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情感体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8-04-03陈雨梅
陈雨梅
(漳州市玉兰学校,福建 漳州 363000)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然而,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听评课活动中发现,在节奏紧、容量大、设问多、活动频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却常呈现出活力不足的景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未能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引入、创设与授课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景或氛围,引导学生借助互动平台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深度结合,进而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焕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境,问题铺垫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动。恰当的情境引入有助于激发情绪,让人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并迁移和泛化成更具稳定性的情绪状态和情感向度。[1]设置符合学生和教学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体验,不仅可以起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形成特定环境中的深层强烈共鸣,增强情感体验的有效度。
例如,教学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知识时,笔者没有按常规方式先展示典型人物事例,再进行知识讲授,而是新课伊始就直接展示情境问题:
许一个承诺,也许只有几秒,但坚守却是如此艰难。假如你对别人作出了承诺,你愿意用多久时间去坚守一个承诺?
面对问题,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或从所承诺的事件意义的角度、或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或从法律的角度、或从道德的角度思考答案。面对学生的不同回答,笔者没有急于定论,而是用多媒体展示央视播放的“一个承诺,五代义渡,百年守信”的典型事例(故事讲述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河村民万作柱于光绪1877年逃难至此被村民好心收留,为感恩,从那时至今,五代人141年信守承诺为民摆渡不收钱的事例)。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从情境事例中悟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做人要以诚立身,严守信用才能取信于人的道理。这种基于体验的收获远胜于教师的说教,既增强了课堂氛围,又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
正如原国家督学成尚荣所说,“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2]
二、活动实践,辩论导入
活动是实现人自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方式。有意义的、自然的、真实的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各种调动学生口、眼、脑、情综合并举的课堂教学形式,能激发其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在内心留下深刻的记忆。
在教学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男生女生”一课时,笔者未按照教材知识按部就班展开教学,在教学开始就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初中男生女生交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男生女生该怎样交往?
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情不自禁展开激烈的讨论,课堂氛围被瞬间点燃。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初中阶段异性同学交往的积极意义,同时还认识到异性同学交往要遵循“度”和“法”的原则,交往不能过于频繁亲密,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真诚的心态进行交往。这种基于活动基础上的情感体验, 既能从理论和现实角度指导异性同学如何进行正确的交往,又避免了简单空洞的理论说教,做到蕴“理”于“情”,润人无声。
三、联系生活,实践升华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话一一对于儿童来说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3]为此,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积极运用生活体验法,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生活环境,如学校、家庭、社会等,进而采取策略唤醒学生再现生活情境中的内心情感意识,加强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认识自己”时,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采访班级优秀学生、中等学生等不同类型的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的表现谈对自己的认识。采访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通过这次采访,有何收获与感悟?
这种采访活动,把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深度有机结合,使学生置身于学校、家庭,社会多个生活情境,能从学校、家庭、社会多维度较为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与优点,也懂得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四、创新策略,提升实效
因材而异、因生而异开展多形式的情感体验活动,是增强体验实效的多维策略之一。传统意义上展示颜色、声音、图像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在思维激发层面存在欠缺。 为此,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多媒体技术下生动、直观、形象的画面。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满足,引导学生去领略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要通过适度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问题素养和思维意识,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同时,情感体验活动还要因知识内容实际而异。课本知识内容的不同要求,情感体验的方法策略也应有所差别、有所侧重。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创新体验策略,积极创设不同的体验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4]
例如,教学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悄悄变化的我”一课时,笔者依据教学实际,要求学生利用微信软件小年糕有声影集或其他软件,把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成长中的点滴制成影集发送给笔者。在本节课教学时,笔者播放了部分同学的影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变化体现在哪?
学生兴致盎然地边观看、边思考、边评论,通过直观的、真实的图片情境,他们认识到“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身体方面,还体现在思维、知识等方面,这些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较好地体现和落实了该课的知识主题:悄悄变化。看到悄悄变化的自己,不少学生甚至发出幽默的感叹:时间都去哪儿啦?
五、目标选择,注重针对
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和终极指向。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是开展体验教学、落实和评价教学目标实现效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重要考量指标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生成过程时,要采用与知识内容、教学目标落实效度较为密切的情感体验方式,其措施、手段和对象要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否则,会影响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其检测。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可以用于教学的资源较为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载体创设情境服务于教学。笔者在一次听评课教研活动中发现,上课教师在课前了解到本班一位同学网友众多,于是课上点名该同学现身说法“如何正确通过网络交友”。教师的出发点和教学意图较为清楚,即想借助学生鲜活实例来引导其他学生要合理利用网络交友。然而,这位教师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现身说法的意愿度。在众目睽睽之下,该生极不情愿地站起来,但一言不发。其他学生也陷入沉默,课堂氛围一度冷场。虽经教师不断鼓励,仍旧无学生自愿救场,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继续开展教学。
该节课的课堂导入,应该说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这种情境体验却未能有助于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原本该活跃的课堂变得毫无生机。因此,教师在开展情境体验时要注意采取的手段、方法、预设的对象与教学的关联度等诸多因素。
掬体验之泉,濯蒙尘之心。开展情感体验教学要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情境体验、活动体验、实践体验、生活体验等多种情感体验方法, 将其有层次、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定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引导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提升品格、净化心灵、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