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外部影响因素

2018-04-03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个体青少年研究

(1.南昌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31;2.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6)

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 H. Erikson)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他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主要是指个体对自我认知和未来的生活目标的主观感觉以及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并为之付出精力和时间对特定兴趣的维持,是自我整合的阶段。

人的发展历程按照个体生物、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水平与状况可以划分为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特别关注自身的形象,感受着身心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也体验到社会对自己提出了快速成长的要求。青少年如果能够运用自我积累的成长经验处理各种困惑,那么他们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就能够顺利地过渡到成年期。如果不能完成同一性的建立的任务,就可能引起同一性的后退与混乱,产生成长障碍,从而阻碍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甚至会出现多样的人格障碍。由此可见,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关系到个体的和谐成长。

一、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外部因素

(一)家庭环境

Erikson认为,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身心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独立意识和自主性方面逐渐得到了增强,因此,他会要求和父母建立一种既可以有自己独立做决定的自由,又受到一定的心理管控的关系。有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比较有利于个体获得较好的自我同一性,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子女易出现早闭型同一性状态,溺爱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的自我同一性扩散。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鼓励青少年更好的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促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缺乏沟通或沟通不良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各种情感和行为问题。

(二)教育环境

学校作为青少年的主要教育场所,相关研究表明学校中的“应试”教育观念与“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归属感、学校的声望及类别、学校对学生的投入和学生自身的投入、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例如,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与“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没有较多的时间去思考,因此个性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在“减负”这种新的教育形势下,学生就真的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了吗?并不见得,大街上林林总总的辅导机构随处可见,而各个辅导机构的标语更是句句戳中广大家长的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孩子想成材,就到暑期辅导班来。”、“拒绝昂贵,要的就是性价比;拒绝浮夸,要的就是孩子更好的前程!”……家长们疯狂的为孩子们选择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这更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播途径,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对儿童、青少年在人格认同上产生了比正式教育更大的影响。

(三)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和背景,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源于他们所在的背景文化。社会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的主导心境。如果社会上拜金主义强盛,那么青少年就会形成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变得唯利是图、对许多事物经常只看得到表面,看不到其中的内涵、精神层面也会变得极为空虚。如果社会上重视知识、鼓励创新,那么青少年也会在这种总的价值观下,积极向上,勇于创造。张日昇等人研究也表明了自我同一性具有跨文化的不一致性,这同时也说明了Erikson所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四)同龄人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同伴可为个体提供学习新的社会技能和分享新体验的机会, 并且友谊和同伴群体还能使青少年体验到表达自我同一性的归属和爱。研究发现,在青少年中期,成为好朋友的青少年具有相似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和相似的态度、行为目标。而青少年晚期,相同性别同伴的亲密度增加,追求满足自己表达独特的态度和兴趣的需要早期的小团体或同伴群体的重要性降低。

二、小结与展望

同一性形成始于婴儿依恋的出现、自我感的发展、独立倾向的出现,止于老年阶段对人生的回顾与自我整合。大多数研究者发现,个体在18岁之前一般不能建立前后一致的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中期或晚期,直到青少年晚期个体才会建立起稳固的同一性。由于其外部影响因素的不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互相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和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某一个阶段已经解决的同一性危机也可能出现在另一个发展阶段,所以今后还应从动态的角度去研究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平.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D].河南:河南大学,2010

[2]毛春梅 ,陈家麟.网络社会中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培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52(7):16-19

[3]张建人,万燕,凌辉. 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男女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02):363-366+370.

[4]唐梅,李磊,杨萍.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国内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昭通学院学报,2015,(05):120-124.

[5]王萍,余兵兵,程绍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5-6+8.

[6]李小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形成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广州大学,2013.

[7]张建人,杨喜英,熊恋,凌辉.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5):651-653+663.

[8]王树青,陈会昌,石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02):65-72.

[9]苏文,向岭,张平平.自我同一性理论与测量研究述评[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1):11-14.

[10]王兰锋.自我同一性发展影响因素及测量研究[J].校园心理,2008,09(1): 17-19.

猜你喜欢

个体青少年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青少年发明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