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导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8-04-03陈登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师范生核心

陈登平

(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0)

多年来,有一种声音把学生在校学习类比为产品在工厂进行加工,我们虽然反对把学生当成产品进行加工生产,但学生在高校完成学习,毕业时他们究竟有什么样的专业核心能力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的战略部署,并遴选了首批100所地方高校作为“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试点院校”。从实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给各专业减少一定的学分,增加第二课堂的学分,这样做的效果是理工科的学生向应用型转变的情况比较理想,而小学教育等文科型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情况就不尽人意,因为小学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更多时候被理解成了要重视“三字一画”等专业技能,而教学理论可以少学一些。

小学教育专业在中师时期非常重视“三字一画”等技能,到专科、本科之后,究竟是走中师时期重视“三字一画”等技能还是走重视学生理论水平提升,又或者二者兼重的道路?归根结底是我们究竟该让我们学生具备什么样专业核心能力的问题,也意味着我们未来的小学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核心专业能力的问题。

一、专业核心能力导向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专门培养的必要性

(一)关于专业核心能力导向

2003年百年师范谢幕,小学教育专业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据王能河、吴基良的调查,我国现有146所高校开办小学教育专业,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的办学历程经历过多次政策与结构分段式调整,最终结束了长期以来困扰师范教育“三级师范体制”的传统局面,终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序列,标志着高等教育体系从初建到形成,再走向逐渐成熟与完善的过程[1]20。然而,开办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多数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普遍的办学模式是向老本科学习,小教专业放弃了中师时期重视“三字一画”等专业技能培养模式,转而更加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所谓的“研究能力”,走的是培养专家型人才的路子。当下,这些高校又面临着向“应用型”转变的时期,小教专业自然又被“裹挟”进这一潮流当中,如前所述,小教专业的应用型转变效果不尽人意。

我们的“应用型”转变之路究竟该怎么走,笔者认为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已经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无论路怎么走,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合乎社会期待的拥有较强专业核心能力的未来小学教师。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未来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有这三个维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在这三个维度下,标准又细化出十三个领域和六十项基本要求。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校,我们的培养理念与培养方案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都应该首先依据这个标准中的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三个维度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依据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制定的具体实施标准,培养出合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小学教师。

(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专门培养的必要性

在由中师向本科发展过程中,有不少人认为,小教专业没有必要专门成立一个专业,可以把小教里的语文方向改为中文系培养,数学方向改为数学系培养,其余可以类推。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里关于“学科知识”方面的要求就是小学教师要有“综合性”能力,了解多学科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小学教师要求的也多是综合性(或称全科型)人才,纯粹的学科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更不适合小学教育。那么,相较于其它师范专业的学生,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为成为合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小学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专业核心能力?

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从教育部同时颁布与实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三个“标准”关于基本理念上来看,都是从“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方面,不同之处是幼儿园的“学生”表述为“幼儿”[2]。在“师德为先”方面,表述中除了针对对象不同外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而小学和中学教师则是“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以“学生为本”方面,表述只有中学教师多了一句“要促进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其余基本一致;在“能力为重”方面,除针对对象不同外,三者表述基本一致;在“终身学习”方面,除了表述对象不同外,三者其余表述一致。因此,较之于其它专业师范生,国家对幼儿、小学和中学教师在能力方面的要求上其实有共通性,但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专业核心能力方面有其特殊性,我们试通过比较三个标准的三个维度中的具体内容,主要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幼儿园和中学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不一致的地方。

(一)高尚的教育情怀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要求分为“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和“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方面。而三个“标准”都把这个方面的要求置于专业核心能力的第一个维度,可见国家对师范生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重视,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入职教育行业都应该有的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第一要求,因此,作为师范生,拥有高尚的教育情怀实际上是共同的首要的核心要求,比如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都必须把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而中学生对学生安全方面的要求只有“保护安全”,显然,同样是要求,但因为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不同,其生理与心理特点很不一样,国家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在教育情怀方面的要求也必然是不同的。

那么,什么是教育情怀?教育情怀应是教育者在从事教育教学事业中所产生的一种对教育事业情真意切的真实感悟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是对教育执著追求而具有的不可动摇的信念[3]8-10。和其它专业比,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教育情怀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巩固的专业思想显得更为重要

三个“标准”都对“专业理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理解本专业,还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又要有“职业理想”,更要有“敬业精神”。三个标准的要求是统一的,可是现实情况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的加深,“毕业最难季”每年都在上演,高校现在不太提倡“专业对口”,专业也很难对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提专业对口感觉不合时宜,学生的专业思想是否巩固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提及。但是,由于小教专业的特殊性——“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2],了解多学科知识,因此,想要从事小学教育就必须专业对口,目前考“两学”就可以从事小学教育职业的做法是笔者不敢苟同的,笔者以为,我们在培养小教师范生时还需要大力提倡专业思想,即培养他们拥有健全的职业思想。同是师范类的学前与中学教师专业都需要巩固的专业思想,但学前与小教专业由于被社会的认同度比中学教师专业的低,总以为他们就是孩子王,没出息,因此,学前与小教专业的师范生在专业思想是否巩固这点上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小教师范生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不热爱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专业思想不巩固,那么,他们也将学不好自己的专业,将来也无法认同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相较于其它专业,在小教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强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高度认同自己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正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里所要求的,“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2]。

2.强烈的爱心与平等对待学生

小学教师授业与解惑方面显然要比中学与大学来得少些,因为他们的知识相对简单,但要比幼儿园教师来得多些,因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要求把保护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他们对学生的爱心需要非常强烈,有了强烈的爱心,才能在面对幼儿园孩子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情况下保持足够的耐心。而平等对待学生,虽然三个标准都有类似的要求,但笔者以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平等对待也显得比中学时期重要,因为这时候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没有中学生成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要是不能平等对待他们,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3.成为模仿对象的良好道德情操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虽然是三个标准的共同道德要求,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与为人师表方面对幼儿园的孩子和小学生与中学生的影响笔者以为是不太一样的。幼儿园孩子在道德感和自我意识方面还比较模糊,模仿教师道德情操方面的能力就比较低;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与自我意识就要强很多,小学教师成为小学生模仿对象的可能性就要高很多;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比较强烈,甚至已经到了叛逆的阶段,因此,中学教师成为中学生模仿对象的可能性就要小很多。因此,我们也一样要用高于一般专业甚至其它师范类专业学生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小教师范生,培养出拥有基本上要能成为模仿对象的良好道德情操的小教师范生。

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不是一天养成的,除了专业思想教育外,更需要对学生贯彻“尊师重教”的思想理念,小教师范生自身要尊重自己的职业,让他们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从而形成尊师重教、遵纪守法等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必须具备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等专业知识

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来看,主要分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方面,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等专业知识。同幼儿园教师与中学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核心能力相比,笔者以为主要不同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综合性多学科专业知识

“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2],这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小学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提出的第一条要求。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只有“保育”方面的知识要求,没有“学科”方面的知识要求;《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的是“所教”学科,最多提的是“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没有提综合性,也没有提多学科。

无论从小学教育专业历史发展和现在培养模式来看,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核心能力一直都受到业界的重视。中师时期的培养模式,用目前的话语来说就是“全科型”培养模式,即便是从现在各高校小教专业分方向培养模式来看,他们首先也都要先进行“综合性”培养,然后才分专业方向培养。从小学教师上课实际情况来看更是如此,学生毕业后到小学任教,教多个学科或既教过语文也教过数学的教师大量存在。因此,标准中才会对小学教师提出这项要求。

2.全方位了解小学生安全与心理特点的知识

与幼儿园教师一样,小学教师同样必须全方位了解关于学生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方面的知识,因为幼儿和小学生在自理能力和自我认知方面都还比较薄弱,需要教师更加细心的照顾与呵护,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有这一能力方面的要求是自然的。中学生自理能力与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已经比较强了,对于中学教师就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专业知识”其余方面幼儿园教师、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的要求大同小异,我们不做具体分析,总之,要成为未来合格的小学教师,小教师范生必须具备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三)具备良好的“一专多能”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方面分为“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方面的要求,即要求小学教师在有了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后,强调专业能力,尤其强调实践能力。

1.具备“一专多能”的技能方面能力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对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中的“组织与实施”方面要求小学教师要“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2]。这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没有这方面的要求的。“口头语言”主要是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口头表达能力,而“肢体语言”的要求是小学教师要基本达到能“表演”的能力;普通话教学能力笔者以为所有教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就是俗称的“三字”,但笔者以为这里还可以加上“一画”,即简笔画,在实际教学中甚至还可以要求必须具备手工方面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能一专”,小教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标准”里规定的“综合性”,小教师范生在这方面能力的综合性要求就是标志。中师时期在这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能歌善舞,会说会写会画,可以说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毋庸讳言,地方高校小教本科和中师时期比,学生从文化层次上看更高了,但他们在“一专多能”方面则要比中师生略差一些,这也是小教本科生在实习和工作中会受到小学校长们、教师们诟病的一个原因。

2.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三个“标准”里都有关于“组织与实施”方面的要求,幼儿园孩子注意力和控制力差,但幼儿园孩子没有学科知识方面要求,课堂的组织相对要求不那么高,而中学生注意时间就要长很多,自我控制能力也强得多,因此授课过程的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要容易一些。但小学生注意时间短,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力也比较差,要他们在课堂上完全跟随教师的授课思路走有很大难度,小学教师一不注意,课堂可能就乱了,导致授课无法很好进行。我们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组织不好课堂,要么毫无教学效果,要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至于“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方面的其余专业能力要求相差不多,也都是他们的专业核心能力。因此,小学教师的这些专业核心能力也同样要求我们的小教师范生具备。

三、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导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百年师范谢幕到小学教育本科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课程不断改革和调整的过程,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都面临或正在进行着应用转型的过程,历史又走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又将走上一个新的征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导向的培养理念,以培养优秀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为目标,以此服务于基础教育。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所有专业必修的通识类课程外,根据专业需要,一般设有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对相应能力进行延伸培养的第二课堂四大块内容,不同学校对此大体上类似,只是称呼不同。所谓专业核心课程,即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进行修习,也可称之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指的是本专业根据教育形势需要,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分班,在专业核心课程修习基础上,设置符合各专业方向的相应课程,而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所谓专业选修课程,指的是根据专业方向需要开设的一些让学生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相应基础的课程;至于第二课堂,那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设的加强学生相应教育教学技能的课程。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导向的培养需要,以培养优秀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为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主要体现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如何对核心课程进行设置,关系到学生毕业时具备哪些专业核心能力的问题。

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升级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同样受到了很大影响,包括当中的核心课程,正如前述,做法一般是删减理论课时学分,增加第二课堂学分。这里的删减学分包括删减课程、合并课程以及减少单科课程学分,以我们单位的培养方案为例,16级的培养方案就删除了心理学课程,只保留了小学生心理学与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合并课程的也有,比如把“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合并为“中外教育史”,同时减少了该课程一半学分;减少学分的主要在文学史方面的课程。在这些理论课时删减的同时,增加了第二课堂课程,但第二课堂开课并不规范,也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

另外,笔者对分方向比较赞同在三年级再分,而不是二年级就分。因为二年级就分,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实际上对学生“厚基础”、“综合性”能力培养并无益处,一个学年的“综合性”能力培养显得过于薄弱。

(二)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导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1.小教师范生培养目标的确定

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的毕业生究竟该具备哪些专业核心能力,可能各个院校都有不太一样的目标,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及确定的过程可能也不太一样,但总体上来说,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进行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专业核心能力也应该是一致的。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则应更多从专业方向、职业的角度出发设置专业,确定兼具学术、技术和职业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使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化。”[4]37严五胤、周敏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 目标、体系改革探索》一文中的这段话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是:“兼具学术、技术和职业特点”,既不是1998年以来的照搬老本科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系来培养目标,也不是退回到只要培养“三字一画”技能好的目标,而是二者兼具。笔者以为,这其实就是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预期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卓越的、多元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小教师范本科生人才,而不是向专科层次的技术学院看齐,培养基本只懂技术的人才。

培养方案制定就必须符合这样的培养目标,它的核心课程设置应该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相匹配。

2.专业核心能力导向下的核心课程设置

(1)强化学生的教育情怀

受各种原因的综合影响,十多年来主动报考小教专业的学生人数不多,多数是专业调剂过来的,因此,小教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首先扭转这样的不利局面,不仅要在思政工作上给学生做专业思想教育,更是要强调每位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从而热爱这个专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努力学习本专业的各门课程,也才有可能学好。

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就必须设置“专业导论”与“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本专业应该具备哪些专业核心能力,同时,这些课程的上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比较高尚的教育情怀。最近,笔者参加了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时候,大家都一致认为这两门课程要进入核心课程,对于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核心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与教育情怀。

(2)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正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里规定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方面知识和“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方面的专业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势在必行。

A.具备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

这方面的核心专业能力应该是全国所有小教专业的核心要求,因此在核心课程设置上都会体现出来。一般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数学、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等课程。

B.注重培养“一专多能”方面的技能

小教专业往常注重“一专多能”的技能训练,强调的是基本功的扎实,忽略理论的学习。和“中师”时期相比,现在小教师范生“一专多能”的技能训练弱化比较严重,因此,核心课程设置对技能方面的设置在“美术基础”、“音乐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书写”、“教师口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课程基础上,还要加强第二课堂的学习,继续强化学生的技能,也就是既要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比较强的技能。

C.具备一定的创新科研反思能力

“反思与发展”方面的要求,明确未来的小学教师一定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科研反思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课上好。因此,我们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必须有相应的课程设置,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开设“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同时还有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既是“实践课程”,同样也是让学生学会科研和反思的第一步。

D.注重实践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里规定的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能力”,最终落脚点都在实践上,因此实践能力应该是学生的核心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实践的时间还是偏短,见习一般是三周时间,实习六周时间,和中师时期比并没有增加,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写论文时间一般来说都是一年,但这一年时间里,学生还必须上相应的课程,还必须参加实习,也还必须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因此,在核心课程设置上,笔者以为要先尽快落实全国师范生认证标准,教师招聘考试也不要放在学生毕业以前。

笔者建议课程设置应该把论文写作时间和实习时间分开,等实习结束后再真正开始写论文,因为这样学生可以把实习经验和论文写作结合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还没开始实习,论文写作早已开始,这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论文写作。而且,实习期间学生任务比较繁重,也根本没有心思去写毕业论文,二者不可能兼顾。

见习时间目前来看还是短了些,建议每个学期都要有见习,增加学生和小学的接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期建议提高到十二周,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次放在三年下学期,一次放在四年级上学期,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我们要贯彻以生为本,以实践为途径,以提高学生综合专业能力为终极目的,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基础教育需要的课程改革方案,最终培养出具备小学教育专业核心专业能力的符合社会期待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小学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能河,吴基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比较与转型改革初探——以6所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jxx.rc.gov.cn/zcfg/2015-03-23/181.html.

[3] 魏宏聚.教育家核心价值:超越世俗的教育情怀[J].中国教育学刊,2013(1).

[4] 严五胤,周敏.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 目标、体系改革探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师范生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