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业新业态对消费升级升级的影响

2018-04-03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业态服务业供给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已经超过工业,自2015年起,占国民经济比重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前中国消费结构不断向服务消费转变,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理念提升,由“数量消费”转为“质量消费”,近两年中国居民消费率约为37%,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居民消费拥有较大提升空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通过发展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因此,发展服务新业态,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具有长远意义。

一、 服务业新业态的特征

(一)“互联网+”提供产业新动能。服务业新业态是一种供给创新,其将传统服务业所涉及的资源进行整合,而衍生出生产、服务、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新的模式。互联网+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服务新业态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前“互联网+”应经作用于一二三产业的各个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组织布局等多方面的创新变革。一方面,交通物流,养老服务,教育医疗等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共享单车,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二)制造业服务化。当前世界工业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不论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还是德国的工业4.0,以及我国《中国制造2025》都将都将制造业服务化作为未来的制造业主要发展方向。通用电气公司、米其林轮胎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均已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服务化,已经成为制造业创新动能提升、制造效率提升的重要源泉,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三)服务业内部融合。近年来,国内服务领域不断扩宽,服务品种日益丰富,服务业内部融合渗透趋势明显,进而催生新业态。服务业内部融合的多样化,既包括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内部融合,又包括两者之间的交叉融合。比如,”文化创意+旅游创新”,“健康养老+医疗服务”等互补性融合,也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等结合型融合。以京东商城为例,在立足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线上销售的同时,发展现代物流行业,开拓电商发展的新模式,满足消费者服务需求。

二、 服务业新业态对消费升级的作用

(一)创新新的消费热点首先,网络消费增幅明显。《2017中国电商年度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月10月至2017年9月,中国电子商务零售额约为6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5.08万亿,服务网上零售额1.49万亿。2015年服务网上零售额增速达到42.4%,2016年服务网上消费额增速达到51.4%,2017年1-9月达到78.5%,服务消费成为网上消费的助推器。其次,新型消费市场发展壮大。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交通出行、长租公寓、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比如,长租公寓发展势头强劲。当前中国房价居高不下,年流动人口基数2亿人以上,给租房市场带来重大机遇。品牌租赁机构通过发展租赁服务,一方面可以提高房屋利用率,消化房地产库存;另一方面,80后,90后成为房屋租赁的主力军,追求生活质量,长租公寓可以满足其生活需求。最后,互联网金融使消费者从中获利。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P2P为代表的网络贷款,以及消费金融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新型消费方式的涌现,使消费者可以零费用先消费,后付款,极大释放消费潜力。

(二)优化消费结构服务业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使得消费在类型结构空间结构不断升级。一是,居民消费逐渐向享受型、品质型消费转变。根据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春节期间,有机杂粮、保健礼盒等有机食品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0%;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大家选择旅游目的地更多以休闲放松为目的。二是在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背景下,市场空间限制被打破,跨区域消费变得更加便捷。截止2017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51亿,农村网民达到2亿左右,农村网店达到832万家,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8361亿,同比增长38.3%。天猫数据显示,2018年春节期间,进口生鲜成交额是去年同期的四倍,全球美食都端上中国人的年夜饭桌。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个性化消费,提高居民收入,创造新型就业。

(三)提升消费体验。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体,体验式、参与式消费成为消费的主流。为适应消费者新的需求,各电商平台打破线上线下的鸿沟成为其销售新战略。比如国美集团,在提出“家生活战略”后,实现了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的共享零售新模式,并真正做到了线上线下“同款、同质、同价”,受到广大客户认可,使其享受到“线上海量商品,线下真品展示”的购物新体验。

三、 服务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的新路径

(一)创新服务供给,释放消费潜力。面对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要鼓励市场主体提高产品、扩大新产品与服务供给,提升旅游娱乐、文化休闲、租赁市场等新型服务供给规模。扩展多元化、个性化供给消费供给力度。

(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继续深化收入制度改革,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人群利益,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强化消费能力。一方面,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加大扶贫力度和渠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优化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社会救济等公共政策,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继续提高退休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充分发挥再分配的正向调节作用,提高居民消费比率。

(三)增强法制建设,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监管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创造良好地消费环境。通过放宽准入,吸引社会投资增加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城市快速消费品等民生物资配送和冷链物流能力,加大对城乡农贸市场和物流设施等支持。加快推进智慧家庭、养老服务等标准建设。良好的消费环境,将为培育新兴消费业态和热点、促进消费升级提供肥沃土壤。

(四)提升消费品质,打造民族品牌。在消费升级的环境下,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由数量消费转为质量消费。当前国内企业,要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发扬工匠精神,打造享誉海内外市场的中国品牌,崇尚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打造高品质、特色化的国货精品,满足消费者品质需求的同时,推动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消费新时代。比如,青岛啤酒在研究皮尔森这一品牌时,从品味挖掘,到派出专业酿酒师到德国深造,在欧洲采集上千种皮尔森品尝、样品检测,通过无数次调试配方,研发出自己的皮尔森,并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总之,企业只有从供给端发力,解决供需错配矛盾,提高供给质量,才能更好地挖掘新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路英勇,春节帐单折射“史诗级”消费潮,河南日报,2018.3

[2]张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2017.11

[3]谭洪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服务业滞后并存之谜,2012.9

[4]刘长庚,发展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的实现路径,2016.8

猜你喜欢

业态服务业供给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智”造升级 引领模具新业态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新业态 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