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长陪伴成长
2018-04-03杨雪梅
杨雪梅
有人问我∶“你面对的孩子本来就智力有问题,工作中也不存在什么考试、升学的压力,肯定相当轻松吧?”
有人劝我∶“特殊教育就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在这里耕耘你永远都品味不到桃李挂枝的甘香,还是趁着年轻另寻出路吧!”
也有人笑我∶“不就教了几个口不能巧言、体不能衡动、脑亦无法聪慧的残疾学生吗,还至于每天把自己搞得团团乱?”
确实,不论我的播撒如何勤勉,成长都显得那么微弱无力;不论我以什么样的姿态守望,也都会有人觉得不值,甚至不解。十几年来,从热血沸腾走到微澜止水,甚至慢慢地开始了无所适从,我的心一点点迷失方向。
因缘际会,交流中觅得方向
“站在特校班主任的岗位上,你的教育追求是什么?”一次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当得知队伍中还有我这么个来自特殊教育的 “另类”时,威海市教研中心的领导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了我。 “当然是陪伴孩子们成长呀!”我毫不犹豫。“你用什么来陪伴呢?”不由一怔,这个问题自己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但此时摆在面前却突然让我惶惑不安:特师毕业后,总以为有着坚持与守望、有着爱心与耐心就足已支撑自己前行了,可这些真的够了吗?见我陷入沉思,领导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要想源源不断地给别人水,就得想方设法先去挖一口井,成长自己和成长学生是同样重要的!”
这句醍醐灌顶的提示,一下子触动了我:多年来,盲目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学识储备面对一群特殊的孩子,已经足够了。可我忘了,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的前进如影随行,流水般的学生也在时时冲刷着看似牢固的营盘。原来,这以不变应万变的老套思路才是自己越来越迷茫的根源呀。
“对,用我的成长来陪伴学生成长!”似有一缕光突然照了进来,心头的迷霾竟不再那么厚重了,走了多年的路似乎也终于有了明晰的朝向。
体察学生,以成长伴成长
米兰·昆德拉说: “生活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棵这样的小树苗,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潜力和可能。
在读与写中修炼的察思能力,让我更善于通过班级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发现孩子们的潜力,并努力让这些潜力内化成他们自身的修养和能力。
(一)温情的话语,让成长之种萌芽
曾经读过一则小故事:马尔科姆·达尔科夫是一位成功的广告营销专业作家,但他一直都记得24年前,那个改变了他人生的细节。那时候,他极为内向、胆怯、害羞,几乎没什么朋友,对什么事都缺乏信心。他的中学女教师露丝·布劳奇,让他们阅读 《杀死一只知更鸟》后,又要求大家续写故事。他早已不记得当时的分数,但却终生难忘老师留下的评语: “写得不错!”从那时开始,达尔科夫开始走上了写作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没有老师当年那四个鼓舞人心的字,他肯定不会成为作家。
“写得不错!”这简短的几个字,居然就这样改写了一个学生的命运。细细品咂,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或许就在于,它是一句富有温度的话语,其中包含的肯定和鼓励,悄然间已幻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滋养了成长中的心灵。
真的,每颗心灵,其实都是一粒种子,或许沉睡,或许深埋。作为班主任,我们就是那位农人,不但要将种子播撒到田里,还要予他们适宜的光照、温润的水分,慢慢催生出希望的种芽。
在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相较于耗时费力又难见成效的德育主题活动,我更愿意用温情而微小的话语轻轻拨动孩子们成长的心弦。面对孩子的努力,一句入心的鼓励就是最大的认可;面对孩子的错误,洞悉缘由的体察就是最触动心灵的温暖;甚至仅仅是 “写得不错”这样的短语,就能激励学生的孜孜以求。正所谓 “师者一言,润泽心灵”。
周一的傍晚,正轮到我值班,晚上要留在学校里看护住校的孩子们。排队吃饭时,迎面碰到班里一位女生正骂骂咧咧地蹲下身子帮邻班年幼的小同学系鞋带。这个叫平的女生让很多老师都头疼:近三百斤的庞大身形从视觉上就不讨喜,却偏偏还有许多别的问题,比如大嗓门、爱计较、很自私,且屡教不改……
骂骂咧咧是这个孩子从入学以来就有的习惯,纠正了几年也未见成效,而帮助别人的一幕却并不常见,何不就从这里入手呢? “平,过了个年可见你是长成大姑娘了,居然这么细心地照顾小同学。”胖胖的女生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一脸抱怨: “杨老师,这个小妹妹太顽皮了,还什么事都做不好,真累人!” “可不,幸好有你这个大姐姐照顾她、教她,我真喜欢这么细心的你!”
饭后,所有的学生都主动排好了队,准备回活动室去。平却突然离开队伍,自顾自地又朝餐厅走去。我刚想喊上一嗓子,却看到孩子直奔餐厅内那张放着我的书和洗漱用品的桌子而去,她先是仔细地把几本书摞整齐抱在怀里,然后又顺手提起了盛放着洗漱用品的袋子。噢,原来孩子是在帮我的忙!等我回过神想伸手去接时,她却一直不肯松手,说: “老师,我来帮您拿吧!”越发把东西抱得紧紧。到了活动室,她又一样样地为我摆好,并把其中一本书翻到我折过的那一页。整个晚间活动她也都特别遵守纪律,临睡前还柔柔地对我说: “杨老师,晚安!”
之前几年,我从来都没有发现这个胖胖的女生是如此可爱,身上居然也有着这么多的闪光点。而一句话,仅仅是一句话,当我没有了往日的呵斥与指责,也没有摆起过于严肃的面孔,只是换了角度,稍稍添了几许淡淡的肯定与赞许,竟能让孩子自觉收敛了往日的张扬,催生了一份改变的发生。
如果说思想是花,那么语言就是蕾,一言虽微小,但若含了情,心灵之种就会在这温润的滋养下慢慢苏醒,美好地萌芽。
(二)入心的呵护,让成长之果挂枝
人们常说,教师是园丁,守望的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而我,更愿固执地坚信,园丁的价值就在于精心护理,耐心等待,让每一株植物都有生长、开花的可能。多一些耐心的等待——面对颗颗童心时便少了些呆板刻薄,多了份温暖柔软;多一些温情的等待——面对每个生命时便少了份机械的冰凉,多了些美丽的体恤;多一些理解的等待——沟通的闸门便少了些生涩,多了些顺畅;多一些包容的等待——班级德育便会始终洋溢着和谐而灵动的音弦……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无论是知识的讲解、技能的传授,还是灵魂的孕育、人格的培养,都应当是经过教师内心的理解,融入自身的体验,进而深入到学生心灵里去的。
课堂上,当视线扫到龙那里时,我突然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孩子不同于寻常的表现:只见他拿着一只几乎已折叠好的千纸鹤,边修整着造型边用探寻的眼神不时朝我顾盼。记得昨天傍晚,班上有好几个孩子远远地招呼着我: “杨老师,这是给您的礼物!”原来,手工课上,他们刚刚学会折千纸鹤,单纯的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把这第一份“大礼”与我分享,然后又在我的微笑与肯定中仰起满面阳光蹦跳着离去。
此时此刻,大家都为接下来的活动做着准备工作,按说,在我面前一直都妥妥贴贴的龙断不会心不在焉。孩子今时不同于往日的表现肯定别有深意,我边轻踱脚步边快速思忖着……
“龙,这么漂亮的纸鹤是不是要送给杨老师做礼物呢?”带着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口吻,我很快驻足于孩子身边。 “我还没做好呢!”龙闷声闷气地嘟囔着,脸上瞬间飞过一抹微红。心头暗自一喜,别看孩子嘟囔的话不那么动听,但我知道,那已经是他最善意最愉悦的表达了!
在我的班级里,龙无疑是最难掌控的那个孩子。他是运动场上的健将、劳动课里的好手,愿意的时候,所有的事都能做得非常出色,不喜欢时,就是十头牛都拉不动。很多科任老师都为摸不透他的心思、驾驭不了这头 “犟牛”而大感神伤。
孩子拿起纸鹤希望引起我注意的刹那,我已经捕捉到了他的小心思:想把纸鹤送给我,却说不出口。我感动于孩子心中有那么重要的自己一直存在,也感慨着,若是不曾读懂顾盼间无声的话语,这个不善表达的孩子被遗漏的目光中又该写着多少落寞呢?
第二天,我早早就进了教室。“龙,杨老师的礼物呢?我都等不及了!”站在讲台前,顾不上回应大家疑惑的目光,我大声地叫嚷着。只见龙连忙从课桌内取出那只千纸鹤,小跑着送到我的手上,显然,那礼物业已 “恭候”我多时。离开教室时,我分明瞥见龙的脸上掩不住的缕缕笑意……
言语间,我在 “索要”着一份礼物,更是在小心呵护着一个特殊孩子稚弱的心灵。这份索要与呵护,恰是用自己心灵的温情,呵护着一颗卑微的童心,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我愿意让自己的教室里能多一些用心,多一些真心,多一些情的流露、爱的抚恤,让美好的言行举止,温暖着每一个生命的底色。
(三)生态的净化,让成长之根深扎
“怎么样才能把杂草去掉?”郊外的荒草地上,一名哲人向弟子们提问。弟子们不假思索地想出了各种 “给力”的主意。有的说,可以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有的说,秋天草就枯黄了,可以一把火烧掉;有的说,撒上石灰,或许就除掉了;还有的说,斩草需除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哲人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我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这个时候再到这里相聚!”
第二年,弟子们早早来到这里。他们用尽各种办法,都没能铲除杂草,早就放弃了任务。而老师分到的那块地上,丛生的杂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眼黄澄澄的庄稼。弟子们恍然大悟——在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的最好方法。
细细思来,我们的校园德育其实不就是那块 “哲人的杂草地”吗?草地里,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到处张贴种种 “规定”或 “守则”,已经把 “不准这样”或 “不能那样”奉为育德的不二法则,结果各种法则和禁令却并未能阻止 “野草”的丛生。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智慧的哲人给了我的德育之道极大的启示:要引领成长,不应只是明令禁止做什么,而是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要净化心灵生态,不应只是想着 “除草”,而是先把勤劳、善良、关爱、宽容等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植入孩子们的心田。
接手新班后,教室里的卫生一直不太理想。这一天,一进教室,就发现了满地狼藉。我佯装视而不见,和学生们问好后说: “同学们,我有件礼物送给你们,猜猜是什么?”学生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拿出了几幅漂亮的风景画, “你们看,这几幅画漂亮不,把它们挂在教室的墙上怎么样?”学生们立即眉开眼笑,几个高个子的男生主动来帮我把画挂好。然后,我又把准备好的几盆花让学生帮忙搬进了教室,并弯腰把地面的纸屑捡了起来。然后自我陶醉起来: “呆在这样干净美丽的教室里,心情真是好极了!”从那之后,孩子们都是抢在我的前面打扫卫生,教室明显比以前干净多了。
组建团队,迷恋他人成长
2018年元旦,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轻松与惬意中,我却早早起床,为新年第一天的教师成长团队线下活动做着准备。这一期活动中,老师们带来的是加入团队半年以来各自成长的心路历程以及新一年里的行走打算。
至今,依然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我的做法。在大家看来,稿约不停,讲座邀请不断,这不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机会么?这不是通往成功与成名之路最便捷的途径么?推掉了那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却劳心费力地带着一帮青年教师追求成长,这样的选择确实令人费解。
荣成市青年教师成长团队的成立,原本并不在自己的工作计划中。2017年秋的开学季,应上级主管部门所邀,我做了一场 《读与写——向着自己开一朵花》的专题讲座,与老师们分享了个人的成长经历。没想到,讲座结束后,我瞬间就被一片火热包围: “杨老师,我一直都觉得应该成长,却不知道要往哪里走,很想向您学习!”“杨老师,您都读什么书,能推荐一些给我吗?” “杨老师,你可不可以带着我一起走呢,我一定会像您那样坚持!”……
原来,每个教育者都怀揣着一颗渴望成长的心,原来,大家的那颗心和当初我那颗挣扎过的心也并无不同。只是,相对闭塞的教育环境让成长失却了目标和方向,而生活的繁杂琐碎也常常会令这样的心无所安放。而我,这个从他们身边冒出来的所谓 “大家”无疑就成了一棵水中稻草,被他们紧紧抓住不放。
怎么办呢?老师们的迫切令我踌躇了好久。一次偶然的际遇,改写了我的教育人生,造就了我的成长奇迹,而我,真的能将奇迹延续,影响并带动他人的成长吗?持续的文字思考,丰富了我的教育智慧,积垫了我审视教育的高度,但是,一个人的星星之火,又怎么能燃遍广阔的教育之原呢?思虑再三,最终决定把手头的杂事放一放,将那些迫切的心聚集到一起,以 “成长”之名。于是,在我的推动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成立了以专业阅读、教育写作和主题交流三位一体的教师成长团队。我的想法很简单:给焦渴的心一些回应,让成长真正发生。
自2017年10月份起,我带着我的团队坚持每个月共读一本教育书籍,并结合阅读内容进行聚焦式探讨;每周至少写一篇教育文章,我会逐一阅读,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回馈;每两个月会组织一次线下研讨活动,活动主题涉及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班级故事交流、德育案例研讨、个人成长规划等。目前,团队老师的文章已有十余篇被各大教育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而我也坚信,这只是朵朵小花的初绽,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前方。
“迷恋他人成长”是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所提及的,如今回想,却是别有温度在心头:成长自己,成长学生,成长他人,在这条绽满绿意的教育成长之地上,我愿意将自己变成一束光,用成长陪伴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