摆脱“边缘人”的角色,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但当前的职业教育内容普遍都是纯理论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达,却忽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尽管目前有部分培训机构采取产教结合的方式,但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二,忽视兴趣培养,教育内容过于乏味。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去实践,进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并最终走向成功。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在16~35周岁之间,普遍为高中及以上学历。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有精力、能力和实力培育成工匠精神,因此,只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加以兴趣引导和职业教化,其工匠精神的养成指日可待。但当前的职业教育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教育内容过于枯燥乏味,与之相配套的就是教育形式毫无新意、教育平台也过于局限,最终致使教育培训更多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社会组织缺乏,阻碍工匠精神的培育

社会资本作为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的中间力量,现已经成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法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与社会资本形影不离的一个词语就是社会组织,其在社会资本的构建和积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间接积累,更应该努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组织明显缺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弱化。“社会组织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公益产品与服务。”[2](P46~47)当前与农民工有关的社会组织并不多,常见的有工会、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但都普遍存在服务功能弱化的现象:一是社会组织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较差,常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在处理新生代农民工有关的事务上,往往缺乏耐心、积极性不高、言语粗鲁。调查表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认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较差,更有甚者曾受到过人格的侮辱;二是专业化服务队伍欠缺,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大都来自普通民众,自身前期并未经受过专业化训练,而在工作后期也并未及时抽出时间进行知识性学习和专业化训练,致使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方式单一、工作内容枯燥等现象较为普遍;三是社会组织成员的认知出现偏差,社会组织的成立必须植根于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的发展壮大也有赖于工作人员的公共努力。一般社会组织成立之初,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善,社会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热情度较高,但伴随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增多,组织自身的价值目标虽在,但社会组织成员之间对组织的前景堪忧,部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也逐步降低,这最终会影响社会组织的活力的激发,阻碍社会组织服务功能的发挥。[5](P5~11)

第二,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混乱。社会组织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融合的重要力量,是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支撑,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当前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混乱现象较为普遍:一是部分社会组织的独立性缺乏,更多地依赖于政府和市场,无论是从章程的制定、人事权和日常决策权,还是内部的运行机制、奖惩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都更多地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决策行事,毫无自主权;[6](P17~18)二是社会组织内部职能划分不明,部分社会组织成立时并未注册登记,成立后并未明确进行职能划分,业务章程过于简单,没有规范的运行程序,社会组织自身的业务执行能力较差;三是社会组织的监督机制缺乏,社会组织的有效运行需要内外合力的双向监督,但就目前的状况看,社会组织对外的透明度不高,群众监督、同行监督的力度不够,社会组织内部也未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社会组织的监督工作严重不足,进而影响社会组织价值目标的实现。

三、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的出路

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收入水平并间接转化为人力资本水平和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社会组织等困境,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创新教育内容,努力优化社会组织,进而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促进行动实施的关键,更是促进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进程中出现的思想观念匮乏的困境,必须从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两方面进行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

第一,企业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企业领导要认真学习党中央文件的新精神,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认知能力,明白为员工投资就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投资的道理,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培育企业自身和员工工匠精神的意识,并将工匠精神下达到各层主管。而企业各层主管更要积极学习党中央及企业领导的思想精神,认真聆听领导的教诲,把工匠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日常工作的管理过程,落实到一线产业工人的身上,注重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上对员工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做工匠精神的引领者和传播者,为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员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并领会工匠精神,企业主管要注重开展工匠精神的宣传工作,利用日常闲暇时间播放纪录片、宣传片、广播等,动员员工自发上台进行演讲,并定期上交学习心得;二是让员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落实工匠精神,要求员工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态度认真,对每一个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并构建企业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和职位提升,以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应提高自身的自觉性,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的技能水平、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纯粹的个人品德,可以间接转化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加快其城镇融入的步伐。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必须提高自身的自觉性,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此可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提高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论坛、QQ等新媒体,认真阅读工匠精神的相关文章,观看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宣传片等,享受新时代给予农民工的便利条件,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争取早日养成高尚纯粹的品德;二是提高实践操作的自觉性,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重视工匠精神理论方面的学习,更要注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要不怕苦、不怕累,要“干一行爱一行”,要在工作中敬职敬业、思想上追求卓越,争取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养成精益求精的技能水平,从而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最终过上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正如十九大农民工代表谭双剑所说:“我们农民工遇上了好时代,虽然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但只要肯吃苦、实干,怀揣梦想,都有成功的一天。”

(二)大力创新教育内容,助推工匠精神的培育

创新教育内容是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关键,更是助推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针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进程中出现的教育内容贫乏的困境,必须大力创新教育内容,重视产教融合和兴趣培养。

第一,重视产教融合,避免教育内容空洞化。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这类人才本身具有鲜明的职业化、实用性等特征。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紧密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争取做到学有所用、专业对口,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避免教育内容空洞化的有效方法,但产教融合要求不仅要重视企业的生产,更要做好学校的教学,坚持“生产中教学”与“教学中生产”相结合,为此必须做到:一是注重在生产过程中的教学,可实行校企合作,双方签订合同,由企业派高层主管、熟练工人等留校做兼职教员,亲自率领学生进行实操演练,而校方则对留校教员委以高额的薪水,使其摆脱后顾之忧,能有充足的精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校方必须提供专业化实习基地,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生产,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增添更多实践性科目,注重对受教育者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7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认为教育内容理论知识较多,用处不大。因此,除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外,教育工作者自身更要树立教学的实践意识,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注重对受教育者实操能力的培养。

第二,重视兴趣培养,避免教育内容乏味化。职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能够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性、矛盾性、新生代等特征,必须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期待,为此,职业教育必须从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兴趣培养开始,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增加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时代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教育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可紧密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兴趣、特点和需求,适当增添富有趣味性的内容如社交、礼仪、养生等,以此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形式可以说是教育内容枯燥的一个重要“助推”力量,职业教育应摒弃传统“满堂灌式”教育,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如播放记录片、电影、宣传片,召开“优秀员工经验交流大会”、“先进模范专题讲座”,以此来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工匠精神;三是创新教育平台,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育平台一般都局限于教室等固定场所,但因其机动性差而收效甚微,为此必须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论坛、QQ等新媒体,搭建虚拟网络学习平台,定期召开座谈会并推送优秀文章以便大家共同学习,努力营造一种“我想学习、我愿学习、我爱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努力优化社会组织,加快工匠精神的培育

优化社会组织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积累的关键,更是加快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针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匠培育进程中社会组织缺乏的困境即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弱化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混乱,必须强化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第一,强化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服务功能本应是其首要功能,但目前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服务功能弱化的现象,为此必须努力实现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由弱到强的转变,可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要自我定位准确,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特别是在处理与新生代农民工有关的事务上更要有耐心、有礼貌,并积极开展有关工匠精神培育的活动,为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要努力塑造专业化服务队伍,可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工匠精神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争取把自身打造成为一支专业化的精英队伍;三是社会组织成员要矫正自我认知,树立良好的心态,在面对困难时不要悲观失望,要对社会组织的前景充满信心,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社会组织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社会组织的良性健康发展。

第二,健全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当前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较为混乱,特别是与新生代农民工有关的社会组织,主要表现为社会组织的主体性不明、社会组织的职能划分不明、社会组织的监督机制缺乏,为此必须大力健全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可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明确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政府,要赋予社会组织更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独立进行组织内部的人事罢免、章程设置和机制构建等,同时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努力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二是明确划分社会组织职能,政府要加快《社会组织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制定,从法律层面规范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职能、权利与义务等,使社会组织做到有法可依,[7](P168~169)同时社会组织要积极行使自身的权利,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明确组织内部的职能,努力做到有法必依;三是要构建社会组织监督机制,实现社会组织内部事务公开,增强社会组织运行的透明度,并设立标准化的评估机制,以方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此外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更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自我监督意识,增加社会组织的公信力,进而构建起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自我监督相结合的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四、小结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一线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实力的显著增强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自身的获得感并未得到满足,其市民化的进程更是步履维艰。而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在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的同时,间接转化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融入的步伐。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身处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应该努力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争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大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争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1] 林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困境[J].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科版),2014(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10).

[3] 胡建雄.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

[4] 谭明,方翰青.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心理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5] 杨丽,赵小平等.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6).

[6] 吴春.社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济南市为例[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

[7] 吴正金.社会组织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0).

猜你喜欢

新生代工匠农民工
90后大工匠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工匠风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工匠神形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