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4-03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六安 2371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之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 “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2]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更是践行以文化人和高校校园文化得以长期发展之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状况
1.1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中央出台了系列文件,许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离“创新计划体系”的标准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其中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仍然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第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甚至很多高职院校把实践教学地点限定在课堂,主要以演讲、朗诵、辩论、讨论、视频、写观后感等为主,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甚至产生厌倦。第二,出于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角度考虑,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程学习,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仅仅作为一种象征性活动,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1.2 实践教学效果不好
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开展仍存在流于形式,不少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利用寒暑假社会调研代替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的是让学生利用假期在公司工厂实习开展调研实践。第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普遍存在主题不突出、随意性大、覆盖面小等问题。在实践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有些教师可随时和即兴改变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此外,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正常教学环节,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参加、全员参与,但在实际中很多高校采取由部分学生代表参与,而且这些学生代表主要又是学生干部,实践教学成了“精英实践”。第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政治性比较强,目的过于明显,内容多以宣扬正面人物或事件为主,学生认为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很难从心理上产生情感认同。[3]
2.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当前学术界对校园文化和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研究却不多。截至2017年10月17日,在知网搜索栏中同时输入“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实践”主题词,仅仅查到66条。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发现学者们要么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么专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要么在一个较大的层面上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对于两者的互动研究却未得到必要的探讨。
实际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具有嫁接、生长的天然基因,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手段,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搭建了崭新平台。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来源,两者在互动方面有着较大的研究价值和空间,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思政课及其实践教学之需要,整合两者资源,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4]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协调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既能活跃校园文化本身,又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5]
3.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3.1 整合资源和力量,发挥思政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很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间之所以没有互动起来,原因很多,但最直接原因就是两者所属管理部门不同。一般情况下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景观设计多属于基建处或总务处,校园文化活动归学校团委或学工处(部)职责范围,而思政课则属于教学部门。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互不干涉、各行其是的状况,学校基建处或总务处、团委、学工处(部)等部门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往往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相脱节。要使两者互动起来,还需要学校顶层设计,整合各种力量,让思政课教师参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联合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共同设计校园文化活动主题,通过思政教师这一中间纽带使校园文化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基建处或总务处负责物质基础建设,团委和学工处(部)负责校园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通过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前提。[6]
3.2 凝练校园文化精神,培育环境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形成的一种氛围和精神。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经过不断积累和升华所形成的精神传统是支撑校园文化不断成熟发展的主线。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秉承“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勤恳奉献、团结奋进”的校园精神和“学以致用、惟志惟勤”的校训,通过建立健全以“志勤”精神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符号识别系统,使“志勤”精神深入人心并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隐形课堂,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借助国家“3A”景区校园平台优势,着力营造生态与人文相互交融的育人环境,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引领,把人文情怀、山水情调和育人功能融入一体,构建出现代校园、生态校园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环境建筑设计塑造,把精神追求、民族文化和学习情境融入一体,使置身于校园学习、生活的青年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熏陶。通过校内道路、楼宇建筑、花草树木等标识,使校园内每一堵墙、每一条路、每一个建筑小品都会“说话”,都散发着浓郁的育人气息,使身临其境的青年学生时刻受到校园文化渗透和熏陶。
3.3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以拓展大学生素质为核心,积极搭建“大学生文明修身、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勤大讲堂”四大活动平台,依托平台组织各类报告会、学术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生会、青年联合会等社团组织举办各种讲座、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科技竞赛和科技成果展,以及“书香校园”等系列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又开阔了他们视野,增长其见识,更有助于青年学生人格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达到了思政教育目的和育人效果。
3.4 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教育理念和手段。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高等教育要顺应这一形势,在教育教学中要把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结合起来。学者赵茜苹认为互联网具有参与互动性、透明公开性、共赢共享性等三大优势,能够实现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7]随着校园网络平台的搭建和运用,以及自媒体的兴起,校园网络文化成为了一种校园文化新形态,但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提供便利,又是一些不良信息渗透、汇聚、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在运用校园门户网、博客、微博、微信、QQ、公众号等网络文化样式来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正面引导,使之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