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结构 实现“长文短教”
2018-04-03陈海蓉
陈海蓉
(晋江市安海中心小学,福建 晋江 362200)
长文信息量大,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面面俱到,不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漂流式学习,学生不能对学习内容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应摒弃面面俱到的理念,针对教学重点,从整体着手,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细致分析,努力开拓自己的学习思路;针对非教学重点,可以通过“以读带讲”的方法,快节奏地带过,从而做到“长文短教”。
一、有效“选点”,品悟内容
余映潮曾经指出:不管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和手法,长文短教的出发点为“短”,而这一短字,则应该体现在点上。“选点”是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所在。事实上,不论哪些课文,都会存在一个“点”,这个“点”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只要将这个“点”成功找到,就能够顺势从“点”发展至对“线”与“面”的统领,进而实现对全面课程教学的拓展,最终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这个“点”其实就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它有可能是课文的题目,也有可能是课文内容中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有可能是对课文内容存在疑惑的地方,还有可能是课文蕴藏的一份情感或者一份思想。
(一)从整体入手
如果是“长文”,教师没必要处处都向学生详细讲解,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而对文章内容产生一个大致印象,然后再看一看,看是否存在需要深究的地方,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进行深入阅读、认真分析,最后再对需要深究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
(二)从题眼切入
将课文的题眼作为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实现对课文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的准确把握,进而有利于教师开展后续教学。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首先阅读的是课文题目,有的课文只要看其题目,就能够大概猜到作者的思路,从而借此将文章的纲抓住。此时,教师就能够对教材予以更好的驾驭,进而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组织。以《将相和》的教学为例,“和”无疑是关键线索并贯穿整篇课文,作者的思路就是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教师要将“和”紧紧抓住,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将相不和?”通过提出问题,理清故事脉络。学生总结出,由于蔺相如将和氏璧完整归还后,在赵国立下的大功,赵王并赐予上卿的封号,如此一来职位便高于廉颇,必然引起廉颇的不满。最后讨论“为什么将相最后和好了”,不仅将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对己和、对敌恨的高尚品质成功衬托出来,又将廉颇敢于自责、知错就改的精神突显出来。最终升华人物思想情感至爱国主义高度:将相为什么必须和好,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通过归纳总结指出,三个故事其实都是围绕“和”这个中心而组织的。
(三)从关键词或句切入
关键词或句大多数文章都有,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或句来引导学生顺利掌握课文大概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词或句的作用不仅限于课文内容,甚至还能够对课文结构进行概括,表达情况以及反应文章中心思想。因此,在长文短教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关键词或者中心句作为切入点,从而将原本复杂的内容脉络清晰,沿着这一脉络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思维。
(四)从中心句切入
在语文教学中,选择中心句作为切入点的例子不胜枚举,将这些文章中心句的理解同文章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有机整合起来开展教学,化繁为简,从而将原本复杂的内容脉络清晰,沿着这一脉络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思维,直达教学目标。纵观北师大版本的语文教材,便不乏很多类似这样的句子,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赵州桥》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切入点必须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不能够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不然只会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不良影响。
二、建构“板块”,品味意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站在不同的角度将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活动以“块”状分布的形式呈现出来。详细而言,即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块状的形式分布排列,以快板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逐渐形成教学流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凡卡》为例,全文共有2000多字,21个自然段,有着极为丰富的意蕴,是一篇经典之作。教学时,可以将课文分为以下五个板块:1.初识“契诃夫”“凡卡”;2.体味“悲惨”命运;3.感受“景色美”;4.感受“生活乐”;5.体味“诉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琢2、3、4板块,1、5模块则轻轻带过。通过“板块”建构,不仅使学生对课文蕴含的意蕴有了一个充分的品味,还使得学生探究到了相应的表达技巧。
三、强化“预设”,提高效率
针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将其分为几个课时进行教学是一种必然途径。而针对分课时的课文,就需要预设明确的课时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以《穷人》一课为例,整篇课文共有接近2000字,27个自然段,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有着鲜明的写作特色,从中能够挖掘到很多教学点。可以按照课时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板块:1.溯“穷”,整体感知;2.扣“穷”,表达研究;3.“穷”,借写促悟。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穷人?2.这些穷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在问题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梳理,然后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穷人的“穷”描绘出来的?用了哪些细节刻画、心里描写、环境描写?到了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重点品味“穷人不穷”这四个字,感悟穷人有着哪些高尚品质。还可以趁势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一段内心独白,对西蒙死前可能存在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同时顺利完成第三个板块的教学,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虽然这两节课内容丰富,教学容量较大,但是由于教学形式比较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所以轻松达成了课时目标。
四、精选目标,优化环节
在“长文”教学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以《景阳冈》为例,这篇课文共有2400多字,属于“长文”,需要精选目标,优化环节。可以将以下两个话题重点突显出来:1.厘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弄明白武松怎么成为英雄的;2.研究分析武松的性格,推测正是由于武松拥有哪些性格,才决定了他能够成为英雄。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两个话题与学生展开不同角度的交流沟通,最终实现主干清晰、枝叶丰茂、形散而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