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角色研究

2018-04-03蒋沁怡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戏剧儿童幼儿

蒋沁怡,何 叶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四川成都 610100)

近年来,儿童戏剧教育在学前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部分幼儿园也开始关注并着手实践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但由于教师对儿童戏剧教育缺乏本质的了解,对自己在戏剧教育活动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缺乏明确的定位与把握,使得当前的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如,以教师的师传师授为主,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重视表演结果的呈现,轻视表演过程的即兴发生[1]。

一、学前儿童戏剧活动的内涵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读与梳理,笔者发现学前儿童戏剧的概念存在着多种解说。郑荔将幼儿戏剧归为幼儿文学的范畴,她认为幼儿戏剧是幼儿文学的综合形式,“幼儿戏剧是指适合于幼儿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并指出幼儿戏剧除了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之外,还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2]。李莹等认为学前儿童戏剧即幼儿戏剧,是儿童戏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以3-6岁幼儿为接受对象,以人物对话为主,辅以动作、表情等手段进行舞台表演,供幼儿观看或直接参与表演[3]172。诸多内涵界定中有两点是已达成共识的:第一,不管哪位研究者,都强调学前儿童戏剧是为儿童的;第二,学前儿童戏剧一定具有戏剧的元素。而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是指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全班幼儿共同参与戏剧教育活动,教师提供剧本或与幼儿共同创编的戏剧故事,幼儿在戏剧教育活动中相互启发,发展自律、合作意识,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关于戏剧的共同经验。笔者认为,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是以故事创造或再现为主要线索、以角色扮演为主要方式的、以儿童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幼儿园教育活动。学前儿童通过戏剧教育能够得到认知、情感、社会性、审美等方面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角色错位的表现

在笔者观察到的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都能够意识到戏剧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存在着种种错位,就研究者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而言,教师角色错位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无微不至”的导演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要达到促进幼儿最大发展的价值,需要“导演”的合理组织和引导,但并不表示方方面面都需要导演的指导与介入[4]。在实际的戏剧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为了方便达到目标或者害怕孩子们不会表演剧本里人物的表情、动作,自己亲力亲为,所有表演都强加干涉,不允许有一点点与剧本不一样的表演出现,让孩子们像木偶一样被动参与表演,完全丧失了表演的主动性,每个角色也没有孩子们自己特色在其中,更不用提能否体验表演乐趣。

案例1:《母鸡露丝去散步》——大班

活动背景:W老师组织《母鸡露丝去散步》的戏剧活动,W老师害怕幼儿出错,所有的动作都亲自示范,力求在最后表演呈现时,幼儿能够流畅地将表演完成。情景再现:

W老师:记住老师的动作,不要等会儿又乱做!

W老师:狐狸们,我们跟踪母鸡的时候要等母鸡停一小会儿才开始继续行动,大概在心里默数五个数就可以了。

W老师:刚刚我们扮演了狐狸,现在我们来扮演母鸡好不好?

幼儿:好。

W老师:不要自己乱做动作,先看看老师怎么做!

W老师:当我们扮演母鸡的时候,母鸡散步到一个地方,要停下来等一小会儿再走,也是在心里默数五个数!知道了吗?

幼儿:知道了。

在大班《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戏剧活动中,W老师既给孩子们示范了狐狸的角色又示范了母鸡的角色,并要求孩子们跟着自己的动作做,最终使整个表演变成单纯的模仿老师的动作,而不是根据自己对这个故事人物的理解做出的表演,也很难让孩子们在戏剧活动中体会到真正快乐与表演的乐趣。

(二)“不懂孩子”的编剧

要想让戏剧教育活动受孩子们的喜欢,教师选择的故事应该是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特点,通俗一点就是要怀揣着一个童心,要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个“不懂孩子”的编剧教师创编出来的剧本孩子们是不会“买账”的,最终也不会在表演中有美的体验与感受,最终很难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艺术活动领域的目标:“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5]

案例2:《野兽国》——中班

活动背景:Z老师开展《野兽国》的戏剧活动,在情景二——智斗野兽中,当野兽们被定住了,幼儿需要在静止的时候摆一个造型,但幼儿摆的造型与Z老师产生了分歧。

情景再现:智斗野兽。

Z老师:野兽们看到了阿奇,他们慢慢地向阿奇走过来,伸出一双双可怕的爪子,瞪着一双双狰狞的眼睛,发出可怕的低吼声,一步一步慢慢地向阿奇靠拢,走得非常慢、非常慢......

幼儿(阿奇)对幼儿(野兽们)说:谁也不许动,不许动。

幼儿(野兽们):(被吓呆了,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有的手牵手站着、有的露出狰狞的表情、 有的趴在地上、有的抱住其他小朋友......

Z老师:为什么会有“抱住其他小朋友”的动作呢?怎么可能抓阿奇的时候还有空抱住其他人呢,这个动作不好。

幼儿(做这个动作的小朋友):动画片里有时候就是拿其他怪兽当武器的嘛。

在中班《野兽国》的戏剧活动中,这个场景是孩子们扮演野兽们,在被定住不动的时候摆出不同的造型,但Z老师对“抱住其他小朋友”的动作很不能理解,就直接说“怎么可能抓阿奇的时候还有空抱住其他人呢,这个动作不好”,那个孩子的解释是“动画片里有时候就是拿其他怪兽当武器的嘛”,但Z老师还是不能理解,不允许做这个动作,那个孩子在后面的戏剧教育活动中一直提不起兴趣。

案例3:《三打白骨精》——大班

活动背景:当W老师在设计“白骨精变成小姑娘”的情景时,和幼儿产生了一些分歧。情景再现:

第一场白骨精:(慢慢从草丛中钻出来,扭着妖娆的身材走上前)我听说吃了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了。哈哈哈......只要那猴头一走, 就有机会吃唐僧肉了!但是怎么样才可以骗到唐僧,顺利吃 到他的肉呢?(做出思考动作)有办法啦!如果我变成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唐僧那个傻瓜肯定看不出来。变!

第二场白骨精(扭着妖娆的身材)转身躲进草丛中,不一会儿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就提着篮子出场。

在大班《三打白骨精》的戏剧活动中,这一个场景是W老师设计的关于白骨精变成小姑娘的情节,W老师认为白骨精变成小姑娘,变装需要一些时间,就让另外的一个小姑娘提前装扮好,当白骨精说“变”,就换她上场,但演白骨精的小演员认为这样不好,她认为‘明明白骨精说变就变成小姑娘的,白骨精就是小姑娘呀,为什么要换一个人呢?’最后,W老师也并未向这个孩子解释原因,执意按照自己设计的进行演出。可想这样的安排,扮演白骨精的孩子能在这个表演中感受到快乐吗,体会到表演的美好吗?

(三)“颠三倒四”的演员

为了演出的顺利进行,教师会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扮演角色,作为演员参与其中,但有些教师并没有扮演好演员的角色,不能处理好“演员”角色与教师身份的关系,陷入角色冲突之中,影响表演质量,造成表演效果低下。

案例4:《拔萝卜》——小班

活动背景:幼儿已经上完《拔萝卜》的戏剧活动,开始正式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记错了出场顺序,L老师忘记了她现在的角色是‘爷爷’,立即变回老师的角色,对幼儿进行制止。情境再现:

L老师:我的菜地里又长出了好多萝卜,爷爷老了,怎么也拔不动,有哪个小动物,愿意和爷爷一起拔萝卜呢?

幼儿(小老鼠):小老鼠愿意帮忙。

L老师:都说了是小猫先愿意,再是小老鼠,怎么老是记不住呢?

小班《拔萝卜》的戏剧活动,L老师扮演老爷爷的角色和孩子们共同表演,但在孩子们搞混出场的顺序、该小猫上场的时候小老鼠上场了,这个时候L老师马上出来制止,这个时候的L老师忘记了自己的演员角色,表现出教师的权威意识,会使孩子们难以真正进入角色,最终使表演顺着教师的意图进行下去,枯燥而乏味。

三、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应然表现

(一)掌控全局的“导演”

1.“导演”的角色内涵

我们都知道,导演是把影视剧本搬上大荧屏的负责人,是创作影视作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作为影视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的任务就是组织和团结剧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综合并发挥他们的才能。导演就好比军队的最高指挥者,一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视作品的风格,也往往体现导演的艺术风格和性格,更能体现出导演看待事物的价值观。

那我们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导演应该做些什么呢?从通俗的导演职责我们能够看出,导演是整个戏剧的总策划,代表整个戏剧的领导者,为了使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作为导演掌控管全局,使整个参与的团队团结一致,各司其责,体会到合作的价值,劳动的成果。

2.“导演”角色的案例

提到一部戏,我们都能想到一个重要的角色——导演,导演是一部戏的幕后核心人物,虽然他不参与戏剧的表演,但他掌控着整部戏剧的整体。而在幼儿园里,在学前戏剧教育活动中,我们的老师是怎样扮演着导演这个角色的呢?

案例5:《寄小猫》——小班

活动背景:J老师为了使小班孩子能够很快的了解人物特点,自导自演的进行过时情景再现,引导孩子们入戏,为接下来孩子们自己的表演做一个铺垫。情景再现:

第一场:(场景:小猫的家)

T(小猫):今天的天气真好,好想出去玩呀!此时熊邮差(保育老师扮演)路过门口。

T(小猫):您好,尊敬的熊先生!您在做什么呢?

T(熊先生):你好,可爱的小猫,我正忙着去寄信呢。小猫下次见!

T(小猫):熊先生下次见!每天都在家门口玩,好想去一个很远的地方玩呀!我得想个办法才行?

(原地踱步进行思考)哈哈,我想到办法了,如果把邮票贴头上,让熊先生把我当信寄出去,不就可以去一个很远的地方玩了。(小猫在她头上戳了一枚邮票)

T(小猫):妈妈,妈妈,我要去旅行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妈妈再见!

T(猫妈妈):再见,路上小心!

提问:

T:谁想去旅行?

S(众):小猫。

T:小猫想了个什么办法?

S:在她头上贴了一张邮票。

T:那么你们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吗?

S:想。

在这个案例中,J老师通过这种具有画面感的表演,配合动作、声音、情节,引导孩子入戏,了解故事情节,缓缓深入,起着引导式的作用,为接下来的故事做好了铺垫也为孩子们的积极表现找到了方向。

案例6:《亡羊补牢》——中班

活动背景:C老师在孩子们熟悉《亡羊补牢》的故事并了解故事角色以后,C老师自己扮演导演,引导孩子们进入角色。

情景再现:

T:今天老师是著名的大导演,现在要在咱们班来选一位优秀的演员,那位优秀的演员有机会参演 我的下一步新戏,你们要加油哦!T:一名优秀的演员上台首先应该怎么做?

师幼分享点评:

T:小朋友你们最喜欢谁的表演?为什么?

T:在这一次的表演中,我们出了什么问题?下一次表演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T:评选最棒小演员。

这个案例中,C老师把自己带入到导演这个角色中,引导孩子们自己熟悉台词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对孩子们接下来自己表演更能游刃有余提供了基础条件。

案例7:《三打白骨精》——大班

H老师:在开始演出的时候,扮演小姑娘、老爷爷、老婆婆的三个孩子由于剧本故事情节的 需要,被孙悟空打死以后,就必须躺在原地一动不动,一直到演出结束。由于孩子们还小,他们并不懂得为什么要一直维持一个姿势一动不动,以至于难以维持这个姿势。所以,经常会出现在其他小朋友表演的时候,他们的小脑袋、小胳膊还有调皮的小脚会动弹,这时候台下的小朋友就会大声说道:“那个老爷爷活过来了”,“那个小姑娘还会动呢”,“老婆婆是不是还会出来呀”等等层出不穷的情况,这个时候台上小朋友马上反应过来躺好装死,可已经来不及了,整个教室的小朋友都笑了起来,这样的笑场往往会打断演出的进行,让我很是无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会先把他们表演时的情况录下来,下来以后回放给他们看,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特别的不好意思,会说下次我再也不这样了。这个时候我会给他们放电影片段,让他们了解到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克服,然后再告诉他们在表演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老爷爷、老婆婆、小姑娘,死掉以后就一定不能动,那个时候就不再是自己了,我会提醒这三小朋友在死的时候尽可能找一个自己舒服的并且不面向观众的姿势,这样观众 看不到自己的脸,如果实在坚持不住,小动一下也看不出来。这样再也没有出现打断演出的情况了。

从H老师的实际经验中,我们能够看出让孩子入戏是需要方法的,是需要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的想法,在表演一些枯燥的角色时,只要孩子们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事情,有了相关的经验,这些枯燥的事情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并不算什么了,因此,老师在这个时候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

3.小结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借用”导演这一角色,主要目的是为了幼儿能够在戏剧活动中用戏剧的方式去思考、去体会、去想象、去创新,体会这一过程,并不像真正的导演那样是为了完成一部作品。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导演孩子们的戏剧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仅发挥孩子们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引导作用。如,小班的《寄小猫》,J老师考虑到小班的孩子缺乏经验,不了解寄信的过程,教师就先亲自表演一遍,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思路;中班的《亡羊补牢》,C老师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采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了解人物,理解台词与动作,最后以真正的导演身份指导孩子们的表演;大班的《三打白骨精》,H老师通过说戏、给孩子们看相关视频、找到舒服的姿势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死去”不能动的枯燥表演。师幼间(导演与演员)的和谐配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

(二)接地气的“编剧”

1.“编剧”的角色内涵

大家都知道,编剧是剧本的作者,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呈现的作品叫剧本。既可原创故事,也可对已有的故事进行改编。一部好的戏剧是什么样的呢?莎士比亚在他早年的作品《仲夏夜之梦》中说:“最好的戏剧只是生活的一个缩影。”后来又在悲剧《哈姆雷特》中借人物之口明确宣称:“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儿童戏剧应该是怎样的呢?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有学者认为只要符合以下条件,我们就能称之为儿童戏剧,即:“须应用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想象、儿童的语言、儿童的情感、儿童的经验,透过戏剧的手法,表现大宇宙间动植物的生活、人和物的关系、社会的现象、人生的意义,用以增进儿童的知识、陶冶儿童的美感、坚定儿童的意志、充实儿童的生活、诱导儿童向上的艺术活动。”[6]所以,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老师作为编剧编写的戏剧活动要足够的接地气,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及情感体验。

2.“编剧”的剧本案例

一个好的剧本需要一个很好的编剧,而一个好的编剧则需要读懂生活,而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要有一个懂孩子的老师、懂孩子世界的老师,才能写出一个受孩子欢迎的故事——剧本。

案例8:《母鸡萝丝去散步》——大班

活动背景:H老师在孩子们已经了解故事情节的前提下,引导孩子们尝试创编动作。

情景再现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创编动作)

1.回忆狐狸遇到的倒霉的事。

T:狐狸遇到了哪些倒霉的事啊? ( 被地上的钉耙打中了脑袋、掉进了冰冷的池塘里、掉进了干草堆里、被突然从天而降的面粉给活埋了、想跳过篱笆却跳到小车上、穿过蜜蜂房被蜜蜂叮得满 头是包、苦不堪言)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创编狐狸在遇到这些倒霉的事情时表现的动作。

T:有一只狐狸肚子饿的咕咕叫,于是这只狐狸就到农场去找东西吃,它东看看西瞧瞧,让我们来做做狐狸东看看西瞧瞧的样子?结果发现在小木屋里面有一只肥美的母鸡,于是啊它偷偷的在窗户外面偷看。

T:之后母鸡出了门,在母鸡没有觉察到狐狸以前,狐狸是怎么跟在母鸡后面的呢?

T:当狐狸被钉钯打到头了会是什么样子的?掉进池塘、掉进草堆?还被掉下的面粉砸到?在翻过篱笆的时候掉到推车上?推车又撞到了蜜蜂房,被大群蜜蜂追赶、叮咬?

《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活动中,H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创编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神态,充分考虑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对人物的理解已经有自己的独到想法,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小结

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一个接地气的编剧是必要的,她保证这个戏剧教育活动是否受到孩子们的认可以至于能否顺利开展;但戏剧教育活动中的编剧与影视作品中的编剧又是有区别的,戏剧教育活动中最好的编剧是将编剧角色还给孩子,将想象力、创造力还给孩子,如大班《母鸡萝丝去散步》,H老师根据大班孩子爱表达爱思考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去创编角色动作,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利于孩子们接受故事里的人物,推动戏剧活动地继续进行。

(三)多角色的“演员”

1.“演员”的角色内涵

说到演员,我们都知道是指专职演出或在表演艺术中扮演某个角色的人物。而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多角色的演员是指教师作为两种类型的演员: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主要演员是指教师在戏剧中扮演核心人物与幼儿一起完成整个戏剧的表演;群众演员是指教师只在戏剧活动不能很好的进行下去时作为一个推动引导,使戏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演员,这个时候的教师都是饰演戏剧中的某一角色出现在幼儿面前,像真正影视作品中的老演员带新演员入戏一般,这时候的教师也是为了在带幼儿进入戏剧情境,深入激发挖掘他们的创作才能。教师自己饰演某一角色进入戏剧,参与到戏剧情境中起着关键的带动作用。而这里的多角色是意味着戏剧教育活动中的教师没有固定的角色,她们的角色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根据戏剧情节的实际需要,教师扮演多种角色,释放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威和权力,成为一个纯粹的、简单的、与幼儿玩耍的集体活动中的一员。

2.“演员”的角色案例

一部好的戏剧活动是需要演员的生动演出的,而我们的教师作为多角色的“演员”又是怎样扮演好自己“演员角色”呢?

案例9:《拔萝卜》——小班

活动背景:J老师在孩子们熟悉整个故事以后,但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故扮演《拔萝卜》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引导孩子们能够顺利的进行戏剧表演。

情景再现:

T(教师戴上老爷爷的头饰):我的菜地里又长出了好多萝卜,爷爷老了,怎么也拔不动,有哪个小动物,愿意和爷爷一起拔萝卜呢?

S:小猫愿意。

T:萝卜太大了!我和小猫一起都不能把它拔出来。还有谁能帮我拔萝卜?

这个《拔萝卜》的案例,J老师扮演老爷爷拔萝卜,引导孩子们表演,解决了小班孩子记不住故事情节和台词的难点。

案例10:《野兽国》——中班

活动背景:《野兽国》这个表演活动,孩子们特别喜欢,在表演的时候场面一度失控,为了将孩子们拉回“正轨”,C老师临时扮演一个角色,既不破坏孩子们的心情,同时让活动顺利进行。

情景再现:

情境四:大闹野兽国。

S(阿奇)对S(野兽们)说:现在让我们来好好的庆祝庆祝,痛痛快快地大闹,痛痛快快地跳舞 吧(点击跳舞音效)

S(众):滚在地上,伸出长长的爪子,瞪大眼睛,发出低沉的吼声,吼声一点点变大,变大,变大......

T(教师扮演小野兽):妈妈,妈妈,我想睡觉了,这里太吵了。

S(阿奇):停下,停下!(音效停止)你制造了太多噪音了!今晚不许你们吃东西,乖乖的回去睡觉!

S(野兽们)纷纷离开。

这个案例的C老师,为了控制住玩得收不住的阿奇,临时客串了一个群众演员小野兽,这个小野兽在找妈妈并表示这里太吵了,成功找回了小演员的“理智”,顺利进行下一个情景表演。

3.小结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的演员与影视作品中的演员是有区别的,影视作品中的演员是专职人员为了完成一部影视作品而扮演的一个角色,但戏剧教育活动中的演员是教师为了促进戏剧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孩子们能够轻松愉悦的参与活动更是为了引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扮演的演员。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仅只扮演一个角色,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是多角色的演员,多角色的演员无论是作为主要演员还是群众演员都需要我们的教师参与到表演中,放弃教师的权威,和孩子们处于平等地位,让孩子们能够轻松愉悦的表演并乐在其中。如小班的《拔萝卜》,J老师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扮演主要演员,引导整个表演,但是,也给孩子们留下足够的空间进行发挥自己的表演激情;中班的《野兽国》,C老师并没有作为主要演员参与整个表演,而是把空间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发挥其主导作用,但在场面不受控制、表演难以继续的时候C老师立即进入表演作为一个群众演员适时推动表演的继续进行。

四、学前儿童戏剧活动中教师角色的理性分析

(一)明智的引导者

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引导作用,做一个明智的引导者。孩子们的表演水平也是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可以激发孩子们表演兴趣,推动表演情节的进行,提升表演水平。教师在引导孩子们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表演时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引导幼儿表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戏剧活动,在中班开展时,教师可以向孩子们示范故事里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但在大班的开展时,根据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尽可能不做孩子过多的示范引导,可以请他们自己根据故事人物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勇敢的探险者

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教师为了提高集体教育效果,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她们往往会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计划好,有的甚至是把每个环节的具体话语也详细的写出来,防止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在学前儿童戏剧活动中,许多的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很多剧情也不是唯一的,是需要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自己的答案,适合他们的情节。这个时候教师是在一个很不确定的环境中,她们会不安,会怀着这样忐忑的心情去迎接孩子们各种奇思妙想、出其不意的举动。正如瑞吉欧教师所说的“与幼儿一起共事,是三分之一确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确定和新事物。”[7]教师必须要具备面对这些奇思妙想和出其不意的勇气和能力,要像一个探险者一样,勇敢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

(三)谦虚的学习者

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看出,许多幼儿园的教师对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并不是很了解,平时接触这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也很少,老师们不知道应该从什么途径去了解,接触的途径比较窄。即使在幼儿园有机会接触也是一些专家讲座,而平时老师们的自我学习(相关书籍的阅读)也很少。教师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薄弱,这就需要积累相关知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活动开展的效果,而且也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应当努力积累专业知识,不断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向教学研究型教师迈进,成为一个谦虚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杨静. 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下儿童戏剧教育的教师角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 郑荔. 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 李莹,肖育林.学前儿童文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宪勇, 马婷. 幼儿游戏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 现代教育科学, 2014(10):118-120.

[5] 杨勤勤. 气质类型影响幼儿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3.

[6] 李娟. 教育戏剧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4.

[7] 黄珍. 文化学比较视角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4.

猜你喜欢

戏剧儿童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有趣的戏剧课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