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研究
2018-04-03黄芹
黄 芹
宁德师范学院,宁德 福建 352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对新时期全面法治普及宣传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依法治国理念和法治普及教育的时代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巩固大学生思想战线的主要阵地,法治宣传和教育必然成为思政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运用国家政策导向对大学生树立法治精神和普及法治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必然要求。纵观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关于“三进”工作研究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三个代表“三进”工作、科学发展观“三进”等方面都有学者进行相关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进”工作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当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的时代背景、内在要求、价值内涵、实践策略等方面值得认真剖析和研究。
一、当下高校思政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的时代背景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际国内新形势,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构想。“四个全面”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起到基础性保障作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化认识。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看,法治建设和高校法治教育一直是我党高度重视的政策内容。法治是目前公认的现代国家治理的最佳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实践体系提升到国家战略角度,同时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因此,新形势下,中国高校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和造就一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应有的教育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极大成就,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大幅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现代化中国逐渐走向各方面的极大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自由和秩序等核心价值的诉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法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方针策略,是国家治理的制度保障,而法治素养是现代社会成员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道路模式,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攻坚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针策略,是党中央立足于时代发展需要提出的,需要全国人民树立基本的法治意识,具备基本的法治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巩固思想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目前,当代不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目标任务等方面存在较多认知误区。西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也逐渐影响不少年轻学生。中国应该怎样走、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教育任务,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高校能否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阵地,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合格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担负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完整的法治知识、法治理念和法治行为习惯,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的全面启动,反映了新形势下中央高层顶尖设计对高校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引领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中央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情况下作出的引领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久治安。”[1]这一回答就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性的明确指示。因此,在依法治国的时代召唤下,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进”必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实践目标。
二、高校思政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我国法治建设正确方向,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回答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问题,即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原则,也是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提出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为指导
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是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指导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才能建立起科学的法学。因此,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保持严格界限。当下开放多元的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阵地呈现多元复杂状态。青年大学生思想活泼,接受信息渠道多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接受也呈现极为复杂的心态。因此,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维系马克思主义思想主阵地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进”工作的根本原则。因此,对待多元的思想形势,“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要坚持尊重个人信仰,同时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以期达到人们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统一。”[2]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学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历程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中,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才能不断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才能有效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至上,在法学教育中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使高校的法治教育宣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基本立场。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应该有开放创新的学术视野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是经得起历史和现实检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法学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在同各种思潮碰撞交流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是一个开放、发展创新的实践历程。因此,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保持发展创新的视野。具体来说,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指导的前提下,“做到合理扬弃、科学借鉴,做到既要遵循人类法治文明法治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既要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法律文化传统,又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的法律文明成果。”[3]因而,高校教师在社会主义特色法治教育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同时,也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和交流,充分保持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现实生命力。
三、高校思政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的时代价值
从根本上来说,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思想阵地的重大举措。高校思想政治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就是运用我们党坚持经常性教育,推动青年大学生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从而更加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进步和胜利。
(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是具备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教育战略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一是针对中国传统封建主义的人治和专制理念,二是针对“左”的政治理念,三是针对资本主义的法治理念。[3]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和世界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法治宣传和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封建主义人治专制、“左”的政治理念以及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界限。要在互相比较中以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教育学生,使得大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既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又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坚持法治理念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用正确的法治教育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充分确保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二)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的现实必然性
十八大作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思想,是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作出的引领我国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有其深刻的必然性,在推进维护社会和谐、促进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建立现代法治文明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另外我们应该看到,当下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利益多元、思想多元交流的时代,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非常艰巨,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依法治国的社会呼声日趋强烈。从国家治理的上层来讲,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稳定。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法治理念的理解和接受渠道复杂多样,高校法学教育思想阵地也面临多方面思潮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进”,以科学正确的法治教育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充分维护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成为时代重要的现实课题。
(三)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有关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重大问题,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下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贯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也是全体人民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具体化为若干理念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付诸实践。发挥高校思想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教育,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进”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理论成果,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超越,是保持当今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通过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采取的具体策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立场,认识国家前途和自身的社会责任,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民族信念贡献力量。
四、高校思政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的实践策略
当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需要不断提高法学教育水平,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让法治教育理念深入各级各类法学教育课堂。利用多种教学形式,使教育者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高度重视法学、法律教师和人才的培养,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一批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高校法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4]高校思想政治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三进”工作需要在多个层面积极展开。
(一)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教材的实践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课堂和进头脑的基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材修订理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编写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其内容全面反映并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特别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刻背景与重大意义。以教材优势带动学科发展,整合学校师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教材建设,丰富教材内容,融入易于为大学生领会的法治教学素材,培育和构建法治理念。从实践出发,建构中国本土化的教材话语体系,形成具有学科优势的中国特色法治教育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材既要把握大政方向,同时也要注重学术性、通俗性和专业性的有机统一。做到以理服人,以生动的事实和法治案例教育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时代意义。高校党委要对教材选用进行整治把关,组织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使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念统一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二)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课堂
法治理念进课堂主要包括如何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深、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法治观教育教师队伍;采取什么方法、形式把社会主义法治观传授给学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当今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入是必然趋势。当下大学生除课堂学习外,大量网络信息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巨大。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课堂取得实际成效,更要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导向作用,以问题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思政课堂多媒体和微课程建设。针对网络各种信息,有效进行解疑释惑,做到把网上的舆论导向和课堂思想政治导向工作结合起来,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课堂,必须注重课堂内和课堂外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聘请校外专家和法学专业人士教学,将法治理论落到实际案例中,等等。
(三)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头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学生头脑就是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内化为内心信仰,引领广大学生融入中国梦理想,争做社会主义法治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使得高校成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孵育基地和示范高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头脑,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深化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吸引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讨论,终身受益,深入领会,端正政治立场,提高思想辨别力。同时提升教师主体的引导作用,教师自身要提升学术水平和政治觉悟,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代发展要求,以自身的专业水平,努力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充分当好大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向导。
[1]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10-28)[2017-01-25].http://www.s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28/c111301 5372.htm.
[2] 张光博.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 董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辅导百问[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 刘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