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写作”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2018-04-03罗迪英
罗迪英
(常州工学院 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电视解说词写作”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写作实践训练,学生应了解电视解说词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在掌握电视解说词写作的基本技能与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解说词文稿,具备从事电视节目创作所必需的专业化的表述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的电视节目制作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当前媒介形势,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好有限的教学时间,带给学生更多实用性,使其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1 课堂上活用案例教学法,促理论理解,促实践操作
案例教学法是编导专业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因为编导专业教学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使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非常适用,课堂中案例的引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关注度与学习兴趣,更可以强化学科渗透力。
教师精心策划、选择特定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内观看或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典型案例的讨论分析中理解理论、归纳理论、活用理论,同时针对案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师生的交流互动、观点碰撞中达到深化理论学习,启迪思维,助力实践的作用。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最为重要,结合本专业特点,在案例选择上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获奖案例,以经典呈现示范效应。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不同于一般文体的写作,学习初,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不熟悉这种文体。因此,解说词写作的学习应该从模仿开始。当然,选择好模仿的范本就变得格外重要。经典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学习和借鉴解说词写作的最佳范本,通过经典的获奖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解说词写作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进而进一步指导写作实践。
比如,在新闻类作品解说词写作的教学中,案例多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优秀作品为主,通过这些典范作品来讲解电视新闻文稿独特的思维模式与写作特点,总结新闻类解说词写作共性特点。而在纪录片、专题片写作教学之中,则可选择国内外的获奖作品作为案例,这些作品在业界认可度高,个性鲜明,在解说词写作共性特点的分析之外,还应该让学生重视对其解说词个性的揣摩。在这些优秀作品的展示、分析、讨论中,促使学生思考、揣摩并有意识地加以模仿,从学会看作品到学会做作品,逐步提高独立写作、制作的能力。
2)选择最新案例,以时效性亲近性取胜。
无论是新闻作品还是纪录片、专题片等其他传媒产品,时效性强是其共同特点。随着网络媒体、自媒体的发展,每天都有新作品诞生,因此教材案例肯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让学生时刻关注最新案例,可以让他们接触到当前媒体最新、最前沿的动态,这对开拓视野,打开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课堂案例中可以使用“中国纪录片网”上推荐的展示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最新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全面反映当前国内纪录片的选题趋向、操作规范、实践水平等现状。教学中,择优而选的这些案例时效性强,更贴近当前的生活实际,因亲近性强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会浓厚。解说词写作无法脱离作品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只有有了贴近他自己生活的、感兴趣的合适选题,亲自上手操作,才能真正懂得如何配合画面进行解说词的写作。这些最新的作品可以在选题、拍摄、写作、编辑等多方面给学生以启发。
3)选择问题案例,以探讨解决方案为目的。
当然,媒体上发表的作品也并不尽善尽美,即便是得奖作品在解说词写作上也往往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把这类片段截取下来,作为问题案例提供给学生。使用问题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说词写作的特点与规范,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
比如,在讲解“电视解说词的合理位置”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选择存在“解说词简单解释说明画面”、“解说的位置和画面不匹配”、“解说词安排过密”等几种问题的案例片段供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明确问题所在,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在此基础上自行总结合理安排处理解说词及其位置的要领。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观看、分析问题案例,这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领悟,当其投入创作时,就可以避免同类错误的出现。
4)选择课外实践案例,以操作应用为抓手。
课堂上还有一个类型的案例最受欢迎,那就是学生自己的实践作品。小组作品完成后,可以利用课内实践环节进行公开展示和点评。既可以安排实践小组的自我阐述,也可以安排小组间的互评互改,当然教师的点评必不可少。公开展示点评作品,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作品中的优缺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及时修正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选择学生课外实践案例,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制作作品的热情,也可以在研讨其他小组案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以操作应用为抓手,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操作的实践指南。
课堂上活用各类案例,可以让学生在观看、思考、互动、研讨甚至争论中更好地理解解说词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活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于实践。
2 实践上采用项目操作法,重能力提升,重团队协作
编导专业重实践,所有的学习最后都要落实到实践操作上。根据专业特点,采用项目带动,在课内、课外以不同方式展开实践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项目驱动教学法中,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整个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利用情境、协作、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使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构建。使用项目教学的最大长处在于可以将本课程的很多知识点、要点、重点囊括在一个项目中,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成,使得学生对一个作品从创意、策划、构思、拍摄、编辑、写作等整个过程有比较整体的认识。
1)课内实践:项目设计渗透课程知识点,分阶段提升能力。
这里所说的课内实践是指教学中在课堂上或适度延伸至课外的课程实践,这类实践一般紧跟教学进度,根据教授的内容来设计安排。
比如在深度报道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不少于6分钟的新闻调查作品。学生分组进行,一般2~4人一组,自由组合,明确分工。
在项目设计阶段,需要每个成员提交选题方案,经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后从选题价值、可行性等几方面进行筛选,落实选题,之后实践小组需要完成一个包括选题策划、采访方案、应急措施等具体内容的详细的采访计划。
在项目操作阶段,各小组根据确定好的方案进行素材采集、初期剪辑以及解说词写作。然后由学生阐明解说词写作及作品制作思路,教师对作品初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与学生交流、讨论中完善作品。
在项目的评估阶段,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多种方式。自评是自己对自己完成情况的评价,互评包括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以及其他小组对作品的评价,组内互评更重成员在小组中所承担工作的比重及完成质量的评价,小组互评则更重对作品的整体评价。教师评价则更多偏重于学习态度、学习提高等方面,鼓励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侧重地安排不同的课内实践,确保学生能分步掌握知识点并在实践中提高认识,熟练运用,提高实务操作能力。
2)课外实践:项目训练结合比赛和活动,鼓励相互间的配合协作。
解说词写作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创作,它不能脱离电视的其他手段来完成,一般也无法靠个人单打独斗来完成,因此电视创作必须充分考虑电视制作的独特性,要考虑节目制作过程中与其他成员的配合与协作,必须重视其集体性的特点。
在课外实践中,大力支持学生组织、参与各类和专业相关的社团,如微剧创作社、DV创作社等,鼓励学生在各类自媒体平台上以各种形式推出自己的作品。此外,还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一切有益竞赛,比如,参加江苏省 “阳光校园”优秀DV作品大赛、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原创微电影大赛等比赛,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暑期实践活动,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在这些活动和比赛中,学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自由组合团队,在团队中扬专业所长,在项目工作情境下更深层次地理解编导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解说词的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自然也会得到提升。而团队成员的配合与协作,能让学生更早适应未来的工作情境,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经验。
3 考核上改革评估方式,评实训效果,评综合能力
针对编导专业的特点,还应该改革考核方式,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因为考核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它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考核应能达到直接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的目的。
必须进行电视解说词写作课程考核改革。因为电视解说词写作与其说是一种写作不如说仅仅是对解说词的一种处理和安排,它无法脱离画面独立存在,也就无法在课堂里、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因此,针对编导专业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特点,任课教师可以向学院提出考试改革申请,以撰写编导阐述、拍摄纪录片、完成解说词脚本为考核内容。以拍片取代了以往的死背书,这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的考核更客观真实,能更客观地考查学生一学期课程所学所得,也更符合编导专业的特点。
必须进行毕业论文改革。编导专业的学生不再撰写毕业论文,而是进行统一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部不少于20分钟的专题片、纪录片或微电影作品,完成不少于4 000字的毕业设计创作报告。毕业设计针对专业特点,考查了学生的选题、策划、编导、摄像、撰稿、编辑等综合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人际沟通、社会协调、团队协作等能力。毕业设计中的每个过程都会涉及解说词写作的内容,可以说毕业设计的创作也是解说词写作课程教学效果的综合展示。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反思教学、总结经验,以更好地促进教学。
考核评估方式的改革,在考查学生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这符合新时代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说,改革能真正实现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与课程教学目的一致。
综上所述,“电视解说词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传媒发展现状,更要考虑本专业实际,利用好各类资源,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深度挖掘学生潜能,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