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逻辑视角下的共享发展

2018-04-03孟繁芸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类发展

唐 云,唐 辉,孟繁芸

(1.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处 成都 610000;2.中共崇州市委党校教育科 成都 611230)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持续变化的过程,是对人类社会实践过程的客观反映。发展理念,则是人类对发展的思考,是对客观发展过程和发展事实的主观反映和价值判断,蕴含了人类的主观意志。发展理念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不断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思想进程是伴随着历史的出现和发展而变化的,思想进程的发展是沿着历史规律的轨迹进行修正的。[1]43发展理念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

基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历经四次蜕变,其中工业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工业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共享发展理念也是这一重大转变的主观反映。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的提出和运用必须置身于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植根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它代表着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反映了人类新的利益诉求。

一、共享发展的逻辑视角

(一)共享发展的必要性: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变

历史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加速过程,一个历经多次重大转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人类社会历经的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四个发展阶段,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向所致。其中,工业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重大的转向,作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物质支撑,工业化是人类社会步入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它为整个社会的结构、走向和发展方式提供了依据,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政治、文化等各个社会系统要素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工业化的发展渗透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面对工业化的发展,我们必须理性评判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工业化发展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正面效益。从人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工业化的发展来源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工业化不仅提升了个人的智力和体力,还推动了社会的分工协作,这就在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为个人的发展方式创造了可能的空间和条件。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工业化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为完善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促进了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推进了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加快了社会结构的转变,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二)共享发展的合理性:社会全面本真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实践基础之上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发展意味着全面的变化,是要实现个人以及社会成员的多样化的基本需求和愿望。纵观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从不公平分配到公平分配,这些演变恰恰反映了人们需求的转变,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即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由低级向高级的人化过程。由此可见,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将人作为发展的主体,通过全面化的发展满足人类多样化的需求,推动主体参照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对自身和客体进行全方位改造,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客体主体化,并在这一过程中确证人的本质。

工业化发展引发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发展的不平等,这是现代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现代社会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注重公平发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人际关系的物化,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归根结底,现代化发展追求的是还原发展的本质,追求本真的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发展是要实现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它不仅要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还要在此基础上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可能的条件,使人成为真正的自由人。历史证明,社会的发展、人的本质的确证是一个不断前进、无限上升的过程,只有无限的、可持续的、长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各国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顺应时代要求,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更正发展理念,引领人与社会实现全面本真的发展。

二、共享发展的历史视角

(一)共享发展的理论渊源

共享是当今社会发展范式的核心理念,是社会发展由以经济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重要表现,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的。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构建理想国来实现全体公民幸福的目标。在柏拉图看来,个体所追寻的价值始终与城邦秩序紧密联系在一起,城邦秩序为个体的行为提供准则和评判标准,它既是个体生存的意义所在,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价值诉求,但这个理念并不能作为社会发展的范式来拘囿人的思想。可以说理想国为人类社会发展范式提供了理想性维度,它本质上是对美好的共同体生活的探索和追求,如何界定并实现这种“美好”,柏拉图通过把握人类的行动准则——抽象的秩序规则,来重构城邦政治,找寻国家存在的意义,继而推导出城邦生活的应然状态,即建立国家的目标是为了寻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感。[2]133通过规划设计理想国这一社会范式,柏拉图以正义作为最高原则和指南,以公民的集体幸福为目标,着力打造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城邦政体,在这个政体下,社会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某些个体,而在于全体民众,这和共享发展所提倡的关注全体人民幸福感的理念不谋而合。

基于理想国对全民幸福的探寻,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劳动成果作为共同财产应当为全体劳动者共同享有,并着重提出了消除城乡差别、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理念,倡导通过消除阶级差别,创立一个由人民共同劳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模式。这种理论设想虽不成熟,却深刻建构起了共享发展的蓝图,其合理的设想成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汲取该设想合理部分的基础上,批判了该设想基于道德角度抽象解读社会正义的不合理性,提出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发展构成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以物质生产为保障,以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导向。这一思想为我国的共享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即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和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

随后,马克思指出私有制是阶级对立的经济源头,是劳动者无法自由支配劳动成果的根本所在。马克思、恩格斯以人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得出当剩余劳动时间能被无产阶级自由支配时,个人被迫服从分工的情形逐渐消失,个人通过有意识的自由劳动,提高他们的生产力,确证人的类本质,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使得有利于创造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生产不再仅仅服务于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服务于所有人的利益,社会发展成果也不再被少数人所独占,而是归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此时,对于每一位社会成员而言,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秉持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统一,尽可能地实现自我增值,为社会创造价值,最终构建一个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共同享受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福利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束缚于社会分工,也不再受制于私有制,更不会因私有财产对个体价值的剥削而自我异化,它实现了“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3]185真正建立起了“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4]107-108

这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共建是共享的必经之路,共享是共建的必然结果。作为发展的新方向,共享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相适应,因此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把共享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引。

(二)共享发展的中国传承

纵观我国共享发展的理论演变脉络,可以发现共享发展的提出和确立是党和国家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产物,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出发,对过去的发展道路进行重新审视,批评和纠正了过去以平均主义实现同步富裕的发展理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共同富裕不同于同步富裕,它强调的是先富带动后富,是一种平衡协调的发展模式,而不是均衡的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6]28这表明了共同富裕不仅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注重社会财富应该秉承公平分配、共同享有的原则,这一阶段的共享发展更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共享。

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往往都是非常高的,这恰恰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因素。由于当今社会竞争过于激烈,家长和教师总是给小学生过大的压力,让他们学一些能力范围之外的知识,最终学生的完成情况不能令家长和老师满意,积少成多,孩子有了很高的挫败感,慢慢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觉得学习极其困难。

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班子提出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坚持改革开放。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先富带动后富,采取有先有后的发展战略,并借此帮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通过汲取前几代领导人智慧的结晶,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构想,尤其是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明确表示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兼顾精神文明的建设,以此保证人民群众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7]14-15这既确保了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主体地位,又将共享发展的客体从物质层面延伸至精神层面。

随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面对国内国际发展新变化时,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并通过科学发展观,制定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要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现实的利益诉求,让人民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让全社会形成一股和谐建设人人有责、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风气,真正让全体社会成员置身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共享环境之中。[8]这些原则和发展思路的提出明确回答了社会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发展的问题,既坚持共建与共享相联系,又坚持将共建共享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结果,一方面,共建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共享引领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并明确了人民群众共享的范围——共享成果不再停留于经济发展层面,而是覆盖了包含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正是由于历届共产党人对共享发展的不断传承,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共享作为发展理念被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状,将共享嵌入社会发展之中,提出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的基本要求,[9]并根据发展中势必会遇到的问题,指出共享发展的着力点在于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10]这就在确证人民共享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深化了共建共享的具体内涵,明确了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指出了共享发展应当遵循的标尺。

实践证明,共享发展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执政党人不懈探索传承总结出的实践经验,是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理论成果,必须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中牢牢把握。

三、共享发展的学理视角

当今社会,共享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认同,一种社会发展范式。从历史维度来看,共享理念早已蕴含在人类社会治理的探索之中:纵向上,不难发现古有大同思想,今有共产主义;横向上,国内有实现大同社会之意,国外有建立理想国之愿。由此可见,蕴含在社会发展理念中的共享是人类理想社会的路径探寻,要继承先哲们的理念,必须厘清共享的理论意蕴。

(一)有悖于独享区别于均享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追寻的目标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强调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人,是全体人民。共享作为利益分配理念,有悖于独享,区别于均享,它强调的是在合理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正和博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共享不是独享,它在主体选择和原则确定上有悖于独享。一方面,独享的出发点是个体的收益,其关注的焦点是个体收益在社会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垄断集团独享社会多数劳动成果,其结果便是少数人侵占了多数人的利益。而共享的出发点是全体人民,追求的目标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某个人、某些阶层或某类集团的利益,如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11]222其结果便是所有人共享共同创造的福利。[3]689列宁在《告贫苦农民》中曾指出:“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12]112它所凸显的是全体人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共享的聚焦点在于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共享的原则具体体现在分配过程的公正与否以及分配结果的合理与否,即共享在凸显受益主体普遍性的同时,更强调公平性。而独享则允许一部分为谋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这是与共享所截然不同的发展原则。

均享是一种平均的、等额的、无差异的分享,它强调的是发展成果均等式的分配,其实质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共享;而共享不同于均享,它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更不是一刀切的发展理念,而是以公正平等为原则,在尊重差异、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分享,即共享发展成果的分配是全民的、全面的,它注重的是分配的质量,是分配过后,人民外在物质条件和内在归属感的统一,不是所有社会成果按照均等划分的数量落实到每个个人身上。共享提倡的是“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5]155邓小平同志提倡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既表明了共享不是均富,也不是均贫,也表明了共享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人民逐渐富裕的发展过程,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必定会经历非均衡性的发展,这是一种差异化的共享,体现了共享在发展中尊重合理差异性,这个合理的度则是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缩小贫富差距、提升人民获得感的助推器。因此必须明确平均主义已成为历史,差异性的共享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正如江泽民同志围绕共享突破平均主义时所提出的:正确处理好两次分配的关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形成一个高低两极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13]59可见,共享必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社会财富分配的质量。

(二)共享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共享发展作为发展理念的创新,是实践的先导。它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思路、方向和侧重点。一方面,共享发展体现了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代表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共享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要充分发挥共享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就必须厘清共享与发展的关系,这是明确共享发展含义并将其落实在实践中的前提。

共享是一个涵盖社会发展成果的内容、分配以及最终归属的概念,发展则是涵盖人以及人的活动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共享发展则是遵循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产物,它的“新”就体现在共享与发展的关系之中。

共享让发展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首先,共享虽然强调通过公平分配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但它反对绝对平均的分配社会发展成果,这种分配理念既能避免个人好逸恶劳,又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价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随着共享发展的不断推进,人民追求的目标逐渐提高。共享不仅强调保障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基本权益,为满足人民的不同需求、提升自我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又强调人民要履行共建义务,在共建的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不断完善自我,全面发展。因此共享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持续助力。最后,共享不等于坐享,而是提倡有所作为有所享有,既要避免部分人打着共享的名义不劳而获,同时号召全社会尊重社会劳动、自觉创造价值,继而全面提高人民的实践能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从共享对发展的影响中可以看出,共享解决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它以民生为出发点,在提升社会效率的同时,确保社会发展的公平性。但深究二者的关系,可以明确发展是共享的前提,没有发展,就没有社会发展成果,也就没有共享的基础,离开了人的活动,社会发展将无法进行,发展成果共享将成为空想,发展对共享的影响进一步反映了二者过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因此,共享和发展的结合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将社会与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共享为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发展是共享的最终目的,共享与发展息息相关有机统一。所以,我们不能割裂共享与发展的关系,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稳步推动共享发展的进程,让共享发展作为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毫不动摇的贯彻落实于理论和实践层面。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胡锦涛.胡锦涛在参加全国两会政协联组讨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3-7(01).

[9]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10]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0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2]列宁.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人类发展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