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当代大学生逃课的因素分析

2018-12-14贺建清邓子元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考研教学管理

贺建清,邓子元

(1.宜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2.北京体育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市 100084)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逃课现象越演越烈,逃课学生比例日趋上升,形式多样,除了未经准假故意缺课外、课堂聊微信和QQ、看网络小说和电影电视、睡觉、看课外书、考证或考研复习、甚至花钱雇人代为上课,逃课课程从公共课到基础课、专业课,各种逃课行为层出不穷,成为困扰高校的难题。彭美云经调查发现,偶尔逃课或迟到的达56%,经常发生的占7%[1];李永乐等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逃课行为的比率达43%[2]。虽然学术界也有观点认为,在当前教育体制约束下大学生逃课是实现其个人利益的最优行为,但大学生逃课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浪费了教育资源。

1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学生个人因素、家庭背景、任课教师、学校层面、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从大学生个人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行为态度因素、和行为控制因素[3];学习兴趣与课程设置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钻研有利于个人前途和发展的专业和课程[4];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前途失去信心、缺乏学习目标[5]。从任课教师来看,教学方式呆板枯燥[6]、教学内容空洞[7]、授课艺术不足[8]、课堂管理不严都是学生逃课的诱因。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考核方式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班级太大等与大学生逃课行为息息相关[9]。从家庭背景分析,家庭教育引导不当[10],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兼职、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无心听课,导致逃课行为屡屡发生。也有学者从社会就业压力探讨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如王婷[8]认为一部分学生为了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拼命考证、考研或考公务员,耽误了上课。

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是用心理学(动机理论和马斯洛需求五层次论分析)、经济学(逃课是个人利益最大化选择行为)、博弈论(从众行为),以及教育学方法研究大学生逃课行为。大多数研究是定性分析,而借助计量经济学进行研究的文献仅有1篇[11],且其考虑的因素较为片面,变量太少,没有研究影响大学生选择逃课方式的因素。 鉴于此,本文构建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从学生个人因素、家庭背景、学校层面、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影响大学生逃课的因素以及影响其选择逃课方式的因素。

2 模型选择、变量说明以及数据来源

2.1 模型选择、变量说明

学生逃课行为既包括“显性”逃课,即学生未请假或请假未准的情况下故意逃课行为;也包括“隐性”逃课,即学生按时来教室,但思想却不在教师的讲课上,而是思考或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因变量大学生“是否”逃课是一个二分变量,当大学生选择逃课时用1表示,反之则用0表示;同样,大学生逃课方式也是一个二分变量,当大学生选择“隐性”逃课方式时用1表示,选择“显性”逃课方式时用0表示。Logistic回归模型和probit回归模型是研究二分变量与它们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故我们选择这两种模型。

在构建影响大学生逃课因素的模型中考虑了4个层面的因素,即个人因素、家庭背景、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引入了 15个自变量,个人因素包括学生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户籍、学习能力、学习意愿5个变量,家庭背景包括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经济收入(指家庭年收入)3个变量,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层次、学科类型、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管理5个变量,社会因素包括是否考证、考研或考公务员和社会关系2个变量。学习能力变量以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排名为评价标准,(因大学阶段很少在全班进行成绩排名,故以高中成绩来衡量学习能力),如成绩排名在班上位于80%~100%,则认为学习能力很弱;位于60%~80%,则认为学习能力弱,位于40%~60%,则认为学习能力一般,位于20%~40%,则认为学习能力强,位于前20%,则认为学习能力很强。课程设置评价标准为学生对所开设课程的认知,即所学课程知识对就业和未来人生的重要性评价;授课方式变量以学生对任课教师上课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为标准;社会关系变量则以是否拥有社会关系可帮助就业或解决工作为评价标准。在分析影响大学生逃课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模型研究影响大学生选择逃课方式的因素以及逃课频率的影响因素,其中,因变量为逃课方式和逃课频率,自变量为各个能显著影响大学生逃课的因素。

Logistic模型将逻辑分布作为随机误差项的概率分布函数,模型具体形式为:

其中XB为j个变量的线性组合,可表达为:B1X1+B2X2……+BjXj,式(1)最终表达为:

Probit模型将标准正态分布设定为随机误差项的概率分布函数,模型具体形式为:

2.2 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的数据来源于对江西、湖南两省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年6月至12月对江西、湖南两省9所本专科院校(其中985学校1所、211学校2所、普通本科院校3所、高职高专3所)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四部分:一是调查学生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户籍、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二是家庭背景,包括父母亲学历和家庭年收入;三是所在学校情况,包括学校层次、学科类型、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管理等内容;四是学生是否有逃课行为、逃课方式,以及影响逃课的社会因素,如是否考研、考证,家里是否有较强社会关系网帮助就业。共发放1 150份问卷,收回988份,剔除无效问卷66份,得到有效问卷922份。样本数据的统计性描述见表1。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调查对象中有68%的学生有逃课行为,仅有32%的学生没有逃课行为,选择“隐性”逃课的比例较高,达68.3%。从学习能力来看,具有很强学习能力者占3.6%,学习能力很弱的为14.0%,学习能力一般者为22.6%;从学习意愿来看,学习意愿为弱和很弱者为39.5%,学习意愿为强和很强者为34.1%;从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评价来看,认为所学课程毫无意义和不重要的占65.6%,而认为所学课程很重要的仅占15.2%;从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的评价来看,很不满意者占30.3%,满意和很满意者仅有25.8%;从教学管理来看,认为学校教学管理很严的为14.0%,认为学校教学管理很宽松的为32.4%;参加考证、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学生比例高达59.1%。

表1 变量说明、变量的统计性描述与相关性分析

3 结果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对因变量和各个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表1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因变量逃课与自变量独生子女、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家庭经济收入、学校层次、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管理、考研考证或考公务员、社会关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变量性别、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学科类型不存在相关性;其中,因变量逃课与独生子女、学习能力、家庭经济收入、考研考证或考公务员、社会关系变量正相关,与学习意愿、学校层次、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管理变量负相关。

3.1 影响大学生逃课的因素分析

我们同时采用Logistic和probit模型对影响大学生逃课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见表2。

通过比较Logistic和Pr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发现两种方法有较强的一致性,表明模型稳健性较好。

表2 影响大学生逃课因素的回归结果

在影响大学生逃课的个人因素中,性别和户籍没有显著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独生子女对大学生逃课具有正向影响,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逃课的概率上升。这主要是独生子女因娇生惯养而导致任性、偏激的性格所致。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学习能力对大学生逃课产生正向影响,即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更倾向于逃课,因为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学习效率高,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学习就能及格甚至取得更好的成绩,故逃课的可能性也更高。学习意愿也是影响大学生逃课的显著因素;但是,是负向效应,即学习意愿越强的学生逃课的概率越低。

从家庭背景因素来看,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对大学生逃课没有显著影响。只有经济收入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大学生逃课具有正向效应,即家庭经济收入越好的学生更倾向于逃课。在经济收入决定社会地位的市场经济时代,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经济条件优越、生活好的学生更不愿意努力读书。

从学校因素看,学科类型对大学生逃课没有显著影响。在1%的显著水平下,学校层次、教师授课方式、教学管理对大学生逃课具有负向影响,且影响较强,在Logistic模型中,三者的系数分别为 -0.680 811、-1.188 760、-0.593 181,在 Probit模型中,三者的系数分别为-0.338 960、-0.631 575、-0.313 673。学校层次越高、学生逃课的倾向越小,这也许是层次越高的学校,学生素质高,学习积极性也高。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总体满意度越高,逃课的概率越低;教学管理越严格,学生逃课的倾向越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课程设置对大学生逃课具有负面效应,即意识到课程重要性的学生逃课的可能性将会降低。

从社会因素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考研、考证或考公务员对大学生逃课具有正向作用,即参加考研、考证或考公务员的学生比没参加者逃课的概率更高。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证、考研或考公务员,以便找到较好的就业门路。社会关系对大学生逃课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一些学生因家里社会关系硬可以帮助就业而不认真学习,经常逃课(正向效应);另一方面,也有学生因家里有关系能解决工作问题而更加安心学习,在校表现优秀,希望获得较好的成绩,从而为家里借助社会关系安排就业搭建平台(负向效应)。从回归结果来看,社会关系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正向作用,社会关系越强的学生逃课的可能性越大。这表明社会关系对逃课的正向效应大于负向效应。

3.2 影响大学生选择逃课方式的因素分析

在对影响大学生逃课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以逃课方式为因变量,独生子女、学习能力、学习意愿、经济收入、学校层次、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管理、考研考证或考公务员、社会关系等能显著影响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因素为自变量构建计量模型,采用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

表3 影响大学生选择逃课方式的因素的回归结果

从表3中的估计结果可知,在个人因素中,独生子女是影响选择大学生逃课方式的显著变量,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更愿意选择“显性”逃课方式,这可能是独生子女性格偏激、处事方式更加直接的原因;而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对大学生逃课方式没有显著影响。

家庭背景中的经济收入变量对大学生选择逃课方式具有显著影响,经济收入越高的学生越倾向于选择“隐性”逃课。这主要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更有能力购买高档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在课堂聊微信、玩游戏、听歌,当然也有学生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学习,不过大多与课堂内容无关,更有甚者花钱请人代为上课(也归为“隐性”逃课),这些行为都属于“隐性”逃课;另一方面,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忙于兼职赚生活费,不能按时上课,属于“显性”逃课。故回归结果显示,家里经济收入高的学生选择“隐性”逃课的倾向高。

从学校因素分析,在5%的显著水平下,学校层次、授课方式、教学管理是影响大学生选择逃课方式的重要变量,其中教学管理的影响最大,其在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中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542 572和0.296 351,授课方式的影响次之,其在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中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435 781和0.240 221。学校层次越高,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的满意度评价越高,教学管理越严格,学生越倾向于选择“隐性”逃课,“显性”逃课的概率相对下降。

从社会因素来看,大学生参加考证、考研或考公务员对选择逃课方式具有显著影响,这些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隐性”逃课,一方面,“隐性”逃课可以规避学校的教学管制(有些学校实行严格的点名制度);另一方面,又不耽误自己考研、考证或考公务员的学习时间。故参加考证、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学生大多选择“隐性”逃课。社会关系变量也是显著影响大学生选择逃课方式的因子。家里拥有较强的社会关系网能帮助就业的学生也乐于选择“隐性”逃课。因为“隐性”逃课可以规避任课教师的点名,不会因为逃课影响到平时成绩的评价,进而影响毕业和就业。

3.3 影响大学生逃课频率的因素分析

以逃课频率为因变量,独生子女、学习能力、学习意愿、经济收入、学校层次、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管理、考研考证或考公务员、社会关系等能显著影响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因素为自变量构建计量模型,采用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4。

表4 大学生逃课频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从表4的估计结果来看,学习意愿、经济收入、课程设置、考证、考研或考公务员是影响大学生逃课频率的显著因素,学习意愿越强的学生,逃课频率下降,偶尔逃课;家庭经济收入越高的学生经常逃课;从课程设置来看,学生觉得不重要的课程,逃课的频率越高;参加考证、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学生逃课频率也高。

4 大学生逃课治理对策

大学生逃课是学生个人因素、家庭背景、学校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合力作用的结果,要治理大学生逃课现象,应从学生本人、家庭、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环节全面着手,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健全教育和就业制度,以减少、甚至杜绝逃课行为的发生。

在影响大学生逃课的个人因素中,独生子女是个重要变量,不仅影响逃课意愿而且影响逃课方式的选择。随着高校独生子女学生比例的增长,教育教学管理也面临较多的难题。相对而言,独生子女性格更倾向任性、偏激、以我自我为中心,导致逃课率较高。引导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尤其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是提高其学习兴趣,降低逃课率的有效措施。此外,当代大学生学习意愿不强,也是导致逃课率日趋上升的因素之一。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兴趣与专业课程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意愿。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是增强大学生学习意愿的有效途径。

从学校层面来看,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方式、教学管理制度都是影响大学生逃课的因素。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逃课率上升。因此,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完善课程体系、拓展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高校任课教师应改革授课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实用性教学内容。当前,高校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不够,重科研轻教学;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改革高校职称评聘制度和考核方式,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此外,要遏止大学生逃课行为必须强化教学管理制度。高校中普遍存在点名制度约束软化,考试制度约束软化,学籍管理制度软化现象,这是大学生逃课行为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所以,高校要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实行严格的点名制度和考试制度。

社会环境因素中的就业压力对高校教学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量的大学生考证、考研或考公务员,不仅直接侵蚀了正课时间;也导致不少学生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出发选课、听课,影响着其对课程设置和教师授课方式的正确判断,从而间接助长了逃课行为。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下,学习成绩与无所不能的社会关系网相比显得苍白无力,这无疑为逃课做出了贡献。因此,从学校层面看,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全社会而言,应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聘机制,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考研教学管理
我的考研故事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