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高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战略研究
2018-04-03张博文王天琪
张博文,王天琪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6
一、“双一流”视域下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内涵
“双一流”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其提出的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并创新文化、推进成果转化五大建设任务均是以学科为依托的。“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是学科建设,要想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建设,打造高校一流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体化至关重要。体育学在我国属一级学科,它是体育人才培养、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社会服务和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我国高校体育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科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的核心,也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办大学就是办学科。体育学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智库和支柱,需要在提高体育学科学术产出能力、培养体育学科人才、做好社会体育服务、传承与创新民族体育文化等方面贡献力量,力图打造世界一流的学科组织。
二、“双一流”建设对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体育学科学术产出能力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组织,提高学术产出能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创新与传承上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就我国目前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在总体学科中的地位偏低,在我国论文收录系统中,其研究成果所占的比例也偏低,且尚未形成一定规模。这与我国当前体育学科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利、学术社团滞后、专业设置落后、学术组织影响力不足、资金投入薄弱等都有关系。因此,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提高体育学科的学术产出能力,增多研究成果数量,提高学科地位就成为了其学科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随着体育发展成为社会的重要生活方式和多功能复合体,社会也对体育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需要加强学科自身建设之外,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界与融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推动原有体育学学科向纵深发展,呈现互补、合作、共进的态势。例如,当前人类社会关注的运动健康学,实际上就是结合了体育学与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学术研究除了要满足科研需求之外更多地是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因此,体育学科在固化其本身学科基础的同时还要朝纵深发展,这对于提高体育学学科的社会地位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培养体育学科高水平人才队伍
“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2015年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中,人才培养质量亦被置于首位。因此,高校在打造一流体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科人才的培养,体育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的学科发展更偏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思维和方法论知识的运用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所欠缺。在当前“双一流”视域下,要按照复合型人才的标准来打造体育学科的师资队伍,培养和训练研究者的多学科思维方式,对体育人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完善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此外,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体育学科人才队伍至关重要。一方面,要鼓励国内的学科人才“走出去”,学习和借鉴国外学科发展的优秀经验,培养国际化理念,推进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来”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团队,为人才队伍注入活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
(三)强化体育学科的社会服务职能
发挥一流的社会服务职能也是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的社会应用方面。传统的社会观念导致体育学科在大部分人心目中为“非重点”学科,对体育教育的认可度偏低,导致体育教学在高校整体教学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在招生质量与学生培养方面都没有取得显著效果。而且当前高校的体育学科教学方式相对于其他学科落后,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缺乏科学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间接影响其为社会提供智育型人才以及传播专业知识,无法体现其社会服务职能。目前,我国对于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界定还尚不明确,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开展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社会服务理念,扩大职能范围与服务规模,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传承与创新民族体育文化
世界一流大学在建设过程中,除了对师资、教学等硬件条件有所要求外,对校园软实力的发展也十分关注,要求高校具有厚重的校园文化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氛围。因此,一流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还承担着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在近代历史中,中国人曾有过“东亚病夫”的屈辱称号,部分有识之士曾为寻求改变中国精神面貌的新方略,掀起了体育救国的社会思潮,并且体育也确实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当代高校体育学科的主要表现方式是通过体育课教学,将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传递给大学生,从而达到增强体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缺乏从文化角度建设体育、传播其学科内涵的理念。在此情况下,高校体育学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承担起更多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丰富其文化活动形式,传承与创新民族体育文化。
三、“双一流”视域下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未来方向及建议
(一)将体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改进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标准
在中国的高校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师既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又要负责自身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将体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科的学术产出能力,增多研究成果数量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应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大对体育学科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体育学科教师投身科研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及时应用教学成果与人才培养实践。其次,体育学科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需要体育研究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扩展研究视野。高校需深入推进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领域向纵深发展,与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研讨和交流,引导教师勇于创新,争创教育教学改革大成果。最后,高校还需按照综合改革方案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标准,改革体育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相关数据显示,“体育”与“艺术”类学科科研成果产出周期相对其他学科较长,因此,对于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和评定就应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要调整对论文等级和数量的限制。否则“一视同仁”的评价标准,可能会导致学科教师为了发表论文偏离科学研究的初衷,脱离岗位教学需求,而另外一些教学实践水平较高的教师,又可能因为教学价值没有得到认可而降低教学积极性。
抓好科研工作能为学科发展提供长久动力,提高学科地位;强化高校体育教师本职的教学工作,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不仅符合体育教学的学科特点也顺应了当前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潮流。因此,“双一流”视域下高校体育学学科未来的建设方向,应提升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强调科研与教学并重,并改进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标准。
(二)优化学科教师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增强学术活力和学术水平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提高学校教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高校需根据“十三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目标,根据国家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业结构的调整步伐,认真分析现有教师队伍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专任教师队伍规模,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任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进一步确保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在规划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兼顾体育教学、体育科研、学科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根据体育学科的发展战略,对人才数量的需求、类型和层次的区分做好计划,实现体育学科的人才资源优化组合。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构建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主要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杰出青年人才和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牵动的人才团队,选取真正懂体育的人才来引领学科建设。同时要制定好相应的管理条例和措施,对于引进人才除了物质层面的支持还应创设人文关怀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和生活氛围。此外,还要加强高校体育学科人才与外界的交流,为他们提供国内外学习、考察的机会,为有能力的人创造机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科学术研究中来。
(三)引导高校体育工作发展与社会接轨,转变社会服务理念
在我国,《教育法》《体育法》明确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和高校提供了双赢的契机,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社会服务完善自身职能,扩充人才,不断壮大自己,展现高校自身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社会服务过程中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等方式提升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依照国家教育精神将学校责任感融入高校体育工作,培养卓越人才。
美国高校就非常重视社会服务,更重视创新体育社会服务,有些高校还可以跨州例行为社区提供健身指导。相比较之下,我国高校体育并没有明确界定社会服务,并且在开展过程中屡屡受到制约。因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并学习外国的优秀经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高校体育学科社会服务的理念,让体育服务走进社区关注居民公共健康,助力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改变理念与服务形式单一方面的缺陷。着力解决我国体育人才保障机制问题,解决专才稀有与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解决不合理与过度服务问题等。
(四)传播近代体育文化,强化体育学科的人文关怀
我国近代即19世纪末以来,处于内忧外患国力衰弱的时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涌现出了诸多试图从文化层面来挽救国家的有识之士,他们希望通过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来实现自救,唤起民族精神的觉醒。体育救国的提出,成为一种广泛认可并且能够激发爱国热情与改变生活方式及理念的一种社会思潮,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形式,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觉醒和更新。大学在这一过程中担负了重要载体的使命,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将体育精神与大学精神进行了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校体育学科。
另一方面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在重点发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也是为了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是在学习与追赶西方发达国家路径上选择的,是与中国命运相关切的,将中国教育由低谷走向了辉煌。体育成为一门必修学科与文化教育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扎根本土教育的优秀文化教育。这种优秀文化教育途径,必须面对自身不足的同时坚持自我反思与扬弃,在多元共生的基础上逐步找出自身发展的合理路径,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中国高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必须以人类的幸福为使命,努力提高人类存在意义和质量,体现出体育学学科强烈的人文关怀情怀。
学科组织建设是打造一流大学的基础,在“双一流”背景下,体育学研究有必要探讨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体育学科,在提高体育学科学术产出能力、培养体育学科人才、做好社会体育服务、传承与创新民族体育文化等方面贡献力量。本文讨论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体育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并探讨了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建议,希望该研究对一流体育学科与一流体育大学建设有一定启示意义,让体育学科建设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参 考 文 献]
[1]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
[2] 宣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16(5).
[3]戴炜栋,王雪梅.“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7).
[4] 孙晋海.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