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传承创新研究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采茶戏口头徽州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00)

徽州民间戏曲具有几百年的历史,徽剧、傩戏等徽州地方戏种在我国戏曲宝库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使得徽剧发展成为现在家喻户晓的京剧。也就是和徽剧一样有着光辉灿烂的发展历史的徽州民间戏曲音乐,在当下受到文化现代性浪潮的冲击,面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的现状。唇亡齿寒,殊不知作为地方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的民间戏曲音乐的销声匿迹是否会带领地方文化的不复存在。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非遗保护逐步重视,保护措施和手段也不同出新。尤其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形式下的今天,如何在非遗保护语境下做好对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保护、并探索与创新传承之路,让文化内涵丰富的徽州民间戏曲永葆艺术生机,是本文所要阐述的议题。

1.徽州民间戏曲种类及发展概述

戏曲是我国地方艺术的主要类别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各地戏曲种类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唯京剧是我国戏曲中的第一大戏,是我国的国粹。从京剧的形成过程来审视,必然要提及徽剧,说到徽剧也必须要着眼于徽州。徽州处于吴越腹地,宋代曾经受到永嘉杂剧,又称南戏的影响,在明朝初各地有戏曲流传的踪迹。从地缘上看,徽州距昆山不远,离弋阳更近,故而,在明朝中后期“昆山腔”、“弋阳腔”的流入不是没有可能。依据朱万曙做著《徽州戏曲》一书记载,徽州戏曲的形成还受到了余姚腔、海盐腔、青阳腔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徽州曲调的戏曲演唱风格,即“滚调”和“道白”穿插其中的特点。

在徽剧产生之前,徽州戏曲有“徽州腔”之称谓。王骥德《曲律》和龚正我编辑的《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1]都有记载。进入清代以后,徽州民间的戏曲演唱活动相对频繁,而戏曲艺术受到徽商的青睐,故而,在当时,全国有徽商的地方都有徽州戏曲的曲调存在。徽州戏曲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徽商的支持密不可分,并促成了“徽剧”的诞生。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演,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时机,后最终成为中国的国剧。在徽剧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如汪道昆、方成培等一批剧作家,和《大雅堂传奇》、《雷峰塔传奇》等多部传世经典之剧。以及围绕徽剧发展所展开的戏曲理论著作、戏曲评论家等,也层出不穷。

徽州戏曲音乐发展至今已有400余年,在这过程中,受到周边戏曲种类和地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徽剧”。徽州戏曲种类繁多,表演艺术家、剧作家层出不穷,为徽州戏曲的长远发展奠定的了基础。徽州戏曲发展历程也体现着徽州文化不断衍变和发展过程,徽州戏曲是一种地方音乐文化,是传统文化,更是俗文化。因此,徽州戏曲的传播和传承离不开口口相传的原始形式,也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最容易“断裂”的一种形式。

2.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生存与保护现状管窥

新事物的产生给人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需要正反两面来审视。新事物是把双刃剑,就如同互联网、自媒体设备等当前新兴的社交平台和手段的出现给予人际间交流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地球上任意两地或者任意两者之间的交往不在遥远,继而也加速其它许多新兴事物的传播,包括新兴的文化产品、文化思想等。因而,科学和其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是现代文明进程的明显标志。[2]社会发展、文化进步所带来的又一现象就是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现象。这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多带来的现象,更可以归因于科技的发展。

依据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原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生存现状岌岌可危。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面临传承断代、销声匿迹的威胁,徽州民间戏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调研,上世纪80年代在徽州各地兴起组建的徽剧团已经不复存在,当年剧团中的各种角色演员现在都已退休或者在文化部门的其它岗位上工作,都已不在从事徽剧的演唱。就民间的目连戏、傩戏等原生戏种也只有少数民间艺术家可以表演,人数屈指可数,也面临传承断代的现状。

文字记载和出版方面,有关徽州民间戏曲的研究的研究不在多数,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可知有相关的研究80余篇文献。主要涉及徽州戏曲的审美、目连戏调查、徽州戏曲中的体育元素探究等。对徽州民间戏曲本体研究和传承与保护研究的文献尚缺。著作出版方面,除了上述朱万曙教授的专著外,其它有关徽州民间戏曲的研究的著作不多,就连剧目集类的书籍也很少,目前只有徽州的几个区县的地方志和《歙县民间艺术》、《古歙音韵》中有部分徽剧曲目的记录。

传承人方面,当前徽州民间戏曲还没有认定相关的级别的传承人。徽州民间有许多热爱徽剧,或者先前曾经从事过徽剧演唱的中老年人还在坚持徽剧的演出。当然,这类演唱、演出都是自发性的、具有群众文化性质的娱乐性活动。徽州地方政府部门一直未开展相关的活动、论坛等来支持徽州民间戏曲的保护和新的发展,也没有拟定专门的措施对徽州戏曲、徽州戏曲传承人进行“抢救式”的保护。

综上所述,徽州民间戏曲形式从表演、学术研究、传承人保护等方面都存在不够重视、保护措施没有积极跟进、传承人角色没有得以认定等现状,事实证明,在社会现代性发展继续深入,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当下,徽州民间戏曲的生存、传承和传播将面临着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3.实施数字化保护技术的优势及前景

数字化是一种格式转换技术,是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平台,将物化的东西以“1”或者“0”为代码转换进计算机程序,使用方可以通过输入指令来调取相关的信息。数字化技术与当前的大数据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媒体技术都有交缘,是信息化时代能达到高存储、易使用的新兴科学技术手段。

徽州民间戏曲音乐是以图文或者声像的形式记录在案。图文记载以纸张为媒介,声像先前一直以磁介质(卡带、唱片)以及后来的光介质(光盘)为媒介记载。纸张、卡带、光盘等物质的弱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身会发生变质或者氧化。例如,纸张会受潮、霉变,卡带会消磁,光盘磁道会损坏等,直接影响着所承载信息的原生性。而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平台的数字化技术,可以长时间保存信息,更为主要的是能够完好的、原样化的保存。这一点在对以徽州民间戏曲音乐为代表的口头非遗来说极为重要,因为,数字化技术可以使人能够看到口头非遗的本真性,这是口头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初衷之一。

数字化技术除了可以保存好口头非遗的原样之外,还可以用三维、四维的影像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使得这些口头非遗形式更加富有艺术性。因为这样的保护措施,既可以让非遗可视化,还可以让观摩者通过输入指令形式进行选择性欣赏或者学习。更有可能的是,当前的VR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观摩者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口头非遗采录的现场氛围,或者与传承人交流互动的氛围。这对观摩者或者研究者来说,能从心灵上、思想上更贴近这些口头非遗,对他们了解口头非遗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积极的作用。就如果徽州民间戏曲音乐中的采茶戏,如果之前采编采茶戏的表演实况,通过数字化技术进入计算机系统,再辅之VR技术,可以让人感觉自己进入了采茶戏的表演之中,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采茶戏的表演者。这无疑可以增进大家对采茶戏的深入了解,增长对采茶戏的审美旨趣。

随着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依托新兴科学技术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已经被运用多年,也有许多成果的案例。例如南京大学研发的数字故宫博物馆、浙江大学研发的数字敦煌壁画展示等等。现阶段,数字化保护技术同样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3D、4D、5D、虚拟空间技术、VR技术等手段都已经开始被运用到我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中去,未来数字化保护技术一定会成为非遗保护的主要手段,是与传统保护手段并存的现代化保护模式。

4.徽州民间戏曲音乐数字化保护和展示的实践构想

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数字化保护并通过数字化平台予以展示是目前保存和创新传承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主要的手段。结合数字化保护的技术参数和技术手段,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体系的构建需要分三步进行,具体如下:

第一、做好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数字化保护标准的构建。非遗数字化标准体系,就是囊括非遗数据著录、采集、存储、交换、共享等整个数字化保护过程的,涵盖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技术标准等各方面的一系列内在相联系的标准规范的有机整体。[3]徽州民间戏曲音乐作为口头非遗,它的数字化保护标准的构建更要结合口头传统的特性,强调口口传承且又不失其本真。

第二、在标准构建的指引下,做好已有徽州民间戏曲音乐曲谱和声像资料的梳理和整理,对通过扫描曲谱资料,上传声像资料的方式建立数据库。当然,数据库的建设离不开这些已有资料的格式转换。另外,做好田野调查工作,对流失于民间且尚存的徽州民间戏曲曲目进行搜集整理,对还健在的传承人进行访谈和声像资料留存。之后再通过格式转换上传数据库。

第三、建设交互式平台,做好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展示。所谓交互式,就是人基于数字化平台,通过输入指令获取数据资源;人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归类管理。再搭建徽州民间戏曲音乐平台之后,还需要构建交互式平台,可以方便徽州民间戏曲音乐随时可以展示,也有利于人对徽州民间戏曲音乐数据库进行不断的充实。

5.结语

徽州民间戏曲音乐在当下生存的现状要求我们及时进行保护工作,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艺术魅力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展示给众人。故而,在数字化技术的关照下,徽州民间戏曲音乐将保持传统的口口相传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不变的基础之下,还需要建设数据库和搭建交互式平台,来创新其已有的传承方式。

猜你喜欢

采茶戏口头徽州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徽州春雪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如何写口头通知
徽州绿荫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