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2018-04-03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3)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灌输和教育,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事业现实需要。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正确理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锋,怎样对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与交融的根基和血脉。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必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以及丰厚养分的来源。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最深沉的积淀,包含民族精神的基因和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原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其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青年价值取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所以正确价值观养成非常重要。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有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定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从中吸收其中符合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部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诸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精忠爱国”、“天人合一”、“诚信为本”、“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谦和好礼”、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子喻于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提倡”言必信,行必果”的观念、强调“仁者爱人”的仁爱之心、“与人为善”处世哲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以及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文化,并不能教条地全盘吸收,她不会自动实现现代转化,她需要我们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进行自觉的转换和推动,即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有借鉴价值的观加以有效的改造,充实以及完善,增强感召力,赋予时代新内涵,激活生命活力。
2.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升华来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概括
每个社会的文明都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她需要作为国家栋梁的年轻人本着代代相传的精神,为之守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深渗透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化,深度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根据时代特点和历史要求,吸收当代先进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超越的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与基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我们民族的精神源头和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我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民族精神基因以及彼此联系的精神纽带,也是我们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精神的永续渊源,具有鲜明民族特点使之扎根本土,延续历史传承,焕发着永久的生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着来实现的,并不断实现与时俱进,带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在她形成时毕竟是离不开封建时代的自然经济基础,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时代的历史局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即吸收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超越,根除了她的历史局限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通过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吸纳其精华、总结提升,实现她在当代社会的现代性转换,带有时代性和先进性,使其在当今时代得到升华。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中华民族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以及丰厚的道德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港湾,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乳汁,并在与时俱进过程中形成道德价值体系的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诚信、廉耻、质朴、勤俭以及忠恕等美德,不仅是精华的同时实现在新世纪的与时俱进。如:中华传统文化中贵“和”,重“和”。“和”即和谐,《国语·郑语》载史伯之语曰:“以他平他谓之和”,即是此意,口口相传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题中之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的过程,实现时代价值的目标。在传承孝道文化中夯实为人之本。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这十二个字来概括。它的基本价值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是是相一致的,只不过带有历史的局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传承孝道文化中有选择地进行“辩证的否定”,摒弃其中宣扬的“光宗耀祖”之类的封建余毒,坚守尊老爱老等传统孝道的精义,并赋予时代内涵。孝敬父母为基础孝道到为国为民的“大孝”,达到实现建功立业目标,使孝道文化成为滋养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来源。
(2)树立诚信是我们处世之道。诚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信是为人之道,是从古至今人们立身处事的基础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中华传统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来源,其诚信道德在今天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使诚信成为大学生为人处事之道,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之道,成为国家公职人员的执政理念与职业操守,成为国家屹立世界的根本。
(3)在传承仁爱理念中促进社会和谐。“仁爱”语出《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仁爱中强调爱心实现个人身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合理部分对促进社会和谐的推动作用是巨大。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发挥传统文化在人际之间所体现的彼此尊重、理解,进而实现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国家公职人员中倡导仁爱理念,一切以人为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当全社会都接受仁爱理念时,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实现身心和谐以及人际和谐以及社会和谐的目标。