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泗州戏”保护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2018-04-03陈燕秋余晓宏
陈 艳,陈燕秋,余晓宏
宿州学院1.文学与传媒学院;2.音乐学院;3.马克思主义学院,宿州,234000
泗州戏,旧称拉魂腔,是安徽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安徽、苏北等地区,约有二百多年历史。因其艺术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在泗州(今泗县),新中国成立后为体现剧种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戏[1]。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发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2006年,泗州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国家对泗州戏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泗州戏观众逐步减少,传统技艺濒临失传。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泗州戏,政府和社会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1 地方保护传承“泗州戏”的实践
1.1 政府加大泗州戏宣传和资金扶持的力度
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自2006年开始,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7年,将其调整为“文化遗产日”,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其次,政府连续多年拨出专门经费,投入到非遗的宣传和保护上。如2017年,安徽省文化厅拨款755万元,支持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等活动,2018年拨款502万元继续支持这些活动。而泗州戏作为第一批立项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每年都积极参与送戏进校园、进乡村的活动。政府的经费支持,大大保障了泗州戏等传统戏曲的影响和宣传。此外,政府设立非遗专项资金保护项目,支持传统戏曲的发展。2017年,中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分配给安徽省1 565万元,其中宿州市泗州戏剧团获得80万元,用于传统剧目的复排和人才的培养。可见,政府在不断加大对传统戏曲包括泗州戏的资金扶持力度。
1.2 地方本科高校设立相关专业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泗州戏,2010年11月,泗县人民政府与地方高校宿州学院签署了泗州戏表演专业合作协议。2012年上半年,宿州学院成立“泗州戏学院”,设立表演(泗州戏方向)本科专业。2013年,表演(泗州戏方向)专业正式招生,迄今为止,已经招收五届学生,共39人。宿州学院表演(泗州戏方向)专业设置后,除完成相关教学之外,也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泗州戏的表现形式。2015年,宿州学院创作的泗州戏歌《淮河岸畔好家乡》在全国第四届暨安徽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校园文艺活动中获二等奖。
1.3 剧团与职业学校合作培养泗州戏人才
2015年8月,泗县泗州戏剧团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签署协议,定向为泗县泗州戏剧团培养14名学生,学生以10~16岁之间的青少年为主。这些学生大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等,毕业后可以取得国家承认的中专文凭[2]。2016年,宿州市演艺集团和泗县泗州戏剧团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合作招生,招收了16个学员,年龄在12~16岁之间。这些举措大大充实了泗州戏人才库。
2 泗州戏保护传承的困境
国家级非遗“泗州戏”在传承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却面临着诸多问题:泗州戏缺乏自身造血功能;高校传承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泗州戏剧团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创新思想不够等。
2.1 剧团自身缺乏造血功能
宿州市是泗州戏主要流行地之一。宿州市的泗州戏主要演出团体为宿州市演艺集团和泗县泗州戏剧团。宿州市演艺集团原为国有院团,后经改制,成立了独立的演艺公司,在编人员约20人。宿州市演艺集团名为独立公司,但实际人事及部分财务仍然归属相关文化部门管理。泗县的泗州戏剧团为国有院团,实际在编人员基本也在20人。
宿州市演艺集团和泗县泗州戏剧团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每年政府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的拨款,以及国家对非遗的扶持资金资助。宿州市演艺集团和泗县泗州戏剧团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泗州戏学生的经费,也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如2017年,中央下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其中宿州市泗州戏剧团获得80万元。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的市场变得较为狭窄,部分戏曲剧团,包括泗州戏,自身缺乏造血功能,主要收入来源于政府资金的扶持,但政府的补贴毕竟有限,加之剧团对政府依赖心理,缺乏主动融入市场的决心,导致泗州戏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均受到威胁[3]。
2.2 专业社会认可度低
2013年,宿州市地方本科院校宿州学院设置表演(泗州戏方向)专业,每年计划招生15人,至2017年计划总和应为75人,但实际入学的为39人。2013—2014年为面向普通高中学生招生,两年报到率分别为53%和33%。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调整招生方向,2015年后,招生方向从普通高中转为对口招生。2015年对口招生计划15人,报到3人,2016年报到8人,两年报到率分别为20%和53%。2017年,表演(泗州戏方向)专业招生第一次完成计划。自2013—2017年,宿州学院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平均招录比为52%。
此外,泗州戏专业就业对口率较低。截至2018年9月,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有2013级、2014级两届毕业生13人。通过调研,这13人中仅有1人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1人有意向从事与泗州戏相关的工作,但尚未落实,其余学生从事的工作和专业均无关系。由于泗州戏市场的萎缩,加之泗州戏本身就是地方戏,如果地方剧团不予接纳,其余地方很难就业对口。同时泗州戏剧团自己也培养了部分学生,地方容纳不了那么多学生。而泗州戏专业就业的不对口,也影响了社会对泗州戏专业的认可。
2.3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受众群体的接受层次和审美导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设置专业,必然需要一批具有丰富非遗知识、较高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宿州学院表演(泗州戏方向)专业已经设置6年,但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其4名专业教师一直都是外聘地方泗州戏剧团艺人。同样,泗县泗州戏剧团和宿州市演艺集团与地方职业院校合作培养的泗州戏人才,其专业课教师也主要来自剧团或者由剧团直接培养。
泗州戏剧团的专业教师戏曲水平高,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人才培养方面鲜有系统性的研究,基本上仍按照剧团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重技艺传承轻理论探索。此外,剧团教师年龄偏大,如宿州学院外聘泗州戏教师年龄平均在60岁,他们教学理念与方式相对保守,教学内容或形式很难与时俱进。
2.4 保护传承缺乏创新
从地方戏曲发展史上来看,创新始终是其发展成长的内在动力[5],无论是昆曲、豫剧亦或黄梅戏等各类戏曲,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得以生存、发展。传统戏曲发源于农业社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娱乐方式选择的多样化,农村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地方戏曲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虽然戏剧的衰落是世界性现象,但有的国家每年戏剧上座率仍然能够达到几千场,收益颇丰,反观中国的戏曲现状却备受冷落。有观点明确指出,这是因为中国戏曲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原因所致[6]。
宿州学院表演(泗州戏方向)专业培养方案里明确提出要培养有创新精神、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也是高校培养泗州戏学生与剧团培养学生的不同之处。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专业教师均来自剧团,过于保守,完全按照剧团培养演员的方式去培养,按部就班,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基本上不允许做形式或内容上的创新。
剧团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的学生,是以剧团培养为主,与高校相比,严格按部就班,不允许越雷池一步。调查组分别对高校、剧团及职业院校的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并发放问卷。问卷统计显示,在对专业课程的评价上,47%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太过保守,不能与时俱进。在对专业教师的评价上,44%的学生认为部分教师不接受新的思想理念,且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专业教学理念。显然,在传承上,多数教师不愿意接受创新理念。
3 泗州戏保护传承对策
3.1 促进泗州戏的产业融合发展
戏曲与产业联姻的模式在很多地方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如昆曲模式,从2001年开始,苏州昆剧院采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在旅游资源集中的园林、古镇和文化街区、民俗博物馆等,建立昆曲演出基地、演出点,探索了一条昆曲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7]。
宿州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唯一活态遗址;有天下第一奇石灵璧石;有国内最大古树群落皇藏峪;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有国家水利风景区新汴河等多个国家级名片。泗州戏可以借助地方丰富的文化及旅游资源,在泗州戏发源地、隋唐运河活态遗址点建立泗州戏演出剧院、戏曲博物馆,同时打造泗州戏文化特色产业园,将人才培养和产业开发相结合;在旅游特色的小镇,打造戏剧文化旅游景区,将戏剧魅力与宿州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泗州戏与地方旅游的融合发展;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泗州戏演出与网络和新媒体结合,促进文化与科技的产业融合,进一步延伸泗州戏的产业链。
3.2 准确定位泗州戏生源
宿州学院表演(泗州戏方向)专业,第一年、第二年面向普高学生招生,报到率极低,前两年报到仅为13人。而后三年面向对口专业招生,中间两年因过渡时期,没有进行充分宣传,出现人数较少现象,但第三年,也就是2017年,泗州戏第一次完成15个招生计划。问卷结果显示,普高生源的学生明显对泗州戏专业及教师期望值过高,64%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收获。而对口招收的学生63%对所学专业很满意,100%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自己对泗州戏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且从中获取了知识。剧团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家庭等,这些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国家承认的中专文凭,也可以在地方剧团谋得一份工作,所以剧团培养的学生普遍满意自己所学的泗州戏专业。可见,学校培养泗州戏专业的学生,需要准确定位生源对象,降低生源对象标准,这样才能有利于泗州戏传承队伍的稳定性,有利于泗州戏的保护传承。
3.3 加强泗州戏师资队伍建设
非遗传承不仅仅需要传承人参与,更需要年轻的队伍加入。为能让古老的泗州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校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创新思想丰富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并能解决泗州戏发展中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是学校泗州戏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外聘于地方剧团,这就需要学校首先组织力量对泗州戏外聘教师进行专门的教学教法培训,开展非遗与现代教学理念结合的培训,将创新思想植入泗州戏外聘教师思想中。其次,学校可以自己引进部分专业教师,专门从事戏曲专业的教学,充实泗州戏教学队伍。此外,学校可以选送部分优秀的教师外出学习、进修,从现有教师队伍里补充专业教学力量。
3.4 鼓励泗州戏尝试创新
要架起戏曲与现代观众之间的桥梁,就需要既保持和发扬戏曲的神韵及优势,又要适合观众口味,这就必须要对戏曲本身推陈出新。推陈出新也是符合戏曲的发展规律的[8]。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尝试成功也说明了戏曲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一些学者也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是创新下的保护,必须将创新和保护结合起来,唯有此才能使传统文化真正得以传承和持久发展”[9]。在传统戏曲土壤迅速消失的现代社会,泗州戏遭遇现代多元文化的娱乐挑战,剧目老化,新创剧目较少,难以吸引观众[10]。如果坚持一成不变,最终只会被社会淘汰。为了长远发展,泗州戏应与时俱进,“在表演形式上,要对那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形式进行改观,减少陈腐的套路;在演出内容上,要使用新手段进行创新,内容要鲜活生动,努力追求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11];在教学上,更应鼓励年轻教师及学生在泗州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多方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