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音乐教育中“回音”的价值与应用
2018-04-03谭赟赟
谭赟赟
(汉江师范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促进幼儿的身体、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不仅能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还有利于幼儿的情商和智商发展[1-2]。目前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被逐渐发现和不断挖掘,人们对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内涵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和提高幼儿音乐能力和音乐技能的音乐价值取向;另一种是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幼儿身体、认知、个性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1]。而蒙台梭利音乐教育因其所有教育活动都有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可以二者兼顾。蒙台梭利音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间接目的是促进幼儿人格健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融入音乐教育,让幼儿在感受音乐、操作教具、身体律动、早期创作中,实现“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目标,与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音乐教育的两个目标完全吻合,顺应我国当前幼儿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3]。
一、蒙台梭利音乐教育
蒙台梭利曾经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音感钟就是音乐教育的经典教具之一。但蒙台梭利对音乐教育的专门论述并不多,在蒙台梭利教室也通常强调更多的是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所以蒙台梭利音乐教育没有引起人们强烈关注,甚至有人认为蒙台梭利没有音乐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中师资水平是影响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蒙台梭利的研究者和追随者的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蒙台梭利音乐教育日益完善,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合格教师投入蒙台梭利音乐教育实践,越来越多的幼儿从蒙台梭利音乐教育中受益。
蒙台梭利音乐教育是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指引下,为实现蒙台梭利教育目标而开展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仅培养幼儿的音乐技巧和能力,而且帮助幼儿形成健全人格,最终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蒙台梭利认为,2岁至5岁半是幼儿进行音乐探索和体验的关键期,教育应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音乐教育中孩子除了可以通过相应的音乐教具进行工作,对音乐的各种元素进行体验吸收以外,还可以通过演唱、乐器演奏、律动等让幼儿感受音乐甚至进行创造。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在她长期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有教育原则和方法都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也是如此。蒙台梭利音乐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创设有准备的音乐环境
6岁以前的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他们从环境中吸收各种养分和信息,吸收是儿童的学习方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要为儿童准备好环境。一方面,环境中要有音乐元素,包括可以经常听到音乐、老师对音乐的兴趣和教师的感染力、同伴经常唱歌跳舞等。另一方面,环境中的音乐和音乐要素要经常重复出现,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音乐元素和音乐概念。
(二)音乐要素的孤立化和循序渐进原则
蒙台梭利教具设计遵循孤立性原则,主要依据儿童在其成长敏感期内的认知特征,即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孤立化既简化了儿童的工作,又能让儿童更容易地领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关键概念上[4]162。蒙台梭利音乐教育也体现了孤立化的原则,将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音高、音色、音符、音阶等孤立出来,让幼儿去感受、体验,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有了这些基础,最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就水到渠成。
(三)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注重活动的趣味性
孩子对新奇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有学习、探索欲望的表现,是孩子深入学习的前提。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激发孩子的兴趣是音乐教育有效开展的保证。喜欢游戏、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把教学活动称为“游戏”,孩子就会表现得更有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加入一些变化或者出现新的教具,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制造期待,利用神秘袋这个工具,教学中教师“故弄玄虚”,不仅可以引起孩子的好奇,也能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同时在音乐活动中孩子直接参与其中,是一直活动的,这样的教育形式满足了孩子喜欢游戏、好动的特点。
(四)多感官调动满足幼儿学习方式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视觉型学习者倾向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他们更容易接受图像、文字、符号等信息;听觉型学习者倾向于通过听觉来学习,他们更容易接受声音信号;有的孩子更易于接受触觉感知的信息,要通过操作来学习,这是触觉型学习者。蒙台梭利音乐教育将声音、符号、动作、乐器等结合起来,包含各种感官信息,适合不同学习方式的儿童。
(五)榜样示范的促进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室的混龄环境中,小孩子观察模仿大孩子,大孩子是小孩子的榜样。在蒙台梭利音乐教育中,树立榜样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老师和能力较强的小朋友都可以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通过树立榜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习新的知识,也可以增加孩子完成任务的信心。
二、回音
蒙台梭利音乐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很多蒙台梭利的追随者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蒙台梭利协会(AMS)认证培训师、国际知名蒙台梭利音乐教育大师Frank Leto就是其中之一。Frank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融入音乐教育,并研究儿童发展和认知规律,对蒙台梭利音乐教育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培训合格的蒙台梭利音乐师资,为蒙台梭利音乐教育的发展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
“回音”是Frank根据蒙氏教育理念和幼儿学习特点,发展出来的一种蒙台梭利音乐教育工具,也是在蒙台梭利音乐教育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工具。所谓回音就是立即重复。利用回音教学时,教师以游戏的方式、通过节奏提示孩子什么时候进行重复,在回音教学中,师生之间一唱一和、步调一致,形成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和谐、愉悦的交流。
回音在音乐教育中之所以能大量运用,一方面是它符合儿童的学习时喜欢游戏、喜欢重复、喜欢挑战的特点,所以孩子在回音活动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专注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回音融合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运用蒙台梭利教学方法,确实在提高幼儿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音乐素养、协助幼儿心智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音教学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的复杂的教学原则,先从简单的节奏过渡到复杂的节奏;从一个小节发展到多个小节;从简单的旋律到复杂的旋律,最后是一首曲子。
回音从易到难有三种类型即:语音回音、动作回音、指令回音。
(一)语音回音——说我说的
语音回音是最简单的一种回音,即教师说什么、用什么节奏,幼儿按相同的方式重复出来。在语音回音中,每小节音乐结束的地方一定要清晰,一般都是一个二分音符结束,这样孩子会清楚从什么地方开始回音。语音回音示范先从简单的节奏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当发现儿童有困难的时候就停下来,不再增加难度了,学习中不能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乐曲中的回音要选择简单容易唱的乐曲,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乐曲中不是每一句都要回音,有些需要回音,有些不用回音,这样不仅音乐会很好听,而且也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判断力。
(二)动作回音——做我做的
动作回音也就是老师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动作代表不同的节拍,如打响指、拍手、拍膝盖、跺脚等。动作回音也要由易到难,先用一个动作打节拍,过渡到两个动作甚至四个动作的组合;先只让孩子重复一个小节,慢慢过渡到两个小节。具体操作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反映来决定难度增加到哪种程度。
另外,在动作回音中的动作要有秩序。例如,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打响指、拍手、拍膝盖、跺脚,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的顺序。四种动作的节拍组合本来就很多,很复杂,如果没有秩序孩子找不到规律就更难了,孩子会产生挫败感。
(三)指令回音——做我说的
指令回音就是教师用语言说出节奏,孩子用动作重复老师说的节奏;或者老师用眼神、乐器或动作发出指令,幼儿根据指令进行律动或演奏相应的乐器。指令也是由易到难的。指令回音重点锻炼孩子跟随指令的能力,而跟随指令的能力并不是孩子生来就有的,是后天习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语音与动作的转换,听力与身体动作的协调统一。
这三种回音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一种回音为后一种回音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孩子熟练掌握了前一种回音才能进入后一种回音,而不能跳过中间阶段,否则会增加困难,孩子无法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从而影响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回音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回音不仅能发展提高幼儿音乐能力和音乐技能,而且能促进幼儿身体、认知、个性等方面发展,最终实现幼儿的人格健全。
(一)促进幼儿听觉发展
听觉是幼儿发育最早的一种感觉,幼儿从外界接受的信息除了视觉以外最多的就是来自听觉。听的能力不仅指对细微声音的感受能力,还包括对不同音色、音调、音高的分辨能力。音乐是一种倾听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感受必然由倾听开始。音乐教育培养幼儿三种倾听技能:有意识的倾听技能,即集中注意倾听的能力;辨析性倾听技能,即分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的能力;理解性倾听技能,即掌握倾听到的主要内容的能力[5]。
回音技巧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对提高听觉的明锐度、实现听觉的精致化有重要作用。语言回音和指令回音,都要听老师说了什么,并用相应的语言或动作进行回应。回音活动中孩子必须集中注意力才能知道老师刚才说了什么;必须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才能分辨老师的节奏,并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回音;必须理解老师让他重复音乐元素的节奏、音高、音调、唱音等才能准确的重复。通过回音中单一的声音元素的辨析训练,如音高、音色、音调、节奏等,实现幼儿的听觉精致化。指令回音中根据老师的指令,相应的乐器进行回应也是实现听觉精致化的一种方式。
(二)促进幼儿协调性发展
协调性包括身体动作的协调和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协调。动作的协调是身体各运动器官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速度、力度、强度的适宜性。动作回音需要观察老师的动作顺序、节奏、速度、强度等,然后按同样的方式重复老师的动作,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肢体运动能力,而且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身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指身体的动作反应与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在指令回音中幼儿要将老师的指令由语言信息转化为动作信息,必须先理解老师的指令是什么意思,然后去执行指令,在执行指令时必须按照老师要求的节奏、秩序、速度,同时感受其中的情感,顺利完成指令回音必须身体与精神协调统一。
(三)发展幼儿的专注力
专注力也叫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打开心灵的门户,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专注力使我们的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信息,抑制其他活动和其他信息,并集中全部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回音是建立在孩子能集中注意听或观察的基础上的,回音要求孩子重复,如果回音活动时不专注孩子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回音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回音活动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过程。
孩子感兴趣是能专注的前提条件,回音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在活动过程中又有声音、节奏、旋律的变化都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以注意力集中到回音活动中来。适当的挑战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有效方法,运用回音发展孩子的专注力时先易后难、从简单到复杂,当孩子都能顺利回应时,给予适当的挑战,孩子会更加专注,但是要注意把握度,不能让孩子感到困难和挫败。用游戏的方式逐渐增加难度,从一个小节渐渐增加到两个小节甚至更多,幼儿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专注力自然而然的得到发展。
(四)帮孩子建立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的重要因素。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建立自信需要积累多次成功的体验,一个人感受的成功体验越多,对自己就越充满信心。
回音活动让孩子不断的体验成功而建立自信。回音中的秩序,让孩子可以自己发现规律、跟上节奏、体验成功;孩子在集体的回音中,能跟随老师、与其他孩子一起正确回应老师,在一种积极的心理氛围中体验成功;回音过程中难度是不断增加的,孩子这种在挑战自我的游戏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孩子越来越自信,对音乐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回音活动也可以让孩子克服自卑而建立自信。有些孩子不擅长唱歌,所以对音乐也很畏惧,回音活动很好的避免了这一点。语音回音是从节奏开始而不是从旋律开始,而且有老师做示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动作回音和指令回音包括节奏、节拍、乐器等,有利于孩子扬长避短,而且把各个音乐元素分离出来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孩子更容易成功。
(五)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适应社会的过程,是幼儿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观念。幼儿作为社会个体要认识自我与他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权力、责任,面临的期待与要求[6]。
回音活动有其特定的活动规则,师生之间要想形成一唱一和的和谐的回音,幼儿必须要做到在该回应的地方及时、准确回应,在不该回应的地方必须保持安静。在指令回音中,有时每个人的得到的指令是不同的,孩子必须学会等待,有较强的意志力控制自己的行动,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最后才能合成一首和谐的乐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建立规则意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当他在活动中做出适合的反应时,他的社会性也一步步发展起来。
四、回音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回音是蒙台梭利音乐教育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工具,可以用在单一的音乐元素的学习上,也可用于音乐的感受体验上,歌曲中的回音还可以让孩子和歌曲互动增加歌曲的趣味性。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应用回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建立秩序,让孩子自己发现规律;(3)树立榜样,让孩子体验成功;(4)不强迫孩子参与,在环境中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实践中成人不要给孩子的学习制造障碍,要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循序渐进的获得基本音乐技能,进而进入音乐创作,使孩子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使孩子身心协调发展,帮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吕琳.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价值研究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2(7):16.
[2] 牟丹妮.学前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能力发展价值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134.
[3] 孙文云.聆听、感受、表现:来自蒙台梭利音乐教育启蒙思想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4(2):86.
[4] 段云波.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5] 李旭霞.幼儿的倾听能力问题分析与培养探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0(2):122.
[6] 成洁萍.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