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充分就业理论的农业院校培养模式研究

2018-04-03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23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毕业生院校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一、充分就业理论内涵

“充分就业”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理解凯恩斯充分就业原理需要把握几个环节:一是需明确充分就业的含义,充分就业是指一个具体工资水平上人人有事做,只要解决了非自愿失业的问题即可认为是实现充分就业;二是存在非自愿失业的原因分析,凯恩斯分析的重点是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消费倾向递减、投资需求不足和流动偏好的影响了充分就业的实现。

二、农业院校不充分就业原因分析

(一)流动偏好的影响

基于充分就业理论,流动偏好对社会有效需求产生了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包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它们间接对就业市场形成了影响,给充分就业的实现带来了不确定性。

(二)社会需求的影响

由于社会环境变化与经济周期性波动,使得当前形势下社会就业需求也受到了影响给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带来了挑战。刘艳调查分析了农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率整体较低,调查还发现毕业生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不符也使问题加剧。

(三)就业价值观的影响

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常见原因有三,一是过高个人期望使毕业生不愿在涉农行业工作;二是社会需求变化使涉农企业与科研技术单位对毕业生能力、道德、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三是毕业生长期不就业演变为“自愿失业”。通过完善各方机制可解决不充分就业问题。

三、农业院校充分就业问题解决途径

(一)分析社会需求变化与流动偏好不稳定性

1.调整农业院校与毕业生就业目标。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与当今社会需求接轨。李双群认为长期以来地方农林院校由于惯性思维导致培养目标存在局限,表现培养目标缺少创新教育,培养方案和模式过分强调知识,对应用性、创新性重视不够,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而轻创新,使人才培养不能更好满足社会需求。针对这种现状农业院校需要突破传统思路,在教学体系与制度设计变革中培养目标与社会接轨。

2.增强所设立学科与教育体系的前瞻性与预见性。人才培养过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实现,这也使得毕业生供和需之间存在时滞。为了减少这种时滞造成的影响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健性,农业院校应该前瞻性地对社会农业人才需求做出预测与准确判断,所设立学科与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预见性。

3.实现信息通畅,加强就业引导环节。社会需求的波动与偏好流动性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挑战,而信息不对称使情况变成更加复杂。如果高校与用人市场之间信息不通畅,就会导致大学毕业生供与需市场和各方期望值等偏离均衡状态,不通畅的就业信息也是制约大学毕业生非充分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方面高校应使用先进手段对毕业生就业进行精准分析与定位。

(二)以农业行业新需求为机遇,以创新与能力为导向

1.抓住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精准化的行业需求机遇。涉农院校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契机,在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精准化相关领域产业展开教育革新与尝试。不断扩大与区域内外企业和机构的深度合作,延伸高校教育至合作教育,拓展涉农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和广度,运用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和高效的运作平台作为教学的支撑。

2.适应创新性、能力导向的社会需求。温长吉总结了农业院校在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上进行一系列尝试,如中国农业大学创建两阶段创新培养模式,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校内基地—社会”三阶段培养模式,以及四川农业大学借助“打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这种创新性探索会对地方农业院校高质量人才、创新培养以及人才竞争力培养都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

四、建立充分就业的农业院校培养模式

(一)农业院校联合培养方式

产学研合作体的传统功能,主要面向经济效益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涉农院校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行业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建设企业的研究生、博士后工作站,针对企业实际问题选择研究课题;尝试订单式培养,按照涉农企业需要为涉农企业所需人才进行定制培养。

(二)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涉农院校应该积极建立涉农创新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指标要求开展教学培养设计与规划。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不忽略职业基本道德与素养,张初[6]对浙江省农业企业调查问卷发现,涉农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责任感品德非常重视,创新农业人才的创新指标体系应从知识、思维、个性、能力等多角度不断完善。

(三)以就业价值观教育为重点

涉农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现不应本末倒置忽视教育主体,吴荷平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把“人”作为研究的基本视点,以社会发展的视角来透视。孙国娟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初次就业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主动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可以促使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并提高就业满意度。马洪新调研发现了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择业有着重要影响,建议从加强三观教育、建立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等方面构建国家、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毕业生院校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