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审美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

2018-04-03庞桂甲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感性理性价值观

庞桂甲

(1.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2.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以学校师生的精神体验和情感享受为主导的校园感性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审美环境文化、审美活动文化和审美人格文化等。简言之,校园审美文化是具有审美性的校园文化。校园审美文化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审美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因此,深入研究校园审美文化的科学内涵和教育价值,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的实践路径,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性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校园审美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独特优势

在校园文化中,校园审美文化是一种最全面最丰富的感性文化,是最高层次也是最深层次的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最直观最准确的反映。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更关注校园文化个体的精神体验和感性生存维度,对于现代社会和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工具化、功利化偏向是一个有力的纠正。校园审美文化是校园文化内部最具渗透力和泛化色彩的子系统,无法与校园文化其他部分分割,它也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和感性的文化子系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们,因而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与其他的教育形式相比,校园审美文化能够实现以文化人与以美育人的统一、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一)实现以文化人和以美育人的统一

校园审美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审美现象,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内在统一的特点。人文性和审美性是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是价值的载体,校园审美文化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校园审美文化是一个学校历史底蕴和人文底蕴的感性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和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具有深厚的人文性。人文性体现在校园审美文化始终关注人的感性生存、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校园审美文化的人文性为其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提供了可能。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往往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涵养。在有些高校中,由于专业分得过细、过早,人文通识教育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现状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样培养的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强,却缺乏应有的人文涵养。校园审美文化的人文意蕴有助于克服当下教育领域中出现的工具化、功利化倾向。校园审美文化教育以文学和艺术活动等为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校园审美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审美现象,无论是在校园审美文化的创造过程中,还是在欣赏过程中,人们都能得到美的体验。审美性体现在校园审美文化同样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愉悦性、超功利性等审美特征,校园审美文化的审美性为其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提供了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2]因此,兼具人文性和审美性的校园审美文化能够实现以文化人和以美育人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实现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

校园审美文化的教育具有感性教育功能。感性教育是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触发人的感官、激发人的情感、开启人的想象,最终触动人的心灵,达到育人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简言之,感性教育通过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感性之维而实现育人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普遍性和理性的维度。然而,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却不能仅仅关注其普遍性和理性的维度,而无视人们的个体感性生命存在和价值关切,因为核心价值观同样尊重人们的个体生命存在和个人价值关切,其普遍性维度与个体性维度,理性维度与感性维度是内在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离不开理性认知与感性认同的结合,仅仅着力于价值观教育的理性维度,而忽视价值观教育的感性维度,难以真正实现价值观的认同。校园审美文化的教育则能突破这一局限性,因为审美活动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实现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桥梁。校园审美文化体验和创造活动是一种感性的体验活动,蕴涵着很多感性的因素,但它同样离不开理性的支撑,理性融于感性之中,认识寓于形象之中。“审美欣赏则需要有形象的感受、活跃的想象、情感的体验和理智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走入美的境界,从中获得感官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3]在校园审美文化体验中,校园审美文化的教育实现了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

与成年人趋于理性思考的人格状态不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拥有敏锐的感性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往往通过感性的棱镜来透视生活和人生,但是他们的感性之维也更需要价值引导。校园审美文化对学生感性之维的塑造是通过学生的审美体验实现的。体验不同于单纯的理性认知,它包含着人的感性维度,蕴含着主体的价值关切和情感认同,并通过价值关切和情感认同潜移默化地强化了理性认知。可见,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仅仅偏重理性的认知不同,校园审美文化在教育过程中更注重主体的感性维度,生动活泼的审美形象往往具有深入灵魂的效果,这是一般理论教育难以企及的。

(三)校园审美文化可以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在大学校园审美文化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界限是模糊的,学生在这里既可能是被教育者,也可能是教育者,他们创作的审美文化作品,只要是精品,也能对其他同学和老师起到教育作用。校园审美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引导和学生主创的统一,在校园审美文化的德育过程中,既有学校和老师有意引导的因素,更有学生自我创造的因素。因此,学生在体验和创造校园审美文化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统一,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同时,学生在接受审美文化熏陶的过程中,虽然是立足于自身的审美体验,但是他们面对的审美对象已经有学校和老师引导的贡献。当然,学校和老师在审美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是通过间接或不在场的方式发挥的,这与一般的课堂教育又有所不同。校园审美文化教育的这一特点,既能发挥学校和老师的价值引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校园审美文化建设既要发挥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优势,在学生的审美文化创建活动中积极引导,提供价值导向;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审美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审美活力和创造智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性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艺和审美在价值观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4]23习总书记的讲话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既是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的审美反映,也是大学生精神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审美表达,它是连接广阔的社会生活、丰富的校园生活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审美纽带。因此,通过校园审美文化体察大学生的情感动态、塑造大学生的感性之维、提升大学生的价值之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性建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致思取向。

(一)以审美教育融入价值教育的展开

审美价值观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且能够广泛影响价值观念体系的其他部分,这使得审美教育在价值建构中具有特殊作用。文艺和审美在青年人的价值观构建中的作用更加值得注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4]8习总书记对文艺育人的重视正是基于文艺和审美对年轻人精神世界的强大影响力。青年大学生仍处于人生的青春期,虽然他们已经开始拥有较明晰的自我意识和理性反思能力,但是他们更拥有敏锐的感性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对偶像的崇拜,对爱情的向往,对新事物的好奇,对美好的追求,都是异常的强烈。

与此相应,他们往往更愿意通过对丰富多样的审美文化创造的价值世界透视生活、透视历史、透视人生。李西建认为:“审美文化,尤其是以表现明确社会价值内涵为特征的审美文化(如电影、戏剧、小说等样式),往往能以自身明确的社会意义与人格模式潜移默化青年人的主体人格,促使其在自觉接受过程中,依赖自身的能动选择,把这些人格价值内涵进行新的转换,从而获得一种认识上的理解和精神上的深刻启迪。”[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要注重青年人的这一身心特点,通过校园审美文化的审美功能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性构建。与理论教育和道德说教相比,校园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感性文化在培育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时更具有优势,更具有潜移暗化之效。

(二)以审美理想引导价值理想的树立

审美理想与价值理想具有内在同构性,价值理想的树立总是要通过审美理想的引导和塑造,因为它不能通过外在的强制而实现。审美理想不仅在价值理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是价值理想形成的前提,“我欲”与“我悦”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也要注重审美性的发掘和提升。莫·卡冈认为:“只有当个性在完成某种行为时不仅认识和感受到这种行为的道德必要性,而且感受和认识到这种行为的美或者崇高,他的行为才是深刻固有的。”[6]审美理想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审美对象美的规定性的评判,也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评判。对于人们来说,什么是丑、恶,什么是美、好,只有在审美理想的衡量下才会变得明晰。奥夫相尼科夫认为:“审美理想起着人和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的明确的现实目的、动因的作用,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成为行为及确定审美价值和意义的根据。”[7]稳定的审美理想一旦形成,就不仅仅为人们审视审美对象的美的规定性提供了一把评判的尺度,更为人们审视整个现实世界提供了一把评判的尺度,从而促进了价值理想的生成。

在校园审美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象,借助栩栩如生的审美形象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理想,为他们的价值选择和现实行为提供一把“尺度”。

(三)以审美文化涵养价值文化的生成

校园价值文化是校园价值观念体系的现实化,稳定的校园价值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师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一个学校的价值文化和审美文化息息相关,互相影响。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审美文化也有助于文明和谐的校园价值文化的生成。

校园价值文化呈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内涵上它都不是与社会绝缘的,使得校园价值文化的内涵也体现了社会化色彩。校园价值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它广受社会大众文化的洗礼,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校园价值文化的构建。大众文化对校园价值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为校园价值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社会滋养;另一方面,大众文化本身也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一些消极文化也有浊化纯洁、俗化高雅、销蚀价值的负面影响。大众文化的一些功利性、低俗性和感官娱乐性倾向会销蚀校园价值文化的人文性、高雅性和理想性,进而导致大学生价值理性的消解。更重要的是,青年大学生是大众文化的最活跃的审美主体,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而大众文化中的消极文化导致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得到放大。而价值理性对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具有根源性的意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忽视价值理性的销蚀对青年人的消极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审美文化引导校园价值文化的生成,重树价值理性,就十分必要。审美活动具有超功利性和理想性的特点,这有助于克服当前大众文化中出现的功利性和低俗性的弊端,它通过更为高雅的、更加符合人的本质需求的审美文化来引导和丰富校园价值文化的构建,重新恢复价值理性在青年人心理结构中的地位,塑造胸襟开阔、理想远大、心地仁慈的理想人格。黄卫星认为:审美教育能够教育人们形成一种非异化的认知模式,“审美教育的这一价值建构的过程,并不是结论的重复和概念的重申,而是通过以艺术为代表的审美客体,提供(审美)价值构建过程中的非异化认知模式。”[8]35-36非异化认知模式的形成,能够使得人们超越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眼光,以富有理想性和价值内涵的眼光来审视人生和世界,“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能够培养胸襟开阔、目光长远的现代性人格;审美对话中移情和想象的活动,能够帮助鉴赏者用推己及人的角度对待事物,并且形成仁慈和宽广的胸怀和心地;审美活动中主体间对审美对象的共同占有、交流和馈赠,能够形成无私的胸襟和合作的精神;审美对话和交往揭示了审美对象对人的世界的深刻描绘和展示,能够培养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和包容的心态……”[8]155总之,通过挖掘校园审美文化中的理想美、精神美、环境美和艺术美,培育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价值文化,重塑现代人的价值理性,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审美化途径

一种意识形态或价值体系要想得到社会最广大人民的认同,必须以民众自愿接受并且乐于接受为前提,靠外在强制无法构建主流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如果意识形态想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它就必须是快乐的、直觉的、自我认可的。一言以蔽之,它必须是审美的。”[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想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也不能忽视自身的审美性维度。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往往注重政治性维度,而忽视了审美性维度;重视强调普遍性和理性的一面,而忽视个体性和感性的一面;重视课堂教育,而忽视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的熏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注重通过对学生日常感性生活的关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到学生的日常审美环境中去,融化到学生的日常审美实践中去。我们对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教育功能的关注,改变了传统价值观教育思维和实践中的固有模式,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性生成。

(一)走出课堂教育的狭隘场域,走进学生生活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往往局限于狭隘的课堂教育,而对课堂之外的生活世界关注不够,这既导致了过去的价值观教育忽视了生活的视阈,也导致了学生生活世界价值观教育的“空场”。发挥校园审美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上的作用,首先是大大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空间,从狭隘的课堂教育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显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的教育渠道。

校园审美文化是教育学生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但是与一般的教育方式不同,校园审美文化既是教育学生的介体,也是教育学生的环体。校园审美文化首先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介体,教育者可以通过校园审美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同时,校园审美文化覆盖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离开校园审美文化的环境和氛围,这使得校园审美文化具有环体的特征。一般的教育方式总是以有限的方式进行教育,而审美文化广泛渗透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它以一种整体性的方式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青年大学生在校园审美的体验和创造中,运用的并不是某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综合运用他们的身体感知、情感体验、理性反思和道德评判等多种人性能力。在校园审美文化的教育中,大学生的身、情、知、意等多种能力得到全面释放和协调发展。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重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在构建宿舍文明、食堂文明、校园文明、课堂文明的过程中,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力度,以生动活泼、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观。

(二)改变传统单一模式,丰富培育的手段和渠道

校园审美文化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使得校园审美文化的教育突破了单一的模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也呈现出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的特点。校园审美文化不仅走出了狭隘的课堂教育场域,也大大丰富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手段和渠道。一方面,校园审美文化本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载体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这是单一的讲授式教育无法比拟的。文艺晚会、艺术展览、艺术课程、影视展播、校园音乐、文艺宣传栏、学生活动海报、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校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校园环境布局以及大师级人物的审美风范等等都可以成为校园审美文化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审美载体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形式和载体。另一方面,校园审美文化的教育改传统教育单向威权式的模式为平等互动式的模式,在这里老师和学生是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的,大大拉近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距离。如前所述,校园审美文化教育还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校园审美文化教育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界限是模糊的,每个人都可能是教育者,每个人都可能是受教育者。一幅学生的文艺作品,可以让包括老师在内的很多人深受教益;一场文化活动,教育的可能是观众,也可能是表演者自身。这种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也是突破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校园审美文化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教育上的优势,通过形式多样、富有价值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因此,在校园审美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校园审美文化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艺形象中,借助栩栩如生的审美形象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在审美体验中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理想,进而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从而重新塑造他们的价值理性。

(三)转换偏重理性的传统思维,关注感性维度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注重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的阐释和灌输,缺乏对学生个体感性生命的关切。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特别是政治功能、社会功能被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目的,而与个体的生命及其生活的意义价值无涉,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是一种让受教育者被动内化的社会化活动。”[10]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培育学生的理性之维,也要关切学生的感性之维;既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化维度,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性维度。同样,只有理性与感性不偏废、社会化与个体性统一,才是真正把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丰富内涵。因此,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关注教育对象的个体性和感性维度,使他们成为“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11]。

校园审美文化的教育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内心理想力量的培育和塑造,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培育健康向上、文明和谐、高尚优美的审美个性。校园审美文化首先是一种校园感性文化,它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和感性体验,通过触动学生的感性生命来实现价值关切和认同。与理性教育强调理论的抽象、概括和分析不同,校园审美文化的感性教育更强调设置情景,强调创设氛围,注重熏陶渐染,注重个人体验,它把理性知识蕴藏于感性活动之中,把观念意识体现于直观形式之中,把核心价值理念渗透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之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的感性维度,发挥校园审美文化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的特点,高度重视校园审美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文艺晚会、艺术展览、艺术课程、影视展播、校园音乐、文艺宣传栏、学生活动海报、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传播核心价值观,让同学们在审美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同时积极改善校园审美环境,注重具备审美特质的人物事迹的宣传和教育,通过美的环境和美的人格来引领学生积极向上,通过审美理想的引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育目的。

总而言之,校园审美文化使每个人参与另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和情感世界,能够以特殊的灵敏和充满诗意的热忱理解世界、理解他人,在这种精神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变得更加丰富,感性变得更加丰满,心灵变得更加包容。如果在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能够把形而上的、理性化的和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的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的、具体的、感性的审美实践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审美文化创造和体验中,就能够实现学生的日常感性生活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实现学生的审美实践与价值观教育的统一,最终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性生成。

猜你喜欢

感性理性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