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2018-04-03陈永娟

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美术心理健康

陈永娟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教学话题,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浸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教育和点化,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小学美术学科实践性强,并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在美术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特点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在美术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科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又使他们学习到了知识。

例如,在《瓢虫的花衣裳》这一节美术课中,我们开展了许多以瓢虫为主题的活动(绘画、做手工、讲故事、观察野外等),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制作“穿”漂亮花衣裳的瓢虫并进行展示评价。小组内材料共享、相互协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活动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积极生活观。而在《我的新朋友》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趁机将教学内容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时这些集体活动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改善以个人为中心等不良心理性格。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手工制作的瓢虫,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我认为,美术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操作,又有美术知识的理论学习。丰富的教学形式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可以将美术教学和心理健康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审美欣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欣赏,让学生在感受美术艺术之美的过程中摆脱或减轻忧虑、压抑等不良情绪的困扰,逐步树立乐观、愉快的积极心理。不同的美术欣赏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不同形式的正面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精选相关的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依托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正面心理情绪。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传统的山水画,让学生感受祖国壮美山河的气势磅礴,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自然之美,让学生在认识广阔的祖国河山的同时,进而养成宽广的胸襟和不被眼前困境所阻挠的豪迈气魄。教师还可以通过欣赏一些反映社会生活中温暖瞬间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体会作品中的人间深情的同时,让学生对社会中善良、温情的行为产生认知,从而培养学生善良、温和的优秀品质。教师对学生开展美术手工欣赏教学,利用传统的手工艺品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祖国灿烂的手工艺历史文化,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情感。例如,在《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一课中,教师一开始就运用直观生动的板书绘画,探寻瓷器与中国名称的由来,标示瓷都的具体位置,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对接下来的中国瓷器欣赏充满期待。之后,让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对不同朝代的陶瓷工艺品进行欣赏,从中感受古代手工艺术的魅力,并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从美术知识层面感受到陶瓷工艺品之美,同时还从感情层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表达看法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克服内向、孤僻等不良心理性格。

欣赏,必然就会带有一定的情感与情绪,而这种欣赏中所表现或产生的情感与情绪正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起到不同的调节和培育作用。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相关的心理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渗透到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之中,可以让学生在进行艺术审美学习时获得心理情感的深化和培养,既促进学生提高美术知识,又使学生获得心理品质的升华。

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在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课外活动,为美术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延伸,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利用美术课外活动可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可以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有利的平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外活动带来的有利机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例如,在学校组织的美术文化节活动中,在班级美术作品设计和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10人一组的活动小组,共同设计本班参加艺术节的具体活动内容,比如,参加活动的绘画作品、手工艺品或在活动中要表演的节目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经过集体讨论后设计出相应的活动方案和作品。这样在通过讨论拉近学生彼此之间距离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学生更加爱护、尊重和了解彼此,也培养了学生关爱集体、为集体尽责任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

美术课外活动不仅是课本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为学生搭建了自我表现和发挥自身才智的舞台。创造了学生个体交往的机会,培养了学生之间的集体协作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

四、在美术创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创造是一种知识技能与美术情感兼具的美术创意活动,在美术创造中无论是线条、颜色、形状等信息都会引起人的联想,传达一定的心理感受,对创作者的心理情绪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使得创作者的情绪能够向健康的方面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创造对人心理情绪产生的积极作用,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我最亲近的人”这一主题开展美术创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画出自己最亲近的人。同时,用口述的方式讲述为什么画中人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在创造和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状态进行细致的了解,为后续给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依据。

美术创造所蕴含的丰富心理情绪和状态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能够对学生不良的心理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美术学科独有的学科特点为其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奠定了基础。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中,教师要充分抓住美术学科的优势,在美术教学中的创造和欣赏教学、美术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课外活动的开展等各个环节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科教学带动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美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