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废弃物处理技术及管理的分析与探究
2018-04-03
(中钢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89)
一、 建筑废弃物处理的重要意义
(一)建筑废弃物的基本概念
建筑废弃物是指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其按产生源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垃圾、拆迁垃圾等;按组成成分可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等。而这些建筑过程产生的剩余材料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是却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才能够达到理想的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建筑废弃物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产生大量的弃料、废弃物以及工程开挖的弃土等建筑垃圾,严重侵占土地,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对资源而言是极大的浪费。据估计每年我国城市产生垃圾60亿吨,其中建筑垃圾24亿吨左右,已经占比近总量的4成,每万斤垃圾约占用填埋场1亩的土地,这一占用,大大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是我国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也较少,尚未形成健全的利用体系,建筑垃圾概念尚不完善,“利用模式”研究不足,“利用工艺”没有突破,并且效益评价体系也不健全。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中国德力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胡成中建议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在此之前,我国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规定来进行建筑废弃物的整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02]872号)以及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由此可见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在日益提倡绿色环保的中国,将越来越被重视。
二、解决建筑废弃物的重要措施
(一)从管理方面
(1)国家管控
垃圾就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第一、我们可以从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出发,并在立法、政府参与、管理组织建构及产业化处理等多个维度。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建筑垃圾管理问题,借鉴国外先进建筑垃圾管理经验,完善我国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并探索有效的建筑垃圾管理方法。第二、制定相应制度标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宣传推广应用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产品的重要意义,营造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制定统一的生产再生建材质量规范、认定标准和认证体系,从标准角度消除使用者的顾虑,使得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有的放矢地提升质量,这样下游企业才能放心采购。
目前,德国是建筑垃圾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回收利用率达到87%,而德国在建筑废弃物处理方面的一些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位于德国汉堡易北河畔的人工山,曾经是建筑瓦砾和工业垃圾的堆放场,经过几十年的改造,这里已经焕然一新。汉堡垃圾山的今昔反映了德国对垃圾处理的思维转变。德国在二战中遭受了盟军的大规模轰炸,造成大量建筑损坏,甚至某些建筑损坏率在80%以上。大量建筑物需重建,但这对于当时的德国而言,无疑是力不从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少数无法处理的建筑瓦砾被堆放,大多数建筑垃圾被回收再利用。重建的经历培养起了德国对垃圾的再认识,即一旦善加利用,垃圾也是资源。
根据德国法律,建筑垃圾生产链条中的每一个责任者,都需要为减少垃圾和回收再利用出力。建筑材料制造商必须将产品设计得更加环保和有利于回收。建筑承包商必须把垃圾回收纳入建筑计划。最为关键的房屋拆迁工程商,法律要求他们的拆除行为必须有利于建筑垃圾回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拆迁商经常以很低甚至零价格从业主那里得到合同,然后他们通过分解、回收和销售建筑垃圾获利,这种政策安排迫使建筑承包商和拆迁商最大程度防止建筑材料受污染。
(2)人员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难免存在以下现象:某些工人责任心不强,在绑扎钢筋或安装模板时不爱惜材料造成浪费;技术人员在下料时没能充分利用钢筋的长度;材料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没有计算好工程量;由于返工造成的建筑材料无法再次使用等现象。针对此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建筑废弃物,我们可以从加强人员的教育及管理方面着手,运用一些奖励机制促使施工人员养成节约材料的习惯,强化建筑垃圾的源头管控。
(二)从技术层面
(1)运用BIM精确导量,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建模技术,我们可以利用BIM技术在施工前期精确导出建筑物的工程量,根据工程量来进行进度计划的编制,从而进行材料的采购,避免由于预算的问题而造成进货过多,材料浪费,也就减少了建筑废弃物的产生。
(2)采用新工艺及新技术
施工工艺的改进以及采用新技术进行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可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香港理工大学目前已经研究出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技术,利用建筑废弃物制造再生骨料结构混凝土和非结构混凝土等。利用这些技术后,预期结构混凝土中再生骨料的用量将可占粗骨料量的50%,在非结构混凝土中100%粗骨料和细骨料可以利用再生骨料取代。这一新技术的产生将进一步推动建筑工程中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参考文献】
[1]李海明.我国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建筑技术.2013(09)
[2]潘智生,寇世聪.香港建筑废物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08)
[3]王宇静,罗越,李建刚,曾晨,王巨亮,邰秋.我国建筑垃圾管理现状与先进管理经验借鉴研究绿色科技.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