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2018-04-03陈慰来王金凤
翁 鸣,陈慰来,王金凤
(浙江理工大学 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纺织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纺织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产业链不断延伸,通过整合原料、设计研发、品牌推广、市场渠道等优势资源,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纺织品国际贸易是国家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全球贸易格局正受到产业链性质变化的影响而发生重构[1-2]。纺织品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趋势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纺织专业英语”课程是必要和重要的,在教学中兼顾语言知识传授和语用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一、 “纺织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纺织专业英语”是我校(浙江理工大学)为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第七学期,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纺织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系统学习专业英语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大多数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学生普遍擅长读写、拙于听、困于说,哑巴英语现象十分突出;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关系密切,专业术语量大面广,仅32学时的课程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强度和难度,部分学生因兴趣不足或基础较差而放弃修读;同时毕业在即,学生多在课余兼职实习或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学时间十分有限。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笔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不能达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低下的现状、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而必须进行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校纺织类专业在改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如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加强语用能力训练[3-4],将大学英语(四)和专业英语进行整合[5],或将纺织英语和外贸英语进行结合[6]形成复合课程;在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采用讨论课模式[7-8],或引入微课教学[9]等。从以上教学改革实践来看,“纺织专业英语”课程设计与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学生、教师的英语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存在一种通用的模式可以直接采用。根据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语用能力训练项目为基本形式的课程改革方案,旨在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和方法,建立以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新模式,以及相应的教材体系和评价方法。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数量的纺织专业词汇和专业英语表达方法,具备专业英语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听力、口语表达和交流、中英文互译口译和笔译能力。
二、 “纺织专业英语”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1. 课程内容的设定
纺织专业英语的两个主要应用领域为纺织技术和纺织品外贸。“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范围一方面应与课时数相适应,对于32学时的课程,内容应相对集中,覆盖面不宜过广;另一方面应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相适应。我校纺织工程专业采用“工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0],在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贸易类课程模块,其中“外贸单证与函电”“纺织外贸跟单”为双语课程且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外贸英语。为此,我们将纺织技术英语作为“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外贸英语作为学生课余选学内容。
2. 课程教材的构建
课程教材是围绕课程内容并作适当拓展的、系统化的课程教材体系。选择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采用原版资源以保证地道的英语表达,教材内容兼顾普遍性和代表性、难度适中,所包含的专业术语具有一定的应用广度。我们选择的教材由基础教材、辅助教材和拓展教材三部分组成,作为学生课堂和课余学习的资料,语用能力练习材料以及语言学习和语用能力训练相关知识、理论和文化背景资料。
(1) 基础教材。基础教材是关于纺织基础知识和基础工艺理论的英语课文,提供学生系统学习纺织技术英语术语和描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课文内容涉及纺织生产工艺、加工设备、纺织品结构和性能等,章节安排为:绪论、纤维、纺纱工艺与纱线、机织工艺与机织物、针织工艺与针织物、非织造工艺与非织造布、染整工艺等。课文篇幅应比现有专业英语教材中的篇幅短小,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阅读、理解或思考时间,充分参与训练。
(2) 辅助教材。辅助教材是关于纺织技术的专业资料,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基础教材进行补充。辅助教材主要包括:专业文献的段落及其译文(翻译卡片),专业相关视频及其中英文字幕,企业介绍、产品说明书、产品工艺单、技术专利等。第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余的语用能力训练,其他部分主要用于学生课余自学,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或检验。
(3) 拓展教材。拓展教材是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资料,包括:国内纺织类专业英语教材,纺织和纺织品外贸,基础英语和科技英语语法、写作及口语,中英文口译和笔译,中外文化差异等中英文文献和著作,用于学生课余自学。
3. 课程素材的积累
基础教材的课文主要取自黄故编著的《纺织英语》(第3版),但我们对原课文作了删减、重组和补充。以“纤维”一章为例,我们所构建的课文内容为:(1)纤维的定义和分类;(2)纤维的性能;(3)天然纤维素纤维(棉、麻);(4)天然蛋白质纤维(丝、毛);(5)合成纤维(涤纶、锦纶)。其中(3)~(5)项是《纺织英语》中第1、2、4~6、9、10课内容的节选,(1)和(2)项分别选自国内其他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改进后的课文体系增加了关于纤维共性的介绍,使课文内容兼顾纤维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克服了原教材中关于各种纤维的课文平行排列的缺点,使知识的层次结构变得清晰明了;对原教材中描述同一种纤维的课文内容作删减与合并,使课文篇幅与新的教学方法和学时数相适应。基础教材其他章节的课文作类似的考虑和处理。辅助教材和拓展教材通过搜集国内外书籍和企业技术资料,利用文献检索系统、电子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等获得。
三、 “纺织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 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学生全程主动参与的原则,建立以培养语用意识、提高语用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以语用能力训练项目为主要形式,课堂教学和课余自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课余自学在内容、形式、能力培养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前者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后者通过学生作业汇报的方式进行监督和检验。通过两者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语用能力。
2. 语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语用能力训练项目由课堂训练和课余训练两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置于语言操纵者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训练项目,发挥教师的引导和辅助推动作用,把教学内容的讲解穿插在训练过程中,动态地、有针对性地纠正、分析和讲解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从而避免空泛的讲授,提高授课内容的接受度。通过课后训练项目,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以保持学习的连续性,辅助课堂教学,弥补学时少的局限。
(1) 英译中口译训练。其主要方式是基础教材课文口译,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用以保证整体教学进度。口译以段落为单位,首先由教师解释术语和生词的含义及用法;然后学生诵读课文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口译直至绝大部分学生完成翻译,在此期间教师聆听学生的发音、断句是否正确,掌握学生的翻译水平;最后由一名学生自愿发言,教师以句子为单位对翻译中存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相关单词的词义、句子的语法和翻译技巧加以分析和说明。此训练也可以分组进行,各组讨论后选派一名代表翻译所负责的段落。
(2) 中译英口译训练。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随机口译,由学生随机抽取翻译卡片进行训练;二是命题口译,由教师给出中、英文段落,请学生翻译,要求后一名学生在分析和评论的基础上纠正前面学生的发言,直至教师认为翻译基本正确。前一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训练,后一种方式使学生了解翻译的多样性,学习翻译技巧,开阔翻译思路。
(3) 英语口语表达训练。采用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归纳训练,学生脱离书本用英语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或用英语表达关于某个专业问题的观点;二是描述训练,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猜词游戏,由一名学生用英文描述一个单词的含义,另一名学生猜测,学生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直至猜出设定单词;三是演讲训练,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凝练文献内容,准备一篇3~5分钟的英文演讲稿,在课堂上模拟学术演讲;四是情景对话训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查阅文献,选取纺织技术或贸易工作中的某一场景设计对话,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口语表达训练使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在演讲和情景对话讲稿的准备过程中用英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已学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英语的表达方法,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4) 中英互译笔译训练。这项训练由学生在课余完成,教师在课堂上选择性地进行讲评,并讲解科技英语翻译和写作的方法及技巧。
(5) 英语听力训练。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在其他学生进行情景对话和模拟学术演讲时练习听力,指出其中问题或进行提问;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观看一个与纺织工艺、技术或产品相关的视频,精确地记录视频中的语音内容;三是在课堂上播放指定视频,学生用中英文概括视频内容或回答问题。
(6) 词汇记忆训练。这项训练融合在上述各项训练中,在课堂上采用“黑板单词大比拼”的方式进行检验,学生在黑板上默写与中文意思相对应的英语单词,教师进行纠正和解释。教师在黑板上罗列中文单词时,对单词进行分组归类,通过对比促进学生记忆。
3.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的设计旨在使一切讲授和学习活动都服务于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案由上述六类训练项目组成,各训练项目与专业英语语用能力训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项目1和项目2训练中英互译口译能力,项目3训练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项目4训练中英互译笔译能力,项目5训练听力,而阅读、理解能力和单词学习则包含在各项训练中。在32学时的课堂教学中,各项训练的时间安排如下:英译中口译20学时,模拟演讲和情景对话6学时,中英互译口译、听力、口语表达6学时。
4. 教学实施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着“因材施教、知情并重”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与新的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应,教学实施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1) 营造轻松、和谐、平等、开放、严谨、求实的学习氛围。“纺织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取材广泛,课文分析、翻译、听力、写作均没有标准答案。在英语对教师和学生同为非母语的前提下,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音和讲解提出异议并进行深入探讨,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在教师的带头作用下形成浓厚的讨论氛围。
(2) 教师全程关注每一名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基础、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和兴趣、每个阶段的进步程度、每个训练环节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等,在评价学生发言时作纵向对比,在训练时给予个性化指导,提出个性化要求。
(3) 教师授课的内容灵活机动,围绕学生发言作动态调整,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进行拓展。
(4) 教师明确自己的定位,尊重和包容学生,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给出令人信服的讲解和指导,凭借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四、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起着导向作用,是促进课程教学方案顺利实施和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环节。闭卷考试或开/闭卷笔译的考核方式不考核学生的语用能力,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松懈、考前突击的状况,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导致语用能力低下(如哑巴英语)。为此,提出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制定新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将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至40%,平时成绩依据出勤率、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打分;另一方面由小组情景对话和个人模拟演讲两个成绩组成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新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进行了综合考察和评价,通过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将评价向教学过程延伸,督促学生及时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课堂参与度;通过强调对语用能力的考核,督促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和加强语言的运用。
五、 结语
我校“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经过两轮的教学改革实践,成效显著。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反馈意见中表达了对课程教学模式的肯定:紧凑的课堂教学节奏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练习;快速口译提高了学生对专业文献阅读、理解和思维的速度及能力;课堂氛围活跃,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和表达感受,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克服了开口讲英语的恐惧,口语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明确自己提高语用能力的努力方向和方法;在参与训练项目的实践中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课堂介绍的英语学习方法科学且实用,课外自学也能提高效率;专业英语的学习反作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新的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他们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英语;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学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英语学习要求和努力目标,并自觉将学习延续到课程结束以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地完善教材体系,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丰富多彩的语用能力训练项目,并将实践经验推广到双语课程和全英文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李晓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诚信+协同=供应链竞争力[J].纺织服装周刊,2017(17):16-17.
[2] 李晓慧.产业链协同共破产业发展痛点[J].纺织服装周刊,2017(16):19-20.
[3] 邵蔚.让纺织院校学生“说好英语”[J].纺织服装周刊,2014(29):26.
[4] 白静,郭平建.TEP框架下纺织服装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初探[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2):180-182.
[5] 徐慧娟.大学英语与服装专业英语衔接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5(1):45-47.
[6] 唐予远,常艳丽.“纺织专业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J].才智,2013(22):18-19.
[7] 高晓艳,曹贻儒,刘美娜,等.借鉴外教的教学模式探索“纺织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6):508-509.
[8] 孔繁荣,黄海涛,陈莉娜.“纺织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7,32(5):425-426.
[9] 杨瑞华,邱华,王鸿博.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J].时代教育,2015(23):87-88.
[10]陈慰来,王金凤.现代纺织技术与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管理学家,2014(7):66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