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地理视阈下的陈孚广西纪行诗

2018-04-03张建伟

关键词:岭南气候广西

张建伟, 田 倩

(山西大学 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元朝与周边各国有着广泛的交往,使臣以诗文的形式记录了出使途中的见闻。其中以出使安南最具代表性,大量的使臣写有安南纪行诗文,陈孚是其中存诗最多的。陈孚,字刚中,号笏斋,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四库全书》所收《陈刚中诗集》共三卷,卷二《交州稿》在中越交流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世祖命令吏部尚书梁增出使安南,陈孚以翰林国史院编修摄礼部郎中为副使*参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陈刚中诗集》提要部分。,他一路写诗,这些往来安南途中所作的诗均收入该集。

目前关于陈孚《交州稿》主要关注的是陈孚出使到安南之后所写诗歌*主要有汤开建《元代安南诗辑校》(《元史与民族史研究集刊》第十四辑,南方出版社,2001年版)、刘玉珺《越南使臣与中越文学交流》(《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王皓《陈孚<交州稿>与元代的中越文化交流》(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张建伟《从元代安南纪行诗看中越文化交流》(《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9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版)等。,未能涉及他在元朝境内的诗作,而这是《交州稿》中的主要部分,包括了从北京到广西的各个地区。其中陈孚印象最深的是广西地区,在此地他书写了19首诗,这对于研究广西的地域文化、气候等因素对诗歌创作灵感的激发等问题很有意义。本文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诗歌描绘的广西地理、气候、风俗等状况,探究这些因素与诗人创作之间的关系。

陈孚出使安南从大都(今北京)顺承门出发,经过中书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省到达安南,跨越今天的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六个省市。陈孚在《交州稿》中将其出使过程中所见到的自然人文景观都用诗歌记录下来,读其诗便能感受当时由北至南的景色。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陈孚出发时间是秋季,路途中经过了由暖到寒的天气变化。出发时在大都是“华表亭亭柳堤”(《过卢沟桥》)[1]627-637*以下所引陈孚《交州稿》中的诗歌皆出陈孚,《陈刚中诗集·交州稿》卷二。,柳树还是枝叶茂密,风吹拂堤;至易州已是“驿亭疎雨古槐秋”(《易州》)秋寒之气尽显;过临洺驿是已经是大雨雪,诗人在题目中用“寒甚”来形容;到河南开封石假山中便已“古槐叶黄陨”(《石假山》);到达蔡州时诗人看到的景象是“大地吹如银浪涌”(《蔡州至马乡遇大雪有作》),可以看出此时正下着大雪,天气已经渐渐转寒;至湖南观潇湘八景时陈孚看到的是“冷光泫清露”(《洞庭秋月》)、“渔翁寒欲归”(《江天暮雪》)、“水寒夜无人”(《平沙落雁》)的景象,表现出深秋之时湘江流域的美景。再往南走气候则出现了变化,由于纬度的原因,虽然已进入冬天,但很多树木依然是青翠繁茂,风大雨大却极少见雪,有着“暮冬气候三春暖”(《邕州》)的独特景象。作为浙江临海人,陈孚对西南地区——尤其是广西的地理、气候与风俗最为敏感,他的纪行诗中记叙了自己的所见所感。

一、 广西的气候

陈孚在行进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西南地区景观,首先是瘴气。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四时常花,春夏雨淫,瘴气多发*参见胡虔编纂、谢启昆所修的《广西通志》中对广西气候的介绍。,而陈孚家乡在浙江临海,地处平原,虽全年气温较高,但四季分明,有冬夏之分,大异于岭南地区,初次接触这些景观的陈孚在广西地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瘴气是岭南地区常见的情况,清代胡虔编纂、谢启昆所修《广西通志》中记载:“两广自是而南,皆瘴乡矣。瘴者,山岚水毒,与草莽沴气,郁勃蒸蒸之所为也。其中人如疟状,治法虽多,常以附子为急须。春曰青草瘴,夏曰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2]2701陈孚在宾州便遇到“酸风不可耐”“瘴雨飞为尘”(《宾州》)的恶劣天气,不仅是瘴气,岭南大风天气也足以折木覆屋;在三花岭也有“黄茅青草瘴,黑质白章蛇”(《度三花岭》)的情景,诗人在此之前满目皆是平原地区的清风微雨,即使是在北上大都的途中,也没有如此怪异的天气,所以对于在岭南遇到的毒瘴和大风天气,陈孚不仅感到气候恶劣不堪忍受,还有一种非常陌生的感觉,这样便激发了他的内心,使得其在此处留下了这些诗歌。

其次是气候。特殊的自然环境会激发诗人的诗兴,陈孚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市)便有“暮冬气候三春暖,家家榕树青不凋”(《邕州》)的审美感受,诗中描述的是邕州的气候状况,当时已经进入冬天,这个季节在陈孚的家乡台州临海都是低温少雨,寒冷干燥,更不用说是北方地区,是不会出现温暖如春的景象的,此时陈孚所见所感确实无异于暖春的气候,而榕树也是岭南常见的植物,像冬青一样,榕树冬季仍翠绿繁密,且枝条错综复杂,垂到地上便会生根,这些新奇的气候和环境开拓了诗人的眼界,同时将它们记录与诗歌,也让诗人自己的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二、 广西的地理

广西北至怀远,与湖广,贵州相接,东至梧州,南到博白,都和广东相接,西到太平,与贵州、云南为界。*参见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五《地理志》。全境多山,西北尤甚,多数是高峻险要的山峰,很少有蜿蜒平缓的山脉。作为一个生活在平原地区很少接触险峻陡峭山峰的诗人,陈孚在苦于路途艰险的同时又惊叹于这种地势的壮观巍峨,他写了很多诗来描述自己在广西看到的崇山峻岭。其中陈孚在《磐石山》中写道:“悬崖千仞铁崖嵬,势似飞虬捲海来”。磐石山位于全州往西三里,山中有泉,山下是螺江。两峡壁立千寻,下临寒潭,澄澈无底。这样的悬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清潭构成了“飞虬卷海”之状,陈孚在这样俱是悬崖的山中前行,阻力可见一斑。然而诗意与现实总是很矛盾,诗人还在感叹如此壮观的景色,下一刻便陷于无法前行的困境之中,所以诗中还有“马蹄不敢蹴青苔”一句。接着陈孚在过八十里山时又写道:“上山如井下如梯,乱石嵯岈割马蹄”。八十里山位于全州城北八十里,高峻峭拔,比其他山更陡更险。元代傅若金就用“绝天绵延开险阻”之句来形容这座山,陈孚对于这样的山路只一句“正是行人行不得”,便将山的陡峭之势完全凸显出来,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陈孚面对的是一座怎样的山。除此之外,陈孚还写了“悬崖插天千尺余”的七星山,“绝壁三千丈”的三花岭等众多直插云天的高峰。陈孚所见广西境内众多的山皆是此状,唯桂林山在险的同时,给诗人秀的感受。桂林的山多是平地拔起的,不是单独的一座山,而是群峰遥列,端庄峻秀,在夕阳下如仙境一般美丽,陈见恰巧见到这一番景色,感叹自己是“三世眼根修得到”(《灵川县观桂林山》),才能看见如此惊艳的风光。

除险峻的山峰之外,广西还有很多岩溶地貌,陈孚诗中就描述棲霞洞“白乳滴结色雪如,伏翼倒悬啄瓊琚”,写水月洞“铁崖万仞,鬼斧所凿”。棲霞洞位于七星山,距桂林城三里,洞穴有石门,清泉绿水从其中流过,怪石嵌空,洞内两壁石液凝冱、玉雪晶莹,洞内的钟乳石非常漂亮,是非常典型的溶洞。而水月洞是在漓山脚下,顶高数十丈,形状似一个正圆,看上去像一个大月轮,有江水贯穿洞中,徐霞客认为“水月”之名由此而来。在诗人过去的视野里是没有这些独特美景的,所以当陈孚看到这些溶洞时被深深吸引,触发了诗人的审美感受,直至“日之夕矣”才离开,而后便花大量笔墨将其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些奇异的景象丰富了其诗歌内容。

三、 广西的风俗习惯

地域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也会导致风俗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岭南地区更是由于山岭的阻隔与外界交流较少,受其他地区影响较小,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再加上不同寻常的气候环境,岭南一带的风俗与生活习惯也都呈现出了独特的一面。比如在北方立期为市,称为集,而岭南则称市为墟,并且在市中行走做买卖的多是妇女,岭南妇女多不缠足,担负着各种物品赤脚在市中行走,这一景象在其他地方是不会看到的,虽然当时元朝已经建立,但宋一代的遗风仍然存在,在中原及南方其他地区妇女缠足仍然盛行,更不可能赤脚行走,所以陈孚在诗中特别指出“野妪碧襦裙,聚虚拥野外”(《宾州》)、“蓬头赤脚无铅粉,只有风吹锦带开”(《思明州》)。柳宗元也曾描述过岭南“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入”(《柳州峒氓》),陈孚与柳宗元的诗歌所描写的场景十分相似,妇女赶墟用笋皮包裹米和盐进行交易的景象是岭南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相对来说,陈孚诗中描写的思明州位置更加偏远,接近交趾,民风纯朴,所以诗中描述当地妇女蓬头赤脚,不着铅粉的情景迥异于中原与江南。除此之外,生存环境不同,生活习俗也会随之而受影响,陈孚路过邕州时看到“两江合流抱邕管”(《邕州》),随后便有“万家冢上蛋子眠,三公亭下蛟人泣”(《邕州》)的场景,邕州呈两江合抱之势,而生活在此地的人们便利用水利之便谋生,有很多人家都居住在船上,从事渔业和运输业。陈孚在邕州还有“槟榔口吐腥血红的”描写,可以看出槟榔是这一地区非常常见的水果,宋人张栻《知静江府奏议》中记载,食用槟榔时“用水调砚灰一株于萎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赤水一口,而后啖其余汁。不拘贫富长幼男女,自朝至暮,宁不食饭,惟嗜槟榔。”[2]2773所以陈孚的诗中吃槟榔会有“腥血红”这一奇特的反应,气候与环境的差异使得物产也有所区别,从而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影响到诗人的诗歌内容。

自然环境对创作的影响很大,但人文地理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湘山寺无量寿佛》写的便是陈孚在湘山寺所看到的景色。元代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对佛教也很尊崇,所以佛教的发展并没有受到朝代更迭的影响,湘山寺的无量寿佛信仰也依然兴盛。湘山寺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湘山,里面供奉无量寿佛。据康熙《湘山志》记载,当年全真游历至泉州县,登上湘山眺望,见其“五华环绕,三水汇流,左有袜孟山,右有圣禅岭,中卓巧然”[3]20,于是在此修习。湘山寺无量寿佛信仰始于唐而兴于宋,宋代徽宗、高宗、宁宗、理宗四位皇帝对湘山寺进行了五次敕封*徐泌、谢允复所撰《湘山志》中提到湘山寺无量寿佛信仰的发展过程。广西民族大学赵丽硕士学位论文《全州湘山寺寿佛信仰研究》也有较详细的说明。,可见其在全州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力,而且湘山寺周围峰峦起伏,环境幽深,有着浓浓的佛学气息,陈孚出使恰路过此地,置身其中,真实地接触到这一极具影响力的佛寺,感觉山间草木生物都受到感染,自己也沉醉在其中,沉醉在这清净潇洒的环境之中,一时间忘却了一切。当苦于环境陌生和行程紧张中的陈孚看到这样一处宁心净气,如梦如幻的去处,自然有诸多感触,将其诉诸笔端便成就了这首诗。

广西走入诗人的视野始于汉代,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文化联系较少,唐以前诗人很少在此地留下诗歌,直至唐代此地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唐人对于岭南的感觉首先是远,当时进入岭南被当成一件人生大事,而岭南的环境也呈现出与中原地区不同的特点,唐人诗中经常写岭南冬日不雪,物华依旧,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又由于瘴疠对岭南产生一种恐惧,大多数唐人更是认为其文化背景也不同于中原地区,来到此地的人大多是被贬谪至此,所以唐人留下的有关广西的诗歌多是讲述此地的遥远艰险和不适宜北方人生活的环境。至宋代也有一些描述广西的文字,从宋人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广西地区文化落后但人人能歌善舞,宋代重视本地州学,教育事业在此得到发展,但由于水土不良,地域荒炎,很少有外地人进入此地,与外界交流较少。*程民生所著《宋代地域文化》提到宋代各地风俗特点,对广西地区的气候、风俗和文化状况都有所介绍。而元代幅员辽阔,文人有机会通过出使、随军出征、外出作官、漫游等形式,饱览各地景象,陈孚便是奉命出使经过广西,在此留下了很多有关广西地区的资料,而此地的环境同时也影响着诗人的诗歌内容与风格,广西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人们认识。

四、 诗人游历与诗歌创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4]693钟嵘的《诗品序》中也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勰和钟嵘都认为人的情感会受到周围景物的激发喷涌而出,继而会体现在其作品中,而新的气候、景观都会带给文学家很大的反应,或新奇,或陌生,或恐慌*曾大兴在其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的《气候(物候)的差异性与文学的地域性——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中提到文学与气候的关系,认为文学家的情感是随着物候的变化而变化的。。陈孚过邕州时看到的是“暮冬气候三春暖”(《邕州》),到达邕州已经是冬天,然而并没有一丝的寒冬之气,各家各户种植的榕树依然青葱依旧,门前桃李花开,如在春日。七星山是“悬崖插天千尺余”(《七星山玄元楼棲霞之洞》)、八十里山是“下山如井上如梯”(《自永福县过八十里山》)、昆仑关是“酸烟毒雾山复山”(《过邕州崐仑关》),这些不同寻常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自然带给了陈孚独特的感受。

苏辙把游历纳入诗人“养气”的范畴。他认为:“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5]477苏辙认为文章之“气”的形成与作者游历各地感受不同的气象有很大的关系,《史记》疏荡奇气的形成,是因为司马迁漫游天下、看遍各地名山大川的雄伟景象,感受到燕赵豪杰慷慨悲壮的风气。[6]魏禧也认为:“文章视人好尚,与风土所渐被,古之能文者,多游历山川名都大邑,以补风土之不足,而变化其天质”。[7]401

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南北隔绝之后,元代大一统为文人游览天下提供了便利。渣洪德先生把“游历之风”作为元代诗坛的一个重要特征。陈孚属于奉使之遊,行程路线北由大都出发,经过北方诸省,又南下潇湘诸地,进入岭南直至安南,北方豪迈恢宏之气、南方秀丽柔美之风,还有岭南质朴平直之性均影响着陈孚的诗歌,让其诗歌兼长各地特色。同时陈孚出使经过了北京、河北、湖北、湖南和广西等地,沿途有众多奇特的景观与风俗,这些与其家乡和所了解的地区截然不同的状况使得陈孚产生了惊奇、新鲜之感,在此触发下陈孚将这些体验与感受诉诸诗歌,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元代中国西南地区气候、地理、风俗的材料。

地理环境对创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地方会给诗人不同的印象与感受,陈孚在广西各地所经过的山川、地理、气候、风俗与其他地方都不相同,完全与经验中不同的环境,各种奇特怪异的山林美景,三冬不雪、四时常青的物候条件,以及各种岭南独特的物产和各类风俗,无一不触发着陈孚的创作欲望,新奇的感觉让他尽己所能将在广西所见所闻记于诗歌中,即使是酸风瘴雨这一类恶劣的天气,鳄鱼蝮蛇之类的猛兽,悬崖疾水之类的险境,都是陈孚诗歌的题材。另一方面不同的景色也会触发诗人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所以自然与社会环境总是在影响着诗人的诗歌内容与风格,触发着诗人的诗兴,所以我们要重视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文学创作的重大作用,从新的角度看待文学作品。

[1]陈孚.陈刚中诗集·交州稿:卷二[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五[M].胡虔,纂.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3]徐泌,谢允复.湘山志·卷一:因缘[M].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4]刘勰.文心雕龙注:卷十[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苏辙.栾城集:卷二十二[M].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吴承学.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初探[J].文学评论,1990(2).

[7]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M].胡守仁,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3.

猜你喜欢

岭南气候广西
忆岭南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易说岭南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