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侨乡失依儿童的困境及其帮扶
——以福清J地为例

2018-04-03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23期
关键词:侨乡福清侨联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0)

福建省福州地区福清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居民旅外谋生的历史十分悠久。近现代以来,福清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20世纪初由于恶劣的国内生存环境使得福清人被动的移民;1979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国内外的巨大差距也引生了一批出国潮[1]。资料显示,到2012年为止,福清的海外华侨及新移民已达到86万人次,遍布的国家近120有余。早期阶段,移民目的地集中于如美国、日本、英国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存在的移民就业和发展机会逐渐饱和,福清移民也开始寻找新大陆求得发展机遇[2]。

1.非洲、南美这些国家有一定的发展机遇,成为福清移民的又一新选择,但是治安环境差,法律制裁不完善,枪支泛滥,这些都使得福清人在这里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福清出外谋生的人员中,多为缺乏一定竞争力的人,因而那些对技术要求较低的行业,例如开餐馆、超市等都成为大家追逐的方向,这就容易造成华人内部之间的恶性竞争,有些华人甚至借用黑人力量来袭击同行业的华人产业,这也是部分福清海外移民在外遇害的原因之一[3]。

2.侨乡这些父母在国外均遇害或一方遇害另一方因一些原因无法承担抚养义务的16岁以下的儿童称为失依儿童。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7月,J地失依儿童数量已经达到117人。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口中了解到J地失依儿童的数量是全国镇级地区最多的,本研究关注点在于由移民所产生的侨乡失依儿童的困境分析,福清J地失依儿童现象突出,具有代表性。

近年来,对于国际移民及失依儿童话题热度不减,学者也有众多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1、在跨国移民的研究中,儿童仅作为移民研究的附属品[4],对于经历人生重大变故对这些移民儿童的影响关注甚少。2、在跨国婚姻及家庭的研究中,视角多放在跨国家庭长期的分离对夫妻双方以及子女心理、行为等的影响[5]。此外,也有学者关注跨国流动及新移民的跨文化适应,文化冲突等,但就侨乡失依儿童而言,他们不仅面临跨国分离、移民变迁的苦楚,同时还遭遇失去单亲或双亲的生活灾难,身体、心理等问题更为严重。在此外,国内学者也有众多视角探讨处于弱势的儿童群体,尤其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帮扶,成果也相当成熟,这些都给失依儿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毕竟侨乡失依儿童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旨从侨乡失依儿童的特殊属性出发,分析侨乡失依儿童所处困境及其帮扶出现问题,为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于侨乡失依儿童的帮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一、侨乡失依儿童的“三方挣扎”之象

(一)“经济牢笼之挣扎”

经济支撑能力不足。众所周知,男性是家庭主要劳力,是经济来源最大的贡献个体,一个家庭中核心劳力的死亡必须会使家庭陷入“经济危机”。从侨联及其当地政府的相关文件资料中获悉,在J地117名失依儿童中,有25人属于低保户,并且全部属于隔代抚养,这些爷爷奶奶年纪大,知识文化水平低,没有相对成熟的谋生技能,所从事的工作也多为“三低”,即门槛低、工资低、保障低。并且老人的抚养对象有2到3个之多,负担较重。再加上老年人身体状况也都不太好,一旦有问题,往往更容易陷入“因病致贫,因贫致命”的境界。

除了这些,有些失依儿童的家庭因为某些原因无法享受低保,因为文件规定,家中只要有一个劳动力就不属于其范围,就不能享受低保政策,这样的情况在J地为数不少,政府照章办事,对于这些硬性上的条件限制,也是无能为力。

债务缠身。J地除拥有发达的移民网络之外,同时拥有发达的民间借贷网络。很多人的出国费用基本都是通过熟人圈借贷而来,其利息也根据关系的远近从无到两分利之间浮动,出国移民的家庭基本都需要靠借贷,费用也从几万到上百万不等。J地大部分失依儿童父母基本都是债务缠身,他们在外遇害后其遗留资产被贱卖,资不抵债,有的被合伙人侵吞,甚至被妻子卷走。留给家庭的都是些沉重的负担。

一位南非遇害者的哥哥谈到弟弟在07年刚去的时候被亲戚给骗了,投了100多万进去全部亏空。后来又自己开店,经营慢慢起色,本有可能在一年内回收成本,还完贷款,却遭遇人祸,欠款仍有80万,并且当时借贷是以其姐姐名义去借,所以弟弟死后,其债务又落到了大姐身上,大姐也有自己孩子和家呀,农村地区,收入又不高,都是千把块,这些欠款无疑就是天文数字,大姐表示也会帮忙了,但是自身也有一大家子要养,有心力不足呀。

(二)“社会融入之藩篱”

“入户难”。在关于失依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上,户籍的问题是首要面对的。户籍制度是中国基本的人口管理制度,除具有人口登记核查基本功能之外,入学、就业、教育、医疗等都与之相关。J地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类是指偷渡出去的年轻小夫妻,他们大多只是办过酒席,未到法定年纪没有办理结婚证,只算名义上的夫妻;此外还有部分人员虽有工作签证可以办理相关证件,但是因为结婚证并非必要证件,便未办理或没来得及办理就遇害了,这导致他们在国内外的婚姻关系都不存在,留下儿童就成了非婚子女无法入户或者有的因为没有出生证明而难入户。另一类就是父亡母嫁的失依儿童,他们虽然可以通过母亲去做亲子鉴定开具相关证明,但现实却是这些母亲在丈夫遇难后承受不了繁重负担而“消失”,使得本可以办理的户口被人为的搁置。笔者了解到,2014年侨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注意到这一现象,就与当地派出所协商给这部分失依儿童以挂靠户口的形式挂在其爷爷奶奶户口上面。这种举措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依儿童入学,户口等问题,但并非长久之策。尤其是现在从幼儿园都开始实行的学籍制度,与学生的户口都有极大的关系,这对于那些未能顺利入户的失依儿童都是求学路上的极大障碍,甚至影响以后的高考等活动。

语言适应难,在失依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在国外出生。这些在国外出生、成长的孩子语言构成多为输入国当地语言,很少会讲J地方言和普通话。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当这些孩子回到国内求学时,所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语言的转化与适应。

一位幼儿园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到“他们班级就有两名同学刚从国外回来,不会说普通话,老师上课时候他们都是一脸呆滞,但是当老师用简单英语交流时候,他们就会积极参与进去”,但老师也表示了他们的无奈:“我们这英语教学水平一般,师资也不够呀,即使我们想帮助孩子尽快学普通话适应语言也只能想想,教育局不牵头发话,没人愿意担这个责任,在路上有个好歹我们也承担不起呀”

(三)“心理障碍之鸿沟”

“爱的缺位”是导致失依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有被爱,才能学会去爱。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显示,在20岁之前的几个阶段,是小孩角色塑造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会有种种困惑,良好的家庭环境及其父母的角色扮演对于他们的行为影响具有重要的规范指导作用,但如果父母爱的缺失则有可能导致孩子不健全的人格发展[6]。对于侨乡失依儿童而言,其父母活着的时候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有的甚至出生不久就被带回家乡,与父母见面次数极少,更不用说父母的教化。父母遇难后,由爷爷奶奶抚养,这种隔代抚养存在着种种弊端,导致这些儿童封闭自身。在对相关失依儿童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失依儿童普遍具有封闭自我倾向,不太愿意与周围同学交流。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没有安全阀去排解,人是会崩溃的。小孩子本该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对失依儿童而言,却是灰蒙蒙的童年。儿童阶段爱的缺位又极易造成成年后人格障碍的原因。对于社会而言也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负面性格”的发展,父母的缺失弱化了家庭的功能,相反,学校与周边环境对失依儿童显得更为重要。失依儿童又易被外界贴上“问题孩子”、“性格缺陷”等标签。在同学中易遭受排挤和歧视,导致他们更封闭自我,抵制与外界交流,这是日后人际交往最大的障碍。并且在这种隔代抚养的家庭中,有时候会因为与堂兄弟、兄妹的共处(这里特指家庭中健在的老人子女的孩子)感受到不公平待遇。例如:当失依儿童犯错时候,相对于堂兄妹可能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惩罚,但是在奖励上却又有偏差,这就会使得失依儿童觉得长辈偏心,导致其逆向性格的发展,影响自身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归结此类原因,多因为老人心理的失衡,本身是要靠子女养老,结果他们不在了,自己还要去抚养他们遗留下子女,老年生活无着落,无保证,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满,无意识的转移到失依儿童的身上。上述这些都可能引导失依儿童朝着周遭环境给贴的有色标签方向发展,并且心里愈发举得他们是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群体。

二、当前对侨乡失依儿童帮扶之不足

(一)力量有限

当前J地失依儿童的补助来源,主要有当地侨联和政府以及福清侨联。J地侨联每年给予失依儿童家庭的补助2000元,还与当地政府联合帮忙解决失依儿童的落户等问题,政府则落实开展低保申请的工作,办理低保的家庭每月有300元的收入,年底还会有米、油等生活物资,这些一定程度减轻了失依儿童家庭的负担。但侨乡失依儿童的帮扶主体太少,缺乏了社会爱心企业等的帮助,力量有限。每年几千的生活补助对于失依儿童家庭的债务及其生活帮助依旧微之甚微。此外,目前对于失依儿童的帮扶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有些家中三四个失依儿童的也只能按一个来算,这样的情况在笔者调研中也有存在,他们的生活依然拮据。

(二)形式单一

失依儿童的帮扶主要集中在经济上。具体而言,失依儿童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心理上的问题,语言适应上的问题都是比较突出的。经济上的帮扶虽然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方式,但却并非长久之计。一般来讲,侨联及政府等机构对于失依儿童的帮助也多停留在0-16岁的儿童之间,之后就会停止经济帮助。这种经济帮扶并不能使失依儿童脱贫,因此在停止对这些家庭的帮助后,他们后续生活仍无依无靠,尤其是对于这些儿童的教育更是无力支持,导致辍学等各种后续事情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依旧需要进一步落实。

(三)社会支持网络不完善

当前对于失依儿童的帮扶并非出于明确的文件规定,都是当地政府侨联发动的,失依儿童的帮扶情况受外界影响较大,一旦领导班子换届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并没有形成固有的完善的帮扶政策。一位失依儿童爷爷的访谈中有提到:“之前那个某某任书记的时候,一年会有个2000块,现在镇长换了就没有”。同样的情况在侨联也有,侨联换届,有时候对失依儿童的经济帮助就会断了,并且救助金额变动也较大。有一位失依儿童在J地侨联的牵头下,其家庭每年会收到印尼华人的6000元的补助,但在侨联主席后来调动之后,这件事就被搁置了。关于失依儿童的社会支持完整体系尚未建立。

三、侨乡失依儿童“破挣扎”之策

失依儿童的帮扶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此过程中,合适的角色扮演都能对于困境的打破起到重要作用。

(一)社会“调解者”角色扮演

从当地政府角度来看,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牵头动员当地各种力量参与到对失依儿童的帮扶中来,例如与当地民政部门、社保局、医疗部门、学校、龙头企业等联合行“特事特办”之举,带动这些部门落实对失依儿童的帮助。例如在失依儿童家庭的人员生病无钱医治的时候,医疗部门能减轻一定医疗负担,使他们:“有力能看病,有病看得起”。另外针对侨乡失依儿童户籍办理,相关政府和公安部门可以达成一致,给他们开展一定通道,办理非亲属户口或者通过隔代基因鉴定,开具证明等为其办理户口。当地政府还可以连接当地龙头企业,号召他们募捐回馈家乡,并且福清人事业有成报答家乡传统浓厚,以此为契机也可以形成“一企对一户”的帮扶,这样就部分解决了失依儿童的后续发展问题。同时还可利用社会媒体资源,吸引社会各界更多人的关注,汇聚来自社会各方力量,调节资源,补给失依儿童家庭。

帮助失依儿童建立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也是有效之举。侨乡失依儿童接受的多是来自政府的正式支持,近两年的效果也颇佳,但是其获得来自周围的非正式社会支持却较少。重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从两方面做起:其一亲缘联结,要在亲属关系中形成“一人有难,多方支援”的模式;其二就是建立地缘支持系统,农村社会为熟人社区,邻居也是失依儿童家庭最频繁打交道的群体,“远亲不如近邻”便是邻里重要作用的诠释,部分失依儿童家庭的问题,乡里乡亲也是最直接参与的群体,作用巨大。

(二)家庭“看护者”角色扮演

家庭是失依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为初始也是最关键一环。家庭具有生产、教化、抚养、感情交流、教育等功能。失依儿童的父母遇害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家庭的功能,因此相关抚养或监护人要及时与失依儿童敞开心扉交流,让他们将心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避免情绪的累积,长期累积只会导致某一天以某种极端方式发泄。现实中大部分隔代抚养人由于丧子或者丧女产生各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就会转移到失依儿童身上,失依儿童对此非常敏感,他们会因此更加封闭自我,因此这类家庭看护人必须找到合适渠道和方式排解自身情绪,避免转移施加情绪于失依儿童。

(三)学校“指引者”角色扮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校及老师是失依儿童健全人格发展重要的一环。学生此过程中,习得知识,学会遵守规范。但当前农村地区的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忽略对孩子情感、心理问题的关注,失依儿童经历过人生的重大危机,心理或多或少会有一定问题,他们封闭自我,不愿与人交流,这样会愈演愈烈,形成极端人格。开展相应心理辅导课程迫在眉睫,尤其是人际交往、社会情感等课程。美国针对校园社会问题所开展的培养社会情感初见成效[7],我们可以借鉴,例如情绪管理,社交建构等都可以引入到课程内容中去。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失依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他们愿意与人交流,获得人际交往技巧,客服社交恐惧。

猜你喜欢

侨乡福清侨联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海归李钢:“红杉人”民族魂“侨联”中国心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6号机组首次临界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关于Weitzenbock不等式的一条不等式链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盐城市中级法院和盐城市侨联共同举办涉侨纠纷调解中心揭牌仪式
爱的微笑
——昆明侨联现代口腔之歌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