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活动经验积累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018-04-03黄威
黄 威
活动经验是学生基于原有经验基础上感悟、归纳、推理,在操作、思考中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学生在观察、想象、实践中收获经验,训练了观察力,丰富了想象力,提升了操作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已有经验
情境的创设能弥补学生联想经验的不足,能为新旧知识建构联系,能点燃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情,让他们对生活中的问题产生思考。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已具备原生的认知经验,教师在导课时要善于唤醒经验。
例如,在教学《数字与编码》一课时,学生对身份证号码有基本的认知经验,教师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提出问题:“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猜出老师的生日吗?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这一部分包含怎样的信息?你还有何发现?”教师要分析学情,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让学生在猜一猜中引入对身份证号码的学习,营造乐学的氛围。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要利用学生“分享物品”的经验,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有郊游野餐的经历吗?小杰、小明两人一起去踏春,他们带了很多好吃的,我们来帮他们分一分。如果把4块饼干分给2人,怎样分才合理?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什么?如果把2个苹果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一个蛋糕,两个人怎么分?”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会说出每人分得“半个”,教师适时追问:“一半该如何表示?”教师唤醒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新朋友——分数。
二、设置挑战任务,亲历数学活动
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乐意接受挑战性的任务,教师要合理安排,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教师要留有让学生操作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提高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如学生通过割补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将已经积累的经验迁移到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求法,将它们的面积通过拼接、割补的方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三、关注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学生基于已有经验,与外界事物发生联系,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教师要了解差异,因材施教,让他们积累属于自己的基本活动经验;教师要分层教学,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分层提问、分层作业,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数学活动,获得一定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四、借助媒体资源,丰富学习形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媒体资源,挖掘生活化、趣味性的学习素材,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如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探究圆的周长会耗时费力,而且手工测量的误差较大,与想得到的数据会有一定的出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圆分成16等份,让学生说说每一等份像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发现每一份更接近于三角形,教师借机指出,如果将其分为64、128……等份,其中的每一份会更像三角形,扇形的弧可以看作三角形的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基本技能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收获智慧,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